“这是个好兆头啊!”昨天,国务院公布取消十个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老陈盯着看了一遍又一遍,语气中不无期待,“希望以后再多取消一些,特别是跟我们基层有关的评比。”作为南京一家社区的负责人,他用“深受其累”、“劳民伤财”来形容一些评比活动。
记者调查发现,像这样的清理,其实从国家到省市都开展过很多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五花八门的“评比”就像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生出一茬。从生态市,到园林城市,再到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这些词,看着都犯晕。”在南京市级机关工作的小余抱怨。
前段时间,南京召开了一个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大会,“我还奇怪,印象中,南京不早就该拿到园林城市的称号了吗?怎么现在还要创建?”好好研究了一番,他终于弄明白:原来,以前拿到的是“国家园林城市”,那是住建部早些年设的;而现在正在创建的,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多了两个字:生态。
“也挺好理解的,标准更高了。”他告诉记者,“国家园林城市”早就不稀罕了,全国已经有100多个,所以大家现在都在争创这个更高标准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而创建的前提之一,就必须已经拿到了“国家园林城市”。他慨叹:生命不息,创建不止!其实,目前与生态、园林相关或类似的称号,已经不少。
这些帽子不戴行不行?“肯定不行。”一位职能部门负责人无奈地反问:“主办的都是国家部委,别的城市都在‘创’,就你不参加,现实吗?”除了绿色、生态、园林这些主题,记者上网随机检索,发现各种评比和表彰近乎无孔不入。有的明明是本职工作,却也要设个表彰,例如,某省对预报地质灾害设了个“年度成功预报奖”;有的甚至压根看不懂什么意思,例如“种子管理标兵”、“辐射环境管理先进”等。这些千奇百怪的评比,有的已经被取消,有的换了个马甲以新的名目仍在继续。
同时,评比项目的“跟风”倾向也十分明显。近年来,“人居”和“幸福”变成各种评比中的热门词语。虽然每份榜单都有一套看似严谨的评判指标体系,但有些项目的科学性、公正性受到质疑。比如,去年有一家研究机构评出了27份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20多份榜单中,在“幸福感城市”排名很靠前的南京、苏州,在“十佳优质生活城市”排名中却落选,这让人很难理解,生活都不够优质,还会幸福?
评比项目五花八门还玩“跟风”
领导小组数不清,市长常常“被挂帅”
质疑归质疑,活动却照样要开展得风风火火,组织形式更要“重视”——但凡一个“争创”开始,必有一个新的“领导小组”成立。记者留意了近两年来,江苏多个城市在 “评比”和“创建”中成立的各种领导小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成员单位不可谓不全面。例如,某市创建人居环境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足足有30多家政府部门和单位;又如,某市创建江苏省文明城市所成立的领导机构,不但设有工作领导小组,还分层下设多个工作组:综合组、台账资料组、督察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仅后勤保障组就有11个人,主要职责是“负责检查考核组人员的后勤接待、食宿安排、会场布置和车辆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各类“领导小组”,动辄就是市长、副市长等领导亲自挂帅,担任组长或副组长。在某市政府官方网站上,随意查看几个“领导小组”就会发现,一些市领导集多个“小组长”于一身,就算“三头六臂”,恐怕也难以兼顾。一些强势部门例如发改委、财政、住建、交通、规划等部门,相关领导也频频成为各种领导小组的“常任理事”。
每年至少20多个评比,一个评比就有10本台账
提起各种评比、表彰活动,社区主任老张,就痛苦皱眉:“最近,我们在争创平安社区呢,苦死了!”他介绍,上级部门发文要求不搞各种评比、表彰活动,但每年综治、安全、卫生等各个条口依旧会有不同的活动。每年大大小小的评比表彰至少有20多个。“我认为,社区工作干得好坏,确实需要通过评比,比出水平。”可是,这种评比也确确实实浪费了基层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们不仅要做好为民服务工作,还要争取拿奖牌、多拿奖牌。”老张说,没有奖牌的社区,为居民服务得再好也是“不好”。
“大家都在做,我不能落后哎。”为了争上一个荣誉,社区不仅要填报大量的资料,还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这种活动,对评比有利,但不一定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很多活动,都流于形式。而且,很多评比都要查台账。就以这次社区争创“文明社区”为例。他们需要做志愿者服务名册、道德讲堂开展记录、每次开展活动的记录等10本台账。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