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生存方式千千万万,其中的差别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姿态。
有气宇轩昂高高在上的大佬,就有牢骚满腹永远一副弱者形象的受气包;有长于分析决策的团队领航者,就有乐于为琐事奔忙的人民服务员;有始终端着咖啡从容应对压力的执行者,也有眉头紧锁东奔西突的工作狂。
很多人都说,低姿态是职场成功的秘诀。万通地产CEO冯仑甚至总结出其中的智慧:创业时,我在地铺上睡了11年,后来意外发现睡地上有很多好处:贴着地面,特别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是这么低。
这话说得挺诚恳,也很有道理。尤其是在初入职场时期或者事业起步阶段,低姿态确实是一种有效策略,能帮助你迅速融入团队、打消合作者的顾虑,继而在看似不经意间获得成功。
姿态就是心理状态
说起低姿态,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被屡屡告知,在办公室,千万要从扫地打水擦桌子跑腿儿之类的脏活累活做起。
问题是,时至今日,这些机会多半都消失得差不多了:写字楼有独立的大厦物业负责保洁;每个公司都有茶水间,高端一点儿的甚至配有专人负责沏茶、煮咖啡;快递业前所未有地发达,一个电话就能完成手递手的物品交接。
对职场新人来说,在享受方便快捷的同时难免困惑:这些活儿你们都干了,我怎么办?该去哪儿展示我的低姿态?
所谓姿态,并不是说你具体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更重要的,它是你的行为和语言所传递出来的某种心理状态。加班时主动帮同事订盒饭,与人相处言语谦逊,抱着学习的目的像周围人请教,积极发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其实你不用对谁点头哈腰,也不必把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大包大揽,只要尊重别人,尊重团队既有规则和秩序,接纳、学习而非挑战、批评甚至试图改造,假以时日,自然能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反观那些被诟病的失败案例,大致有着相似的脉络:要么是顶着名校光环的优秀毕业生,习惯性地把教科书中的经典理论套用在平日里的摸爬滚打上,然后被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撕扯得痛不欲生;要么是出身外企或者“正规军”的各路精英,跳槽到小公司之后顿感不适,从制度设计到流程规范再到人员配置,总是忍不住指手画脚。
如果仔细想想,他们抱怨的或许有些道理。问题是,上来就摆出一副“我比你强”“我来教你”的架势,怎么可能让人接受?
他们输在了姿态上。
不妨尝试另一种思路。你可以注意观察一下,没有大企业具备的各种配套资源,小公司是如何在有限空间里谋得生存空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是以怎样一种方式在运转?这里的同事是不是比大公司员工更有“野外生存能力”?公司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和课本上的经典案例差别不小,但为什么却是这里的最优选择?
降低姿态,你不仅会发现身边的每件事、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都值得去欣赏、借鉴,更重要的是,和同事相处起来也会变得容易许多。
最新评论: |
高尔夫球场草坪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