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新闻 | 规划设计 | 工程 | 植物 | 科技 | 教育 | 法制 | 风景旅游 | 园林城市 | 世界园林 | 风景园林师 | 花木资讯 | 人居环境 | 园林论坛 | 园林博客

牟江教授:四川甘孜高原藏族村落如何更好地融入自然 适应环境

http://www.chla.com.cn 2019-04-09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 发表评论(0)

  3月23日下午,第九届园冶高峰论坛分论坛“宜居住区与庭院造景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高桥喜来登酒店召开。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牟江教授作了题为《融入自然 适应环境-四川甘孜高原藏族村落景观特色分析》的演讲。

牟江:甘孜藏族村落如何更好地融入自然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牟江教授发表演讲

  牟江教授立足四川甘孜州,剥丝抽茧地为在场观众介绍甘孜藏区文化的兼容性、区域性、整合性,阐述美丽乡村与原生态格局的关系,现场展示了因独特地理特点所产生的山地、丘状高原、山原和高山峡谷四种地貌,对于地域文化对城镇村落布局形式和建筑形态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强调了建筑群落选址与环境关系。为了更好地引导州内城镇建设的有序进行,充分展示高原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提升州域各城镇的风貌形象,加速城镇环境科学化、特色化、景观化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以下为牟江教授演讲主要内容:

  今天带来的是关于今年非常热的乡村振兴方面的内容。今年国家非常重视乡村振兴方面的研讨和建设。把乡村作为重点来关注和研究,一个是经济的发展,一个是各个方面的科学成果和研究领域以及学术方面的应用成果,对乡村振兴进行了多方位、多层面的研究。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很多经验,这个时期里面,有成就,但也有教训,很多建筑都是那个年代快速建设起来的。现代化都市,人家需要一两百年,我国一、二十年就快速成长起来,这说明了经济的创造力,但是另一方面,在这个建设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内容可以沉下心来,再花一点时间研究的。

牟江教授;四川甘孜高原藏族村落如何更好的融入自然 适应环境

▲藏族美景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因为这个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这个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但是在前20年过程当中,其实是高歌猛进的,但是它也是经历了很多弯路的,所以新的城镇建设过程当中,牺牲了很多资源和生态环境,迫使我们把关注点放到乡村建设。

 

牟江教授;四川甘孜高原藏族村落如何更好的融入自然 适应环境

▲新农村面貌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生态理念的观点来面对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比如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从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多层面关注乡村振兴,它就不是一个一拥而上的局面,这个时候开始考虑以前的东西,哪些东西是可以保留,哪些东西是值得总结的,而这些东西都是多层面把握现在和未来的乡村建设。

  从这个角度了解汉文化的区域以外,还有更大,更广阔的区域,那就是少数民族区域,他们生活在高原地区,这个高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他们生活在第三级的区域,过去对藏族区域的印象是什么?通过电影、电视剧、新闻来看的,牧民放着牛,放着牦牛在高原上,唱着高原的牧歌,那个场景。

牟江教授;四川甘孜高原藏族村落如何更好的融入自然 适应环境

▲贡嘎雪山远眺

  但实际上大家看到的是景色,没有看到他们真正的生活,大家到看到美丽的环境,美丽的景色,其实大家到了高原之后会发现,很快就不适应,高原反应缺氧。这个区域里面生活了一代又一代的藏族村民,他们在山区里面,在恶劣的环境里面,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长,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而且和自然和谐相处。

  在这里也看到了另一种格局,就是他们适应自然、适应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常态。这种生活方式,深入下去以后,不难发现它不是原始的游牧民的生活方式,而是接受了汉文化之后,在适应它的环境下,来创造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学习了汉文化的适应自然的环境。所以从几个角度看,第一从基本概况,让大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从美丽乡村原生态格局看看藏族的村庄、居住区,他们的生态格局。还有从地理人文特色、人脉传承以及空间塑造与环境关系这几个角度看看甘孜州的基本情况。

  四川的甘孜州位于四川省,但是它的面积相当于四川省的四分之一,四川省有将近20个地、市、州,但是甘孜州占四分之一,非常宽,这里面有18个县,非常宽,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然后有18个县,325个乡镇,2679个村。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已经有人在这里生长、居住,历史非常久远。

  最开始在甘孜州发现了古人类,还有旧石器时代,表明了早在远古的时候,甘孜州就有人类居住,当然它的区域是在土坡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界区,所以它的文化既有藏族的特色,也有一些汉文化的影响。

  所以从唐宋开始,高原藏族区的马匹、牛羊形成了茶马故事,为什么形成了茶马故事呢?那时候已经很繁荣了,在高原他们非常需要喝茶,因为高原不像内地生物比较多样,蔬菜、水果比较丰富,高原他们的蔬菜非常少,所以通过茶来补充维生素。所以藏族通过牛、羊等形成茶马古道。

  在1950年的时候成立了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在我们国家的藏族最早形成的民族区域自治。以前的交通非常不方便,川藏公路是和平解放西藏的过程当中,一边往里走,一边修的公路。由解放军修出来的,1950年以前没有公路,那个时候从康定到成都需要多长时间呢?需要一个月,完全靠步行,然后马驮行李。

  因为它主要是几条大江河切成的,不是沟和山谷,这里面的水是长江上游的源头,很多支流源头都在甘孜州。平均海拔都在3500米左右,在这样的高原地带,居住在低海拔的人到海拔高的地方就有高原反应,缺氧,但是这个地区的人们在恶劣自然环境条件下,依然生活得非常平静。

  这里面就有和自然相处的关系。可以看到温差相当大,藏族服装是怎么形成的呢?腰上有腰带,很厚服装,可以随时脱下来,一半露着。因为高原的气侯一天经历四季,早上很冷,上午很热,就把大衣给脱下来,但是很快就是冰雹、风雨交加,马上又冷了,就穿上,随时这样轮换,所以气侯也是非常恶劣。

  自然资源在高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这种丰富不是可以随意开采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自然形成的生态环境关系,是相互的。你挖掉这座山,这一片都会倒塌,所以这些资源我们说有一些资源是可以利用,有一些资源是不可以开采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在这里现在我们国家在甘孜州的建了很多水电站,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另外一个方面确实对环境,对它的生态关系,有很严重的影响。

  在甘孜州有很多条河流,都是长江上游的很多支流的源头,形成了很多河谷。那文化背景甘孜州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文化脉络,同时,它一方面是受西藏,纯藏区的文化底蕴影响,另一方面,又受汉文化的影响,这里有一个交叉的过程当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康巴文化被称之为甘孜州非常有特色的文化。

  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对宗教的信仰,佛教在藏区是全民信教,但是他们又分了很多教派,这个教派过去是靠宗教统治整个区域的居民,这个过程当中又形成了各个地域的教派,有点像区域性质的帮派一样,所以这个在过去争战,争夺地盘时有发生。只有解放之后,它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区域。

牟江教授;四川甘孜高原藏族村落如何更好的融入自然 适应环境

▲四川甘孜高原藏族村落景观

  在文化形态上,它的特点就是兼容性、区域性和整合性的特点。一个是独特性,它的区域独特性,康巴文化的独特性。第二它的厚重性,它有很渊源的历史,有四五千年的发展过程。有它的神秘性,因为过去交通不发达,有很多自己的特色和神秘。有兼容性,因为茶马古道的流通,有文化的相互影响。

  第二从美丽乡村和生态格局讲,在甘孜州的藏族村落受到汉族文化影响中,从游牧民慢慢形成固定居住的民族生活方式,他们开采一些土地,部分藏族也形成了农耕文化的特色,所以它形成了游牧和农耕相兼容的文化。

  居住来讲,实际上它包括六个民族在这个区域里面,而且他们以地形来选择居住区域,,看一下藏族村落,可以看到不是最早理解的游牧民族的,从田园风光式的村寨,非常有自己的特色。从村落的组成到建筑的建造,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


牟江教授;四川甘孜高原藏族村落如何更好的融入自然 适应环境

▲泥木结构—新龙县民居

 

牟江教授;四川甘孜高原藏族村落如何更好的融入自然 适应环境

▲木结构——道孚寺庙附属建筑

  这里建筑包括了民居、碉楼、寺庙、官寨、桥梁、关隘、栈道的形式。而且依据地形分为不同的地形地貌的村落特性,包括山地、丘状、高山、高山峡谷四个类型建筑形式,那山地的地貌主要建在山地的坡上,比较缓的坡道上面,建筑自己的村落。山丘会找相对比较浅的丘状里面,建造自己的村落,聚集点。山原主要是利用山势的峡谷地带的平坦地方,坡比较浅的地方,建造自己的聚落。峡谷就完全是在高山峡谷地带,比如康定县城就是在峡谷地,但是这个峡谷地带有它的排水系统,但是地带非常狭长,所以藏族在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之后,他们依据很恶劣的环境,找适合居住的地带,来建立自己的聚落和村寨。

  它的选址及分布特点,往往在它的山地、坡地相对稳定的地方建造,在丘状高原选择比较平坦的地方,在河谷地带,选择相对水比较平稳的地方,这些都是在建造过程当中,慢慢学习了一些汉文化的影响,形成的自己农耕文化的特色。

  这是山地一些抬地上建造的村落。还有地域人文特色与文脉传承。地域人文特色主要的是每一个区域之间和每个区域自己的一些文化,我们到了18个县,他们每一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个县的建筑都不一样,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相互的共同拥有的特征,但是每个县又有自己的一些特征,还有纯宗教的影响聚落,比如佛学院为中心,大家自然聚落,宗教聚集它,这里有几万的信徒居住在这里,现在政府看到这种状况,就开始用消防、安全这方面对它进行了规范化的要求。过去是自然生长,像摊大饼一样,无限的扩张,因为对宗教的信仰。

  这也是他们的抬地,形成的村落,自然的状况。然后是以坡为形成的吊脚楼式的建筑,文化也是,他们包括了一个是特有的建筑,比如“崩柯”建筑,后面会讲。然后它的形式也是形成自己的形式,包括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建筑材料全部是由当地的石材为准,实木的结构。

牟江教授;四川甘孜高原藏族村落如何更好的融入自然 适应环境

▲混合结构——德格民居

  但是木料和汉文化不一样,汉文化的传统民居木料是结构式的,但是藏族把木料当成一种内部的构造,不是主要的结构。它那些全部是由当地的石材而形成的。

  他们和环境的关系,首先主要的是对环境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当然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讲,就是选择生态安全的地带,但它这个生态安全地带是他们自己和自然打交道过程当中,形成的。

   从民基建设看,这样的“崩柯””建筑每个县都有,但是它的构造方式、装饰形式,每个县都有不同的特点,还有他们的碉楼建筑,碉楼最早是用于防御,因为我们刚才讲了,教与教之间经常发生打斗,所以用于防御,后来他们也在高楼里面存储一些食品,到了最后把碉楼当成自己家族的一个象征,一个尊落的象征,我有这种碉楼,体现我的实力。

  寺庙建筑是甘孜州比较主要的建筑,现在因为我们国家还是比较尊重民族的宗教信仰,所以在四川的藏区宗教建筑建得非常好的,每个县最好的建筑是寺庙建筑。还有官寨建筑,官寨建筑是历史遗留的内容,现在没有官寨建筑了。

  桥梁的建筑是自然环境当中自己总结的,利用当地的材料而建的。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桥梁建筑,这是他们自然的智慧而建的。从地理、文化、自然以及他们的关系来分析,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村落,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应环境,他们是在自然的环境条件下,和自然相处的过程当中,总结自己的营造方式和聚落特征。

  我们在这里进行村落建设,就是我们说在响应国家号召,乡村振兴这个角度,我们不能以我们认为的现代化的村落形式,去要求在这个区域里面来建设,所以先要研究,在这个环境下面,它自己如何和自然相处,和谐相处,和自然相融的关系。这是我们在牧民新村和现代村落建设过程当中,从它的游牧生活方式和农耕生活方式,不同生活方式进行聚落的重新规划。这就是我们研究他们的生活方式之后形成的,这是我们看到的佛学院,他们几万的信教徒,围绕这个佛学院修建的自发的。

  通过这个可以看出来,在道路旁边,在浅丘和浅坡上,藏族民居的聚落关系,他们和自然相处,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都是非常的和谐。这是典型的藏族“崩柯”,就地取材,木料,形成这样的构造方式,在藏族里面基本都有这种形式,但是它的装饰方式不一样,这个建筑四个角。这是依山而建的梯田式的,这是我们给稻城县规划的,按照藏族特点规划的城区。

  牟江,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理事、设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建筑师学会景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主要从事建筑类(包括风景园林、城乡建设、建筑及室内等方面)规划设计的教学与实际项目的应用研究。有《地域文化的窗口》等论著,主持甘孜藏族自治州城镇环境风貌规划等多项规划设计项目,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多次。

分享到:
编辑:贠涵
有关    的新闻
更多评论网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凡本网注明“www.chla.com.cn”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风景园林网,
  •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或"来源:www.chla.com.cn/"
  •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最新评论:
企业服务

热点排行

    热门博文

    论坛热帖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