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934年的华南第一家啤酒厂——广州啤酒厂2008年搬离西村,厂区深处,产出中国第一瓶菠萝啤的麦仓,丢空四年。主创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两位建筑设计师,在这个离地38米、犹如封闭白盒子的车间展开改造,保留历史,亲近自然。如今,麦仓顶层已成为空中的建筑师事务所,未来还要变成四季枯荣轮替的“森林屋顶”。
建筑师蒋滢:
如果不管过去,为了好看全部推倒,生命太过浅薄。其实生命有很多沉淀,就像我们的家,既有儿孙,也有爷爷奶奶。城市也是如此,人总会在某些时刻遭遇艰难,这时人就希望从前人的故事中、在老城市的模样里,吸取正能量,因为人是需要根的。
一年前,正为工作室寻觅新址的蒋滢和何健翔,经朋友介绍来到广啤。两位曾担纲设计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主导过北上广多个旧厂房改造项目,第一眼就被麦仓顶层击中。在普通人看来,麦仓顶层不过一个58米×7.5米的长盒子,四壁白墙,墙壁上方有采光高窗,窗棂的锈迹在墙面画下黑痕,地面留着当年投放麦子的十几个洞口,满地尘埃。
设计师还原工业时代原貌
“这里有着代表过去工业时代的印记。”蒋滢说,他们要为这个被冷落的老房子注入新的生命,把事务所搬上麦仓顶层。
两位建筑师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工人一点一点剥开手掌厚的墙面批荡,露出最初的红砖,重现工业时代的粗犷原貌。尊重历史,真诚地对待过去,尽量不作修饰,被蒋滢一再提及。老房子里的老器物,除了窗户,就是柱子上旋转拧开高窗的铁制装置,他们全部保留。
新添加的构件,除了入口一截透视麦筒的玻璃台阶,材料基本只用木和钢,通往阁楼的钢楼梯,蒋滢特意保留颗粒感的天然纹理。
露台外新造的围栏,偏偏不用富现代感的玻璃。设计师近乎“强迫症”地寻遍珠三角,终于在珠海找到有大型电镀池的工厂,订造六米宽的铁围栏,小心置入80年代的地砖上,接口处理得几乎不露痕迹,就像原装一样。
阳光江风在等待森林屋顶
麦仓顶层最大的改动,莫过于打开了部分墙面,透进阳光与江风。历经大半年的改造,麦仓顶层基本完工。435平方米、4.2米挑高的空间,功能堪称齐备。
看似大功告成,但在蒋滢看来,其实只完成了一部分——工作室里的植物还未长好。别人在户外种树,他们利用了地上的麦筒,在自然光充沛的室内种起黄皮树。露台上,还种着海棠、清香木的“试验田”。
在蒋滢心中的理想效果图中,一年之后的麦仓顶层,应当是一个森林般的屋顶,四季枯荣轮替,或色彩斑斓、或芳香怡人。
世界知名的建筑研究机构——荷兰贝拉罕建筑研究所的学者也造访麦仓顶层,带队的VMX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唐-墨菲教授临别时说:“可以看出来,他们相当成功,不是吗?我喜欢这样的房子!”
麦仓位于西村西增路63号的广州啤酒厂内,这里是广州最早的开发区。上世纪30年代初,陈济棠主粤,看中了增埗河左岸、水运便利的西村一带,划定为广州第一工业区。1934年,广东饮料厂临江成立,是当时华南地区第一家啤酒厂,到上世纪70年代仍是广东唯一的啤酒厂。1975年,改名广州啤酒厂。
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啤酒厂一系列不同水果口味的百乐啤,大受市民欢迎。现在年过半百的陈叔,就在那时进入广啤。他说,百乐啤之中当数菠萝味的销量最好,上世纪80年代中,广啤干脆打出首个菠萝啤品牌,命名“广州菠萝啤”。“原先没有麦仓,后因供不应求,大约在1984年,工厂决定扩大产能,兴建麦仓,储存酿酒小麦。生产出中国第一瓶菠萝啤的,就是麦仓。”
6个30多米高的混凝土圆筒,是麦仓的主体结构。江边运来的小麦,输送至麦仓顶层,倒入中空的麦筒,取用时从下面打开。“麦仓建成后,加上国外引进的生产设备,广啤年产量从1万吨,跃升到最辉煌时的20万吨。”
配合广州“退二进三”的产业调整,2008年,广州啤酒厂生产线搬离74年历史的西村老厂区。阅尽广州啤酒业风光的麦仓,被贴上封条,一晃眼就是四年。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