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草有大“能量”
千万不要小看一棵草的“能量”。陈同斌认为,蜈蚣草能够带来经济上的、标准方面的种种变革,包括种植、焚烧设备的革新。如今,“土十条”的实施,将加快这样的进程。
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环保部重金属专项、中科院STS计划等支持下,广西环江县人民政府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联合桂林理工大学等单位在广西环江开展成套技术示范,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1280亩,培育蜈蚣草苗40万株。每年利用蜈蚣草和东南景天修复土壤中砷、镉的效率均达到10%以上,修复4年后即可达到农田环境质量标准。利用间作修复、钝化修复和植物阻隔等修复技术使得农产品(12.360,0.00,0.00%)重金属含量的合格率达到95%以上,同时,间作修复使作物增产8.8%至12.9%。
据介绍,该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修复工程。通过在环江县设立大量的科技研发和工程转化试点,建立了“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参与、农民实施”的土壤修复新模式,获得了环保部和多地政府的推荐。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水平和工程经验处于边实践、边提高、边摸索、边总结的阶段。”林玉锁说。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有些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大规模耕地土壤的修复。除了利用蜈蚣草和东南景天修复土壤中砷、镉,我国科学家还开发了可有效阻控水稻可食部分(稻米)中镉积累的阻控技术,降低重金属活性的钝化剂,同时结合锌对镉的拮抗作用,降低农产品中镉的含量。
为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中国科学院“科学服务社会网络计划(STS)”专门提出一个土壤修复技术项目群,重点推动土壤修复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土壤修复技术成果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土壤修复技术成果转化,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环境领域的优先方向。
随着“土十条”的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链将逐步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形成一批专业化的土壤修复企业。通过规范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将促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
业内专家就此分析,通过未来5年至10年不断努力,一定能够使我国植物修复等土壤修复技术与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大大推动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