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桐(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例如仅分布于云南的孑遗物种滇桐,因当地种植草果、杉木、茶,或者修路等,目前仅剩100多株。生长在四川雅砻江流域的五小叶槭,因当地修建小水电站、公路等,目前仅剩500多株。
澎湃新闻:你曾提到一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因未列入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里而缺乏法律保护?
孙卫邦:中国已经有《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但是条例中明确保护的只有国家一级或者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仅于1999年颁布了第一批),经过近10余年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物种名单远远没有囊括如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内的很多物种,具有局限性。以纳入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里的120种为例,目前还有58种未纳入保护名录里,占全部的近一半。
因此,国家层面立法是完善的,但是哪些物种应当纳入到保护名录里,这就需要植物学家去基于不断的调查和发现去完善扩充。地方政府也需要向公众普及,了解当地的那些物种、特别是纳入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名录的物种应该有哪些。
华盖木花(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华盖木需要30年才能开花
澎湃新闻: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自然,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目前取得哪些进展?
孙卫邦:植物的就地保护是指在原生境中对受威胁物种实施的保护,因其能令进化过程得以延续而常被作为首要保护方法。
对那些和其他物种有着复杂关系并要依赖于其他物种才能生存的物种,就地保护应是是唯一可行的保护手段。自然保护地(包括各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是受威胁植物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对于分布在自然保护地以外的极小种群物种或小种群则通过建立保护小区或保护点来开展就地保护。
对于自然更新快的物种,在适当的人为促繁下,保护小区建设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弥勒苣苔保护小区实施已逾五年,保护区管理人员尝试过人工采种在保护小区内撒播,目前其成株由最初发现的640株增加至2000余株。
但对于木本及长寿命,更新慢的物种来说,保护小区主要是通过警示与专员管护,优先保障现存成株的存活。
云南蓝果树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保护小区案例。云南省林业科学院2010年开展了该物种的详细调查,确定了该物种仅存2个种群共8个成株,之后在种群分布点建立了保护小区,同时在其附近建立了种苗繁育基地,并于2013年采集种子,繁育幼苗。
植物的迁地保护是指把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种类的一部分(种子、花粉、精细胞)或通过人工繁殖的个体,迁移到其自然生境以外的条件下,活体保存这些生物多样性资源。迁地保护为在野生状态下即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一套保护方案。同时也为物种回归自然,实现种群恢复和重建提供保障。
回归自然,是指将某一种受威胁植物的人工繁殖个体定植到野外曾经有该物种分布自然或半自然生境中,或在现有某一小种群的生境中定植人工繁殖的个体(增强型回归),从而实现人工扩大其自然种群的数量的目标。
回归自然的种群要能达到开花结果的年龄,并自然繁殖产生后代,形成与其所处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才标志着人工回归种群的成功。这对于需要30年才能开花的华盖木来说,要看到我亲自回归定植的植株开始自然繁殖,可能要等到退休之后了。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