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09年城市之关键词-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盘点2009年城市之关键词
[日期:2010-01-05]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年终岁末,人们都习惯于盘点一年来发生的大事、喜事以及那些令人难忘的事儿。我们认为,盘点过去并不仅仅是为了回忆,而是要赋予其更多的期待,让明天的生活更加精彩。因此,《城市》版将2009盘点的注脚放在城市发展关键词的回顾上,我们希望这些关键词为读者打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人们能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步伐、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一:低碳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让“低碳”、“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等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词汇。在2009年,许多城市更是将“低碳”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低碳城市已经成为这些城市继环保模范城、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等之后,打造城市形象的新途径。

  以2008年上海市和保定市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为标志,我国正式启动低碳城市创建。短短的时间内,吉林、南昌、深圳、贵阳、杭州、厦门、广元等市紧跟低碳城市建设的步伐,相继展开有关项目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城市中,四川省广元市不仅在灾后重建城市中率先提出建设低碳城市,而且把推动低碳重建、建设低碳城市作为恢复发展的路径,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目前,从市委、市政府的执政决策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很好地融入了低碳理念。广元市的低碳实践获得了专家的认可和称赞。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些城市亮出发展低碳城市的旗帜,“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成为他们发展的新方向,这说明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各级决策者们的共识。未来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如果这些城市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探索下去,相信他们不仅将从低碳城市建设中受益,也将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二:转型

  煤炭、钢铁、石油等支柱产业曾促进了我国很多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产业结构单一的发展模式也在短短几十年内让40多个资源枯竭城市陷入发展危机。2009年,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务院发布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中央财政将给予包括2008年确定的12个资源枯竭城市在内的共44个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

  近年来,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有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一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步伐也日益加快,并在转型过程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转型路径,逐渐形成了经济、社会、生态多赢的局面。

  这样的城市如安徽省淮北市,它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淮北市委、市政府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探索出具有淮北特色的5种塌陷区复垦模式,通过复垦整理,新增耕地,解决了5万多名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给失地农民重新找回了铁饭碗;又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打造塞上山水园林城市,不让“煤都”变“废都”。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石嘴山市“三废”利用产值突破两亿元,连续4年在自治区名列前茅。

  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尚未消除的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危为机,借助国家推出利好政策的大好时机,进一步加大转型力度?可以说,2009年,许多城市在推进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关键词三:生态城

  在一片盐碱荒滩地上,如何建设一座具有环保、节能样板意义的生态城市?如果2008年中新天津生态城给人的印象还比较模糊的话,那么,2009年,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无疑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建设的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继苏州工业园之后确定的又一重大合作项目。2009年对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来说,是个忙碌的年头:

  ——生态城的各项工作陆续启动,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为标志,生态城进入了全面开发建设的重要阶段;——围绕新型产业发展、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及生态住宅建设3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中新天津生态城全力推进了30项重点工程建设。目前,累计入驻企业达到85家,注册资金近9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

  未来20年~30年间,约有2亿~3亿的农村人口将向城市转移,未来城市和谐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针对愈来愈严重的人口多、绿地少、交通拥挤、资源浪费多、环境污染重、经济发展成本上升等城市发展难题,中新天津生态城要力争通过建设一个城市样板,来解决未来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它的建设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许10年、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它的建设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希望:通过技术创新以及一系列节能环保理念的充分运用,一个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城市是可以实现的。对此,人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四:环评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比解放初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在中国现有的发展阶段,高速城镇化仍是不可避免的发展 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在有限的环境容量下既保持高增长态势又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开展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战略环评,有助于城市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规避环境风险,成为一些城市决策者的共识。

  受云南省大理市政府委托,云南省建设项目环境审核受理中心经云南省环境保护厅授权,开展大理市城市发展的战略环评研究工作。专家们历时两年多的研究与探索,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经验。2009年,本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专家,将大理市开展战略环评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归纳。这些经验不仅对于大理市有指导作用,对于其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也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尽管目前开展城市规划环评的还仅是凤毛麟角,但透过这些城市,我们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这样一种信号: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未来,环境因素将被越来越多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中。

  ▲关键词五:历史文化遗迹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是构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历史底蕴、文化品位与形象魅力的依托与基础所在。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环境面貌日新月异,而那些曾经见证了城市发展历史的文化遗产却渐渐地在城市建设的浪潮中消失了身影。它们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失去将无法恢复,只能空留遗憾。

  2009年,无论是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以下简称梁林故居)陷入拆与不拆的风波,还是石家庄百年四合楼院陷入迁移还是保留的争论,无不显示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引起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仅仅是为了现在的我们,更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城市记忆。所幸,它们是幸运的,被保留了下来。

  然而,类似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还有很多。历史遗存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解决?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以怎样的方式延续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些文化?这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如四川省成都市在2009年正式启动对历史文化名镇第三阶段的保护与利用。在今后的旧城改造中,这些古镇将更加注重“原汁原味”,并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河北省各地在开展“城镇面貌大变样”行动中,不仅重视保护那些记载着历史印记的文化遗产,还将其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一些“旧城”被改建后,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我们期待2010年,能有更多的“梁林故居”被保护,能有更多的城市记忆被保留。

  ▲关键词六:世博

  即将于2010年召开的上海世博会,环保成为一大亮点。上海市通过在空气质量、交通、能源、固体废物、水、绿化和保护区、气候碳中和、世博园区概况和公众参与等九大领域的努力,不仅将惠及来世博参观的众多游客, 向世界展示一个崭新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世博会还将为上海市民留下一份宝贵的绿色遗产。

  处于筹备阶段的世博会,在2009年极大地带动了上海市城市建设的步伐,其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也带动了全国众多城市积极行动起来,改善城市面貌,推动城市建设。自2009年4月起,世博省区市专题论坛已陆续在全国范围内举行。这些论坛的召开,大大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加速了各城市间的交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已经响彻大江南北。

  世博为城市带来先进的发展理念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以上海市周边城市为例,围绕世博会,上海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升级和扩容,为实现与上海市发展的无缝对接,一些城市加大投入,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一些城市则借力世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旅游业,提升了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透过世博,人们或许能够找到一把开启城市和谐发展的钥匙。

  ▲关键词七:“两型社会”

  2007年底,国务院批准湖北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进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的第四个“新特 区”。经过两年的探索,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渐入佳境,在2009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取得了积极成效:以交通为突破口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以“两型”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以湘江治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扎实推进。

  取得实质进展的还有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2009年3月环境保护部与湖北省签署《共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协议书》为标志,武汉城市圈环境保护改革试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9年4月,本报记者曾探访武汉城市圈,调研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情况。诸多实践表明,无论是在全国率先实行绿色电力调度机制,还是在全国首个启动省级排污权交易平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都令人刮目相看。

  2009年,蹒跚起步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开了个好头,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两型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关键词八:城市群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活动和人口流动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城市空间形态开始由单体型城市向组合型城市形态转型。目前,我国已有十几个地方提出“城市群发展模式”的要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市圈的经验已经 证明,城市群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有现实意义。城市群健康发展,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审视2009年城市的发展,我们发现,以城市群的模式寻求区域经济获得新一轮发展的态势呈上升趋势。且不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一体化,单从辽宁省的发展来看,目前辽宁中部城市群已经引起广泛关注。辽宁中部城市群联手发展,其作用在2009年已得到彰显,其中受益最深的当属房地产业。目前,辽宁中部城市群所属城市正着手打造生态市城市群,以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区域优势,谋取经济与环保的共赢。

  就在前不久,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2009年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

  对此,有关人士认为,目前,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那种单打独斗的城市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竞争和发展的需要,未来城市的竞争将是区域的竞争,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一体化程度的高低。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