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建筑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过程中,将转型升级与产业优化布局、新旧动能转换相结合,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中,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BIM、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概念下的新技术开始与建筑施工深度融合,成为推进建筑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长期以来,由于建筑市场的信用缺失,虚假信息众多,影响了国民经济和投资效益,加大了企业经营成本与风险,更导致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今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增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能力,优化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塑造建筑业新业态。在当前众多行业领域不断与互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建筑业特别是工程造价领域将如何借助大数据技术告别粗放无序,更加精准高效?
融合创新抢抓机遇
Q:当前众多行业都在积极融合互联网技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纲要》明确了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你如何理解大数据在建筑业的应用前景和发展?
A:在任何一个时代,建设行业对国家的支撑都是巨大的。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互联网和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在建筑业应用还非常滞后,这与建筑业的支柱性地位并不匹配。因此,《发展纲要》的发布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筑业信息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发展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建筑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一体化行业监管和服务平台,还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及具有关键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业信息技术企业。这些积极信号的释放对于建筑业科技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聚焦痛点建立标准
Q:面对这么大的一个行业,根据你多年的从业经验,你认为应如何聚焦行业痛点,通过大数据技术解决关键问题?
A:建筑行业有很多改革难题需要破解,我们需要更加聚焦,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我个人认为投资决策以及成本管控可以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得到优化升级,即把项目做好,让项目成本可控。《发展纲要》也指出,要深化应用估算、投标报价、费用控制及计划进度控制等信息系统,逐步建立适应国际工程的估算、报价、费用及进度管控体系。
近10年来,中建普联一直在围绕建筑领域的成本数据开展工作。2008年,我参与广东省定额编制,当时基本上是根据工人、施工技术专家、定额人员的实践经验,并参考有关技术资料对完成某项工作的人材机的消耗量进行分析,最终制定出定额标准。这种以经验为依据的方式,缺乏科学性和精准性,且难以与市场紧密结合,对投资决策和成本管控的指导意义也很有限。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考,行业急需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数据为依据、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参考标准。
2012年,我参加了亚太区工料测量师协会在西安举行的国际造价工程联合会,来自美国、日本、印度等国际参会代表,分享了大数据、BIM、云计算、工业4.0等在建设行业的应用。受此启发,我认为筹建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结合的成本数据势在必行。
然而,数据的采集和利用面临很大的困难。事实上,早在2011年,中建普联旗下的造价通平台上的数据已突破数亿笔交易。但是由于材料没有条形码,而且使用项目、名称、属性等各不相同,价格更是千差万别。当平台上这些巨量数据碰撞在一起,数据本身的架构就难以支撑。因此,要解决建设行业成本管控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数据标准问题,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
截至目前,我们团队用5年的时间一直在国家人材机的标准下从事唯一编码工作,也就是说要让每一件材料都配上一个“身份证号码”,由此可以追溯到这件材料的产地、属性、用途等,即材料标准化,帮助行业建立起大数据解决方案的行业标准。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材料的标准化能够更好地解决成本管控这一核心问题。同时,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市场化的动态指标数据也会得到普及和应用。
筑牢根基厚积薄发
Q: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反复实践,现在大数据平台运作如何?
A:作为标准化的前奏,数据识别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比如杜鹃花也叫映山红,在项目预算时,标注的是映山红,而在结算时却是杜鹃花,同样的东西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系统是无法识别的。不过根据大数据技术,当一样东西被冠以标志性的符号,其实都是可以找到规律的,也就是说大数据就是在找规律。造价通平台经过9年的运营,很多技术难题被逐一攻克。现在,当用户上传一个项目成果文件到平台,平台可以实现材料批量智能识别,并对其进行自动分类、自动标准化及自动编码。
最新评论: |
滴灌工程项目投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