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钱塘江源头开化县对外公布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在核心保护区外,全县域发现国家和省级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物种40余种,黑麂、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成群结队出没,特别是在保护区外还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种群。调查成果还显示,开化拥有全球罕见的呈原始状态的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中分布在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的长柄双花木,连片面积达3000亩,是全球长柄双花木天然分布连片面积最大种群地之一。如此雄厚的“家底”,这在浙江乃至华东地区都居于前列。
国家公园上演“熊出没”
2015年,开化县委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对钱江源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和传统知识开展了本底调查和评估。历时近20个月的间断性调查,项目成果显著。
本次调查还通过红外相机记录黑熊出现4次,并拍下黑熊“卖萌”视频,十分难得。“仅2个月的时间就监测到4次黑熊,而且还是在非保护区内的区域发现的,这个结果太让人意外了。”南京大学副教授、动物专家李忠秋对此次在开化开展的调查成果颇为惊喜,“调查结果表明这里很可能存在一个稳定的黑熊种群,但种群规模及分布范围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
“珍稀物种还有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开化位于人类活动极其频繁的国家东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却能把全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得这么好,非常不容易。”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曹铭昌感叹,“这验证了开化老百姓十分高度的生态自觉性,让人敬佩。”
20年生态立县成效斐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化也走过一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发展的路子。当时,开化仗着林业、煤炭等企业,全县财政收入最高峰曾经列衢州地区前茅。可是,工业发展了,随之而来的是污染问题,曾经为了“喝水”问题,下游常山县将官司打到了省政府。
是“保本地‘吃饭’,还是保下游‘喝水’”?经过全县上下大讨论,1998年,开化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2003年,开化在全国第一个通过了“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评审并实施;2010年12月,开化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2013年8月,开化提出建设国家公园,打造“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升级版”;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复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方案,开化成为全国十个、东部发达地区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为了把浙江“大水缸”护好,开化全县30%以上山林被划定为禁止采伐的生态公益林,80.3%的县域面积作为生态保护空间,从1981年起,全县机关干部春节上班第一天“植树拜年”坚持了37年。相较1998年,2017年开化减少砍伐量13.3万立方米;生态公益林比2004年增加43.6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94年的79.1%上升到80.8%。
森林覆盖率和砍伐量“一增一减”的背后,带来的是守护生态与发展的同频共振,最终把生态资源变成生态资本和绿色财富,建设钱江源“大花园”。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5:37.8:50.6调整为10.2:36.1:53.7,全县旅游人次突破1000万。2018年1月以来(截至3月24日),开化I-Ⅱ类出境水90天,Ⅱ类以上占100%;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达到97.6%以上,同比上年增加7.1个百分点;PM2.5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年下降17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幅度为37.8%。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