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了一车矿,沾了一身泥,污了一条河,留下一堆渣”是不少人对“五采区”生产的印象。在昆明的工业版图里,昔日山体崩塌、山石裸露,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严重的“五采区”,如今正被缝合一道道伤口,悄然由城市污染源向城市绿肺转变。近日,记者重访部分“五采区”,感受昆明恢复山水之美的决心和勇气。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海口磷矿所在的山冲林区、中保林区一度成为许多人眼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窝窝”。“虽然那时候开采、生产红红火火,但到处尘土飞扬,我们这里流传一句话‘走路打着伞,吃饭捂着碗,一年能吃一块砖’。”回忆起矿山开采时的环境,附近老百姓都深有体会。最多的时候,这里曾有大大小小十多家矿山企业同时开采,炮声不断,刮风时尘土飞扬,下雨则泥泞难行。
“五采区”是采石、采砂、采矿、取土及砖瓦窑采区的简称。长期以来的滇池面山采挖,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及城市整体景观,影响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而像海口磷矿这样的“五采区”,仅滇池流域共有151个采片区,面积达到38145亩。滇池流域和城市面山植被修复,也是昆明城乡园林绿化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昆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恢复昆明山水之美,治理采石、采矿、采土、采沙、砖瓦窑等破坏城市面山景观的行为绝不能手软。可一旦严招迭出,在“五采区”经营多年的企业将何去何从?政府追求生态的夙愿和企业追求利润的现实相遇时,又怎样实现双赢?
为此,昆明探索出一套实现多赢的“绿色疗法”,陆续出台了多个治理意见,要求涉及“五采区”整治的各相关政府主导规划,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并对辖区内“五采区”进行确权,以保障企业利益。
海口磷矿的“五采区”就是“政府主导规划,企业(社会投资人)参与,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典型范本。
片片梯田,层层新绿,硕果满枝,青草绿树在阳光下摇曳,看到这充满勃勃生机的一座座青山,你会想到这些地方的“前身”是一座座废弃的矿山吗?
对于“五采区”该如何绿化,遵循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采取了国际生态恢复的最佳法则——近自然修复,在秉承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宜木则木、宜草则草、宜藤则藤。
驱车直上,一团团波斯菊闯入眼中,微风中摇曳生姿,往日采矿的“弃儿”变身路旁一块块造型别致的景观石。
一片芦苇映入眼帘,波光粼粼的湿地湖面,幽静、恬美,不时有飞鸟在水面掠过,芦苇丛中偶尔会有一些不知名的水生动物发出“噗通、噗通”的声响。很难想象,这是在矿区所看到的景象。
生态园中,除种植旱冬瓜、冬樱花、竹子等生态林木,还种植了生态瓜果蔬菜和樱桃、花红、李子等经济树木。随行的昆明市海口林场副场长何银忠介绍,生态园形成了生态林木、经济林木、瓜果蔬菜、家禽养殖、休闲餐饮和森林湖6个片区,改善了“五采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还发展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山顶绿树成荫、山腰果树缠绕、山脚鸭欢猪叫的“聚宝盆”的构想正在实现。
更让人惊喜的是,“五采区”生态恢复中还挖掘出独特的矿山文化资源。采矿生产时的钻机、电铲、矿用铁路等设施保留了下来,全面展示了矿山沧桑历史以及独特的矿山文化。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8月下旬,昆明市滇池流域及其他重点区域“五采区”植被修复暨郊野森林公园建设累计完成工程量7848亩,占“五采区”需植被修复面积12941亩的60.64%。
短短几年,在“五采区”植被恢复建设的考卷上,昆明交出了一份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