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不是植物学家,但知晓植物分类对我们的园艺实践和野外识别有诸多好处。毕竟园艺本身就是植物学和园林艺术的完美组合,而植物分类又是植物学中最古老和最具综合性的一个分支。
?
1969年,惠特克在林奈(瑞典植物学家)和海克尔(德国生物下家)等人的观点基础上提出"五界系统",将生物领域总体分为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和动物界(Animalia)。这种分类系统便于认知,但也存在缺陷。
在对自然界的研究历程中,面对生物如此丰富的多样性,人们一直设法按照生物各自相似的特征将其分门别类。根据此过程中使用的分类系统,所有的生物都被分入到若干个被称为"界"(Kingdom)的主要类群。今天我们重点介绍植物界的几个主要类群。
藻类
我们日常对藻类的兴趣可以说非常有限。然而,这些简单的生命形式构成了植物界很大一部分,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藻类有着极高的多样性,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只对多细胞的海藻比较熟悉,但单细胞的浮游藻类同样十分普遍,它们遍布海洋、湖泊、河流,甚至是积水或阴暗潮湿的地表。
海藻是海带、紫菜、裙带菜等海产藻类的总称。
池塘是我们最能邂逅藻类的地方。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藻类可以迅速使池塘的水变色并形成难看的浮渣,或是长满一层密密的"藻毯",任其发展的话,水中的氧气很快会被耗尽,并最终威胁池塘里的其他生命。
想要清除池塘中的藻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虽然化学药品可以杀灭藻类,但随后的问题会变得更棘手。死去的藻类腐烂反而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在水中种植一些浮水或沉水的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帮助改善水体,更好的选择则是安装一个过滤器,以去除营养物质和藻类。
在"五界系统"提出前,藻类一直作为植物学的研究领域。如今,藻类除蓝藻门被列入原核生物界外,其余诸如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褐藻门、红藻门、裸藻门、绿藻门和轮藻门等9门均被划入原生生物界。
硅藻是最为常见的藻类,几乎出现在一切光线充足且潮湿的地方。
苔类和藓类植物
对于植物学家来说,这类生物一般被称为苔藓植物。它们通常仅在潮湿的生境中存在,甚至有不少水生种类。
苔藓几乎会出现在所有的花园里,在潮湿隐僻的地方长成一片。
相比之下,苔类植物并不起眼:在外形上,它们与藓类差异颇大。苔类有着一副扁平革质的"身材",有时具浅裂;藓类的结构则更为精细,它们常常会竖起直立的嫩枝,嫩枝上还会长有一些"小叶"。
苔藓植物是由多细胞组成的结构较复杂的植物体,它们拥有闭合的、被称为孢子囊的繁殖器官,其有性繁殖只能在有水存在的环境中进行,通过孢子传播扩散。如果没有水作为介质,精子和卵子将无法相遇并最终受精。
地钱纲苔类植物。
对于园艺家而言,藓类的出现常常是个麻烦:它们会侵扰排水不良以及隐僻处的草坪,进一步阻塞排水系统;或是长在铺石路面和木质结构上,有碍观瞻。尽管如此,某些藓类仍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比如,在日式花园里,藓类常被用来装饰老旧的建筑,还被广泛用于盆景覆土及吊篮中保水固定的材料等。
砖、木头和混凝土以及人造凝灰岩都很适合藓类生长附着,在此基础上,可以施加一些营养使它们变得更加"宜居",比如使用牛奶、酸奶、有机肥或上述三者的混合物,这些都可以为藓类提供营养。
泥炭藓被认为是一类相当有益的苔藓,因为它是泥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衣
直到150年前,植物学家才搞清楚地衣的本质。如今,地衣的分类是依照其真菌的组分进行的,这使得地衣被排除出了植物界。但此前,地衣一直作为植物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故也略微提及一下。
地衣似乎能在地球的任何环境中生存,以至于在某些极端环境下,如两极地区裸露的岩石上。
蕨类植物及其近亲
越来越多的蕨类植物被广泛用于花园和室内观赏,且总能成为花园中生长最好的。
从进化的角度看,蕨类及其近亲相比上述两类(藻类和苔藓植物)有了明显的进步,植物体细胞的分化程度显著提高,还产生了最早的维管系统,可以为植物体输送水分和营养,并支撑植物结构。由此,蕨类植物成为第一批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植物。
与苔藓植物一样,蕨类植物也有孢子囊,依靠孢子传播扩散。蕨类植物的孢子体呈现直立分枝或叶状,有时更加特化出专门的生殖枝(或叶),上面生有许多微小的孢子囊。孢子囊破裂,孢子随之释放,在风力作用下传播。
#鸟巢蕨# 真蕨亚门/铁角蕨科的一属。
蕨类植物是不产生种子的。一个孢子通常比一个种子要小得多,并且孢子的产生并不依赖受精。将孢子撒在培养土上,给予充足的水分及所需的光照,孢子就会开始萌发,但它们并不会直接长成幼年的蕨类,而是进入到生活史的下一个阶段:配子体世代,即生成原叶体。若环境保持湿润,它们才会慢慢开始长成新的蕨类。
植物生活史 | 指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以细胞分裂、细胞增殖、细胞分化为特征,最终产生与亲代基本相同的子代的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循环过程。
配子体 | 是指在植物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产生配子和具单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形成配子并进行繁殖的世代称为配子体世代。
苔藓植物配子体世代占优势,常见的植物体为配子体,其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称原叶体,虽能独立生存,但演变期短,孢子体占优势;种子植物(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配子体即花粉粒和胚囊,不能独立生存,孢子体占绝对优势。
#鹿角蕨# 真蕨亚门/鹿角蕨科的一属。
全世界大约有10,000种蕨类植物,它们的体型大小和生长环境差异很大。此外,植物学家还把石松类植物、真蕨类植物和木贼类植物都归为蕨类。
红豆杉是为数不多的带有"浆果"的裸子植物,其球果高度特化。
裸子植物隶属于一个更大的植物类群:种子植物。顾名思义,种子植物即所有产生种子的植物,它们都具有复杂的维管系统和特化的解剖结构,如起到支持作用的木质部组织和用于繁殖的球花。除了裸子植物,种子植物还包括被子植物。
种子的出现是植物进化中的突破。蕨类这些较低等的植物类群,它们微小的原叶体在外部环境中显得格外脆弱,这也是此类植物的致命弱点。为了克服这一类问题,种子植物进化出了一个专门的结构--胚珠。它保护着卵细胞。精子则包藏在花粉粒中并由此进入胚珠,二者相遇受精,胚珠便发育成种子。
自侏罗纪时期至今,苏铁的变化甚微。
术语"Gymnosperm"的意思是"裸露的种子",对我们而言,这是个相当晦涩的词语。它指的是一个微小的解剖学结构,结构虽小,但有和无的差异却很显著:被子植物的胚珠包裹在子房里,而裸子植物的胚珠缺乏子房的保护。
现代裸子植物主要包含银杏门、松柏门、苏铁门和买麻藤门,喜欢植物的人仅凭外观就能认出常见的裸子植物:哪些是松柏,那些是苏铁。银杏也许是一个例外,因为它们是落叶阔叶树,看起来和长满针叶的其他裸子植物相差甚远。
银杏是著名的"活化石",其化石记录最早出现在距今约2.7亿年前,植物学上找不到它任何近亲。
相比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类相对较少,但它们同样占据了地球表面大片的陆地。自然状态下,它们的分布贯穿了整个北半球的广阔森林,还有一些针叶林延伸到南部,特别是在寒冷的高海拔地区。
裸子植物为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大多为单轴分枝的高大乔木,少为灌木,稀为藤本。长于寒冷气候下的裸子植物的树冠通常呈狭圆锥形,这有助于它们抖落积雪;来自强日照地区的裸子植物枝叶往往带有清白色或银色,这有助于反射紫外线。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
被子植物是陆地上种类最多且最多样的植物类群,与裸子植物同属种子植物类。其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类群,完全凭借它们的一个独门绝技:产生花朵。
在被子植物的进化历程中,动物始终伴随在周围,从它们的花朵样式中也能观察到两者协同进化的作用。
除了能开花,在植物学上,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差异还包括:
种子包裹在子房中,心皮是产生种子的基本单位。
种子受精后,心皮显著发育,形成果实并将成熟的种子包围起来,产生真正的果实。
种子中含有营养丰富的胚乳,为新生的植物提供能量。
被子植物起源于裸子植物。根据现有的化学石记录,第一株真正的被子植物出现在距今1.3亿年前,便是早已灭绝了的辽宁古果(Arcbaefrucrus Liaoningensis),和所有其他早期被子植物一样,辽宁古果很快就被更成功的物种取代了。现在仍有一些原始被子植物在暖温带和热带地区存活下来,最好的例子就是无油樟(Amborella tricbopoda),它是一种仅生长在太平洋上的新喀里多尼亚岛的珍稀灌木。
无油樟,又名互叶梅,自成一目、一科、一属,是现存被子植物中已知最古老和其他被子植物分开进化的。
约在1亿年前,被子植物开始接管曾经被蕨类植物和苏铁类植物占据的栖息地。6000万年前,它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裸子植物成为优势物种。起初,被子植物都是木本,随后草本被子植物的出现为这一类群的进化带来了另一次飞跃。在这一时期,另一个独立的被子植物世系--单子叶植物也出现了。整个被子植物类群由此划分:单子叶植物约占被子植物总数的1/3,双子叶植物占其余的2/3。
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现已灭绝。
据估计,现存被子植物种数大约在250,000至400,000之间。
绝大多数观赏植物都是被子植物。随着栽培品种数量的日益增大,它们宛如一个巨大的调色板,以便园艺家们从中选取"颜料"妆点花园。
此外,我们人类农业的建立几乎完全依赖于被子植物。几乎所有植物性食物和大部分牲畜饲料都由被子植物提供。在所有被子植物中,禾本科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个,它贡献了世界上许多种重要作物,如大麦、玉米、燕麦、水稻和小麦。
地球陆地大约有20%覆盖着草,禾本科则包括多种俗称"某某草"的植物。
在植物界,被子植物站在进化的顶峰,其区别于其他类群植物的特征给予了它们巨大的生态优势,帮助它们成功占据了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并且能在其他植物不能生存的地方繁衍生息。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