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经验交流 |
|
太原:“绿色转型”惠民生
日期:2008-04-0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王科 詹勇 我要评论()
阳春时节,上百只白天鹅飞临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公园南湖栖息,绘出一幅绝美的“白羽映清波”图,引得不少游人驻足观赏。市民张先生兴致勃勃地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白天鹅!看来是咱们太原的水在变好,环境在改善,才招来这些‘贵客’呀。” 太原市委、市政府认为,让人民群众呼吸到更好的空气、享有真正意义上的蓝天碧水,是太原目前最突出的民生问题之一。以煤为傲、也因煤而困的太原,在发展理念上正由“黑色”向“绿色”转型,在面向未来的规划中,突破了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的历史藩篱,正在描绘生态宜居城市的崭新图景。在太原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绿色”一词出现多达60余次。太原环保投入占到GDP的2.5%,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0年的45天增加到2007年的269天,环境状况正悄然发生着巨大变化。 调整经济结构,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是太原“绿色转型”的战略支点和突破口。太原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经济技术模式,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不锈钢深加工、铝材深加工、镁合金深加工、煤化工和机械制造等五大产业链条,着力建设 “世界不锈钢之都”和“世界镁都”,壮大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现代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培育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与1995年比,2006年太原市区二氧化硫浓度值下降了62%以上,工业烟粉排放量减少了60%以上。“太原市在不懈地进行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的同时,现在又向不合理工业布局开刀,这样的力度是从未有过的。”太原市委常委、秘书长张贵元感慨道。 创新绿色管理机制,为“绿色转型”提供了“第一推动力”。太原在山西率先建立“绿色高压线”,实行绿色考核指标体系与试行绿色GDP核算,强制“抑黑促绿”。大量污染企业、落后产能被坚决淘汰,今春以来,又在城区实施基本退出煤炭产业。绿色转型标准化,是太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创新。太原创立了全国首个地方性绿色标准体系,出台了全国省会城市的第一部绿色建筑标准。今年,太原还将加快有关立法步伐,发布实施《太原绿色转型条例》、《反浪费市长令》等,在法律层面建立“绿色转型”的长效机制。 涵养绿色文化,为太原“绿色转型”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在太原,无形的“绿”在渗透,领导干部树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正确政绩观,普通市民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城市规划以资源环境为前提,生活办公以绿色消费为时尚。有形的“绿”在拓展,绿色创建活动此起彼伏,清洁燃料区的扩大呈燎原之势,以前光秃秃的道路两旁出现“桃花红、杏花白”的美景,去年绿化覆盖率达到38.64%,人均绿地9.08平方米。目前,一场全民参与的“城乡清洁工程”正在太原各地如火如荼进行着,几百万立方米的垃圾被清除,上百条“龙须沟”得到整治,极大地净化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家住东山煤矿宿舍区的梁师傅一家非常高兴:“水道变宽了,空气清新了,今年夏天我家的窗户终于可以打开了!” 春到龙城,绿上枝头。太原汾河景区、城西水系近年来先后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环保专家认为,这标志着太原市正从一个污染城市逐渐变成一个适合居住的城市。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3的市民对太原市环境质量发生的变化感到满意。天在变蓝、水在变清、城市更美、生活更好,正成为越来越多太原人的真切感受。 抚今追昔,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金代诗人元好问曾为之写下了“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壮美诗句。展望未来,在这样一个跨越数百年的生态大变迁中,太原又将交出怎样的答卷?对此,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既高度清醒又充满信心:“太原的环保工作,只是在艰难进程中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立足以人为本,沿着摸索出来的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的生态文明之路坚定走下去,太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清澈美好。”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相关新闻
太原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