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和草坪的投入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却是30∶1,相同面积的树木制氧能力是草坪的上百倍,树木在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空气、吸收热量、降尘降噪等方面也比草坪强20多倍。
生态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功能优先的原则,在决策、执行等各环节,必须保障民众参与,充分考虑民众需求,而不是“为民作主”。
这样的场景,大家一定不陌生:草坪一望无际,可要靠昂贵的水费、人工开支才能养护;城市广场气势不凡,可一年到头基本上看不到人群簇拥的场面;人造湖泊美不胜收,可要不断地人工补水才能维持……
近年来,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但与此同时,不少地方以此为名,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且互相攀比。譬如,大凡新建的政府办公大楼前,动辄是占地数百亩、上千亩的宏伟广场,广场上往往是千篇一律、生态功能很差的草坪或毫无生态功能的水泥地坪。如此“生态大跃进”,违背了科学,违背了自然规律,也使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变成了走形式、摆花架子,其实不仅毫无公益,反倒是一种公害。
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内在的规律。一个地方的河流、湖泊、湿地、植被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等生态系统,都是大自然长期演化的结果,最好的保护与建设应当是顺应自然、顺势而为,而不是正好相反,逆着来、顶着干。譬如,有些城市明明属于干旱地区,每年的蒸发量极大,却“逆天”而行,搞人工湖泊,为了维系这样的“美景”,就得没完没了地投入地方财力,如此之举能称得上“生态”?又如,有些城市在进行绿化、美化过程中,不管不顾气候状况、自然条件,撇开当地土生土长的“土著”花草树木品种,盲目地引进外地外国品种,还美其名曰“一年长绿、四季有花”,结果不仅让当地的小气候出现了干燥化趋势,还因为外来品种“水土不服”而大大增加了额外的大笔养护开销。再如,随意改变地形地貌的城市广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等等。凡此种种所谓的生态景观,尽管“看起来很美”,但与真正的自然生态都是没啥关系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很显然,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必须走出不科学、反规律的种种误区。首先,生态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功能优先的原则,在决策、执行等各环节,必须保障民众参与,充分考虑民众需求,而不是“为民作主”。其次,生态建设要算好生态效益账,据专家测算,树木和草坪的投入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却是30∶1,相同面积的树木制氧能力是草坪的上百倍,树木在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空气、吸收热量、降尘降噪等方面也比草坪强20多倍。因此让“土著”树木唱主角,理应成为不二选择。再者,生态建设应以构建地方生态安全格局、修复生态系统的自身功能为要旨,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等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整个生态环境好转了,百姓的宜居环境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这样的生态建设需要花真功夫、下大力气,急是急不来的。
生态建设容不得摆花架子,以生态建设为名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必须休矣。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