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叶兜兰。
对于野外寻找到的兰科植物,考察队便将其带回兰科中心进行研究,许多轰动植物学界的研究成果正是与数年来的野外考察息息相关。
2006年,刘仲健研究团队的成果《一个兰花的自发授精策略》在《自然》期刊上发表,实现了深圳市、中国兰科研究在世界顶尖科技期刊《自然》上发表科研论文的零的突破。
兰科中心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深圳乃至中国在兰科植物学研究上的空白,甚至填补了世界兰科植物研究领域的许多空白。
2014年,兰科中心完成了小兰屿蝴蝶兰的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研究成果在《自然遗传学》作为当期封面文章发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测序和分析的兰科植物基因组图谱,具有里程碑意义。
事实上,兰科中心从2008年便开始启动了“国际基因组计划——小兰屿蝴蝶兰基因测序”课题,研究时间长达6年,直到2014年底,研究成果才正式发表。“这是十年磨一剑。”刘仲健如是说,兰科中心每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背后,都是研究人员经年累月的付出。
探索新模式 建立“公司+林场+农户”参与栽培组织体系
即使不断发现新物种和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但兰科中心丝毫不敢放松,因为野外盗采、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也在考验着濒危的兰科植物,如何平衡野生植物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需要探索一种新的物种保护模式。
随着保护和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刘仲健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大黄花苞舌兰。
他觉得尽管近年来陆续开展公众教育、颁布保护法规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使兰科植物的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利用价值的兰科植物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如何在满足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与恢复野生种群,防止物种灭绝,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也是兰科中心所面临的挑战。
为此,刘仲健带领科研团队通过对杏黄兜兰繁殖式样、物候和生命周期等生物学特性和生境需求、群落结构特征等生态学习性进行研究,提出了原产地野外生态观测与迁地保护—繁育—回归原产地的保护新模式,成功地将杏黄兜兰恢复了野外种群。
这也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将中国的国际一级濒危兰科物种回归自然,创立了一种兰科植物保护新模式,并逐渐将该模式运用在其他兰科植物上。
2013年,兰科中心开展药用兰科植物的产业化模式研究,提出在发达地区建立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建立“公司+林场+农户”参与栽培的组织体系,即通过林场和农户将兰科中心培育的兰科植物组培苗在野外进行产业化种植。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 - 2017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