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园林——大明湖景点详解_Page4
注册· 登录· 新闻投稿· 新闻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加入收藏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名胜国内名胜  rss订阅
      高级搜索 
济南园林——大明湖景点详解
日期:2008-10-20     来源:济南大名湖     作者:   我要评论()



   南丰祠

    南丰祠又名曾公祠,在大明湖东北岸,北临汇波楼,为纪念北宋文学家、齐州(今济南)知州曾巩而建。

 曾巩(公元1019~1083年)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后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又为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任越州通判,调知齐州、襄州、洪州、福州,又徙知明州、毫州、沧州。为官一方时,政绩卓著。神宗时重入京师,编修国史,官至中书舍人。死后追谥文定,后人称为南丰先生。

 曾巩自幼聪颖好学,深得欧阳修赏识,并师事欧阳修。他精通经史,学养深厚,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有“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句盛赞曾巩。著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元丰类稿外集》10卷。

 南丰祠据传为宋代齐州百姓所建,以纪念知州曾巩,位置大约在城南一带。现在的南丰祠,原为晏公祠,是纪念水神晏戌子的,约建于明末。祠中有高台,名晏公台。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历城知县汤世培捐资在晏公台东建堂三间,立曾巩牌位供奉,是为曾公祠。至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经巡抚福顺奏准,在晏公台西建大殿三楹,作为山东巡抚张矅的祠堂,俗称张公祠。济南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根据群众的意愿,将曾公祠、晏公庙、张公祠划为一体,改为专门纪念曾巩的南丰祠。

 曾巩任齐州知州期间,为济南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主持修筑堤堰、疏浚水道、开挖新渠、修建北水门,即大明湖汇波门,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北的水患问题。大明湖之所以霪雨不涨,就与北水门调节水量有关。另外,曾巩还为西湖(今大明湖)修了长堤,名为百花堤,建了北渚亭,还在城内修桥铺路,在趵突泉畔建了泺源堂、历山堂。

 曾巩主政齐州期间,推行王安石的保甲法,惩治恶霸,抑制官僚豪强,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改革教育,终使齐州出现了“市粟易求仓廪实,邑犹无警里闾安”的升平景象。

 作为一代文章大家和权威的文献学家,曾巩知齐州时所作《齐州二堂记》一文,对历山、泺水进行了周祥的考证,确认济南之历山即舜耕之历山,这对济南历史文化地位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天地之间有杆秤,老百姓就是那定盘的星”。曾巩调离齐州时,济南老百姓拥上街头,拉起吊桥,关闭城门,以挽留他们的父母官,致使曾巩不得不在夜间悄悄出走。(《历乘》载:曾巩“及代去,州人绝桥闭门留之,至夜乘间乃得去”。)他一定是满怀着欣慰离去的,当然,也怀着留恋与遗憾。

 现在,整个祠堂占地2690平方米,由门厅、大殿、戏楼、水榭、游廊等构成一清幽典雅的古典式庭院。院门坐东朝西,门上“南丰祠”匾额为当代书法家武中奇题写。门内南侧,是宽阔高大的正方形戏楼,青瓦粉墙,雕梁画栋。楼内四周二层,南为戏台,其他隙地为看台,昔日设茶座,可品茗看戏,现经营旅游纪念品。院内迎门有游廊,与北厅相连。

 北厅东侧五间厅房,为“剑门书画馆”,陈列孙墨佛先生的书法珍品26件、手札12件。孙墨佛(公元1884~1987年),号局园,又号剑门老人,山东莱阳人,辛亥革命老人,解放后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是现代著名书法家,年逾百龄,仍终日临池挥毫。

 北厅东面,有石砌高台,是原晏公庙内遗留下来的晏公台。晏公庙建于明代,祀水神晏s戌子,清末庙毁,现仅存其台。台上现有明昌钟亭和枯柏一株。值得一提的是,柏树已枯死多年,却仍傲立台上,枝叉戟天,不朽不仆,令人惊奇。

 北厅西侧的厅房,就是曾公祠堂了。祠堂南出厦,半壁花槅扇。抱柱楹联“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是摹写原曾公祠的门联。祠堂中间是曾巩木雕像,像高2米,峨冠博带,手持书卷,神态安祥,儒雅潇洒,是以曾巩故乡江西南丰的一棵千年樟木雕成的。还陈列着各种版本的曾巩著作和评价文章,墙壁悬挂着赞颂曾巩的名家字画。

   南丰祠院内南侧濒临湖岸处,有水榭三间,名“雨荷厅”,红柱雕窗,青瓦飞檐,四周环廊,东西北三面环水,内植荷莲。据说,这儿就是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所说的乾隆皇帝与民女夏雨荷相见相爱之处。水榭之南的明湖水面,蒲苇莽郁,鱼跃鸟喧,莲叶摇风,红荷送香,景色幽雅宜人。若值细雨斜风,倚栏闲坐,远眺明湖烟雨,静听雨敲碧荷,任思绪如轻风,遥想乾隆皇帝与雨荷姑娘大明湖畔的传奇情缘,那就更添雅兴了。

    明昌钟亭

    南丰祠院内有明昌钟亭,在北厅东面的晏公台上,建于1993年。亭为方亭,亭台高10.6米,阔8米。四面八柱,两重飞檐,点金彩绘,红柱青瓦,上有宝顶,饰脊兽32件。上下八个檐角均悬风铃,天风激荡,玎玲有古韵。

    亭内悬有金代明昌年间铁铸古钟一口,故称明昌钟,距今已800余年。钟高2.4米,口径1.8米,重约8吨。铸有八卦图案,顶有龙形钟纽。据济南地方史志载,此钟原在城内开元寺钟楼上,后辗转被弃于城北旧巷中,风雨剥蚀几十年,所幸完好无损。新建明昌钟亭后,遂移明昌钟至亭中。并由徐北文教授撰书楹联“金钟鸣处蛙声静,璧月升时客梦清”悬挂亭上。亭旁立有“明昌钟亭记”石碑,徐北文撰,雷谷衣书。

    南丰祠院内还有一祠,名藕神祠。

   藕神祠

    藕神祠又称水仙祠,原在明湖北岸,铁公祠以西。《老残游记》中曾有简单记述:“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这样一座荒祠,既不知建于何年,也不知藕神是谁?是手执荷花、身披冰纨的绰约仙子?还是哪个时代的诗人、才女?常使人们冥思遐想……

    至清代同治年间,济南一些文人经过商议,决定推戴济南杰出的宋代女词作李清照代替原来的藕神,并将原来的藕神祠加以修葺,为李清照安位设祭。还推举符兆纶撰写《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记》,刻碑立石,说明原委。时过境迁,这座重修的藕神祠终又毁掉,杳无遗痕了。

    1995年荷花节期间,有人倡议重修藕神祠,1998年终得建成。祠在明湖北岸,汇波楼下,西为晏公台,东临小溪,为一独立院落。院墙洁白,顶覆小青瓦,墙壁留有圆形、扇形、方形透窗,院内卵石铺地,松柏蓊郁,石榴飞红,竹摇绿影,十分清雅。

    祠堂在院内北侧,前出厦,花槅扇,青砖青瓦,古朴端庄。匾额“藕神祠”三字,为台湾当代著名书法家王凤峤先生手书。内楹柱有徐北文教授撰书的隶体对联:“是耶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归去来兮,宋代词宗才女魂”。外楹柱则悬挂原藕神祠旧联:“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为山东当代著名书画家刘如璞先生手书。

    祠堂正中,是一彩塑宋代仕女坐像,身高2.8米,座高1.5米。相貌清丽,身材窈窕,玉指纤纤,卷轴在握,温文尔雅,楚楚动人。两侧侍女塑像高2.7米,一位手持红荷,一位手持绿莲,彩服贴金,珠翠明珰,婷婷玉立,神彩飞扬。三面壁上是彩色壁画,内容为藕神传说和明湖风光。游人至此方能悟出:旷世才女与凌波仙子精魄合一,才真正体现了大明湖的神髓。

    汇波桥

    南丰祠外东北角处有桥,名汇波桥。汇波桥又名会波桥,在汇波门南面。旧时汇波门之上为城墙,所以汇波门南面的汇波桥是大明湖北岸东西交通必经之路。因其紧靠汇波门,且大明湖水从汇波门下流出城外,门似桥形,所以人们大都误认汇波门为汇波桥。其实,汇波桥就是现在汇波门南面的水泥平板桥。原来的汇波桥,为雕栏石拱桥,长15米,宽4米,洞高3米。建国初,原桥毁坏,才改建为现在的样子。济南旧八景之一的“汇波晚照”即在此处。当代著名学者严薇青先生在其《济南琐话》中说:“据史志记载,原汇波桥南旧有晏公(水神)庙,庙建在高大的晏公台上,台下有券门,湖水流经卷门再由会波桥、汇波门北去。每当夕阳西下,阳光穿过券门折射入雄伟的会波桥下,湖水粼粼,浮光耀金,同时券门倒影入水,随波荡漾,构成‘济南八景’之一的‘会波晚照’。后来券门堵塞,湖水直接经会波桥出北水门,晚照倒影只能出现在当时的会波桥下了。”

    汇波楼

    汇波楼北侧,是汇波门,旧称北水门。汇波门之上,有楼巍然,就是汇波楼了。宋熙宁年间,为治理济南城北一带的水患,时任齐州知州的曾巩修筑了现今的北水门。它既是北城门,又是泄水口,湖水可由北水门的闸口流出城外,辗转入小清河。闸门一般不开,又兼济南旧城的东、和南、北门都不在一条轴线上,故有济南城“四门不对,北门不开”的说法。大明湖水为众泉汇流而成,集中于北水门泄出,所以北水门又名汇波门。也正因如此,大明湖成了“霪雨不涨,久旱不涸”的宝湖。元代初年,在北水门上修建了一座二层城楼,名汇波楼。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曾扩建重修;元泰定元年又重修。至济南解放前夕,汇波楼年久失修,塌圮无存。1982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在旧楼遗址上重建汇波楼,基本仿照旧制。为一座“悬山歇山重檐”七间城楼式建筑,位于7米高的北城门之上,楼高13.6米,巍峨壮观。整个建筑由88根红柱承托,飞檐斗拱,绿瓦明甍,翘角挑梁上悬挂风铃。上下两层均环以回廊,以供游人倚坐。门、窗、扇雕以传统花样图案,点金彩绘,堂皇典雅。楼南二层檐下,悬“汇波楼”金字匾额,为当代书画家黎雄才题写。楼西二层檐下,另悬“汇波晚照”匾额,为艺术大师刘海粟题写。

    汇波楼之佳妙处,在登楼观景。凭栏远眺,南可见群山叠翠,绵延如屏,郁郁葱葱,气势雄浑。北可见华山染烟,鹊山含黛,楼房栉比,平畴铺绿。俯瞰楼下,则见明湖如镜,画舫荡波,亭台楼阁,掩映于柳丝飘拂之间,诚为美不胜收。若值秋晚登楼,则见似锦晚霞,烘托着玫红的夕阳。夕阳里,远山如蒙了一层粉红的轻纱,朦朦胧胧中却更显苍郁;城中林立的高楼,折射出万道金光,整个城市就罩在无边辉煌之中。岸边的秋柳似乎被这辉煌陶醉了,披一身紫气,静静地凝视着满湖的粼粼金波。那金波又扯出千万缕金线,反射到汇波楼上,于是,汇波楼五彩灿烂,如同天上宫阙一般。济南旧八大景中有“汇波晚照”,是指在北水门南侧旧汇波石桥上见到的秋晚景色。现今石桥不存,券门堵塞,此处的汇波晚照已不复见。但是,汇波楼的万千气象应该是更加壮丽辉煌的新“汇波晚照”。

    汇波楼是湖岸最后一个景点,再往东走,就是公园东门了。不过,湖中景色更加精彩,让人迷恋,万万不可弃之而出东门。

 游完汇波楼,您可在楼上或楼下稍作歇息,然后,由此返回北极庙。北极庙前设有码头,是专载游客畅游湖中景点的。您只要花几元买一张船票,即可乘坐民族特色的交通船游遍全湖景点。游人一般先去湖中最大最有名气的历下亭,游完历下亭,再分别游览湖中其他景点,也有人愿按景点离岸远近顺序而游。不管您先游哪儿,只要一张船票在手,可以任意。有的游客若三俩相约也可到铁公祠的西码头租用机动船或人工划船、电瓶船,这样游来更加随意洒脱。

 这些小船,一船可乘4人,交上押金后,再按小时计价。花上几十元定能使您玩得开心。

 不管您是乘旅游大船或是租用小船,最重要的是安全。大明湖水深(平均深2米),湖底淤泥多,所以即便您水性不错,又有救护巡逻快艇穿梭湖面,您也要慎之又慎,万一不慎落水,必请同伴向巡逻艇求救。

    湖山景区

    汇泉堂

    由北极庙游船码头上船南行,一路荷香拂衣,鸟喧苇丛。约1里许,可见湖中有一岛,汇泉堂就在小岛之上。小岛绿树森森,芳草萋萋,十分清幽。大约因为小岛距北水门不远,而北水门城门洞又如天然风口,抽气般引动附近湖面的空气,所以小岛上常有徐徐凉风。清代济南文人学士便多于盛夏之时,来此纳凉避暑,品茗赋诗,因之又称“清凉岛”。过去,济南城内众泉多从这座小岛附近汇入大明湖,所以岛上一眼清泉,便名为汇波泉,而岛的寺院,也就叫作汇泉寺了。

    汇泉寺始建年代不详,但据清代钱塘人吴华《重修汇泉寺碑记》可知,该寺曾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由当地盐商茅、张二氏重修。原为两重院落,有佛殿、关帝庙、公输子祠、文昌阁等建筑。佛殿为正殿,内供佛像。寺内西侧另有精舍四楹,名“薜荔馆”。清末民初,这里香客盈门,一度香火旺盛。

    济南解放后,汇泉寺大部倾圮,仅余大殿和三间耳房。1957年大厅修葺改建为棋室,命名为“汇泉堂”,吸引了不少棋坛高手、痴情棋迷前来弈棋观战。1984年,这里又辟为钓鱼区,游人可乘船登岛,绿荫垂钓。

    现在,小岛已改为公园兰花养植基地,人称兰岛。岛南架一吊桥,可供游人从陆上步行进岛。岛子中部,已修成院落,白墙绿顶辟有各式透窗,四面皆有洞门。透窗之外,可见岸柳婀娜,碧波澹荡。院内东侧,新建兰花展厅,名文兰轩,门前有对联:“树声时入坐,兰香欲湿衣”,与岛上意境甚和。原大殿也重新修葺,汇泉堂三字匾额及抱柱楹联“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皆是当代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书。院中架有天篷,院东北角有温室,以保证兰花适宜的生长温度。目前养有兰花1500余盆,20多个品种。兰花香气淡雅,清且益远,与大明湖的荷花一起,把“泉城明珠”浸润得幽香暗送,清爽宜人。

     汇泉堂东南方有一片陆地,小桥流水,草碧柳青,十分幽寂,这就是秋柳园了。

    秋柳园

    秋柳园相传是清初神韵派大诗人王士祯读书的地方。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字子真,别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家是济南府新城(今淄博桓台)的望族,自曾祖起即世代为宦。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王士祯21岁时考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为官清正廉洁,审理纠正过许多冤案,颇有政绩。王士祯自幼聪慧过人,尤喜赋诗。11岁即与祖父对诗,并作《落叶》诗数篇;12岁写《题明湖诗》;15岁便刻印了诗文集《落笺堂初稿》。他一生勤于著述,在诗歌创作中首倡“神韵”说,强调作诗须求含蓄自然,留其韵而遗其迹。诗人门生众多,影响甚大,终成为清初继钱谦益之后的文坛领袖。卒谥“文简”。著作等身,有《带经堂集》、《渔洋文略》、《渔洋诗集》、《池北偶谈》等50余种,还编选《古诗选》、《华泉集》等多种诗文选集。

    关于秋柳园的来历,还有一段文坛佳话。明清之际,大明湖东南岸附近有水面亭,为当时大明湖一名胜景点。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秋天,23岁的王士祯与济南诸多名士会于水面亭。时亭畔垂柳依依,秋风萧瑟,他触景生情,遂赋《秋柳诗》四首,意境幽遥寥廓,诗意深微哀婉,句句写柳用典,却不见一个柳字,为神韵派的典型之作。《秋柳诗》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名士如顾亭林、徐夜等和之者至百数十家。后来,济南的文士们便成立了秋柳诗社,并在水面亭附近修建馆舍,观柳赏荷,读书唱和,号为秋柳园。

 秋柳园及水面亭如今早已无迹可寻,然而遗址上依稀有当年风貌。这里白杨擎天,垂柳拂水,苇丛鱼跃,高树蝉鸣;浓荫护芳草,红花依翠竹,小桥卧清溪,荷风荡碧波,诚为读书休憩的绝佳去处。公园已有规划,不久将恢复这一文化遗迹,以供人们参观、凭吊

    百米喷泉

    百米喷泉位于靠近北岸奇石展室一带的湖面上,始建于1998年。其喷涌高度可达108米,简称百米喷泉。每天上午、下午各喷两次,节假日增加喷四次。当喷泉喷涌时,只见一条白练,腾空而起,于最高处散落成万千雪白的水珠,扬扬洒洒,宛若一穗飘絮的芦花。而水珠再散落成更加细密的水珠,使在喷泉周围的明湖空中形成一片水汽,斜阳郎照时,折射出七彩斑斓,蔚为壮观。

    百米喷泉周围,另有音乐喷泉。当柔美的轻音乐响起,音乐喷泉的众多喷头,会随乐典的旋律变换着喷涌的强弱高低及方向,于是,那高低跃动、旋转扭摆的条条白练,恰如隐去了身影的轻歌曼舞的神女飞天,惟余身上的飘带舞动在我们面前…………若值节日夜晚,打开喷泉彩灯,飞舞的飘带变幻成了七色彩带,莹莹波光里,月朦胧,水朦胧,令人遐想,神女飞天当已谢幕,此时表演的,该是明湖的凌波仙子吧!

    水幕电影

    水幕电影位于湖中心,距北岸80米处,建于1999年“五一”前夕,是目前高科技娱乐项目之一。

    顾名思义,水幕电影就是将特制影片放映到水幕上。水幕的形成,是通过高压水泵和特制的喷头,将水自上而下高速喷化并使之雾化,这样,一片扇型的“银幕”就兀立湖中,这就是水幕了。电影放映时,影片形象就投射到雾化的水幕上。较之布幕,水幕电影色彩更加鲜艳逼真,影象略显朦胧,反而使观众领略了一种如临梦境、虚幻飘渺的感觉。

    历下亭

    湖心亭之东,是大明湖中最大的岛,岛上绿柳环合,亭阁掩映,历史久远的历下亭就巍立于小岛之上。小岛面积约4160平方米。因历下亭是名闻遐迩的海右古亭,所以人们也就习惯将整个小岛及岛上建筑统称为历下亭。因其南临历山(千佛山)故名历下亭,亦称古历亭。

    历下亭建造年代久远,位置也几经变迁。北魏至唐代,历下亭在五龙潭处,称客亭,是官府为接迎宾客而建造的,唐初始称历下亭。早在开元年间就与杜甫在长安结为忘年交的李邕曾在历下亭设宴款待杜甫及济南名士,杜甫即席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首: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署,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李杜宴饮赋诗历下亭,使这海右古亭从此声名远扬,而“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千百年来更成了济南的骄傲。

    到了唐朝末年,历下亭逐渐废圮。北宋又重建历下亭,位置在大明湖南岸州衙宅后。之后又几经兴废变迁,至清初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山东盐运使李光祖在湖中岛上现址重建历下亭。亭在岛中央,八柱矗立,斗拱承托,八角重檐,檐角飞翘,攒尖宝顶,亭脊饰有吻兽。亭下四周有木制坐栏,亭内有石雕莲花桌凳,以供游人休憩。二层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所书匾额“历下亭”红底金字。亭之西侧,有厅堂三间,红柱青瓦,四面出厦,名“蔚蓝轩”。轩西为宽阔的湖面,若值晴空万里,则天蓝蓝,水蓝蓝,湖天一色,莹如碧玉,故名蔚蓝轩,亭之北有大厅五间,硬山出厦,花雕扇扉,曰“名士轩”。是历代文人雅士宴集之地。“名士轩”三字匾额为清末书法家朱庆元书,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为郭沫若题写。轩内西壁嵌唐代北海太守、大书法家李邕和大诗人杜甫的线描石刻画像及自秦汉至清末祖籍济南的15位名士的石刻画像。东壁嵌有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历下亭”诗碑,记述了他的好友陈弼夫和陈景亮重修历下亭的经过和他在山东看到的灾荒景况。

 历下亭之南,是大门,大门两侧是东西长廊。长廊东端是“临湖阁”,北墙嵌有咸丰九年陈景亮撰、何绍基书《重修历下亭记》石碣。长廊西端是“藕香品茗厅”,面阔三间,飞檐出厦。大门楹联集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为何绍基手书,门上悬红底金字“海右古亭”匾一方。大门东侧有石碑横卧,上刻“历下亭”三字,乃清乾隆皇帝手书。大门西侧有御碑亭,红柱青瓦,四方尖顶,与西游廊相连,亭内立有乾隆皇帝撰书的大明湖诗碑。

 历下亭东南侧,有古柳一株,巍立湖岸,枝干均已枯朽,却又枯木重生,于枝干外皮处萌生嫩枝,鹅黄柔绿,令人怜惜。据考,古柳已逾160岁高龄,柳能长寿如此,实属罕见。

 整个历下亭岛,亭台轩廊,错落有致,修竹芳卉,点缀其间。夏日翠柳笼烟,碧波轻舟;秋日金风送爽,荷花飘香,秀丽得让人心醉,典雅得令人肃然。

    湖心亭

 泛舟于一碧如镜的大明湖上,可见一方形小岛兀立湖中,因之名湖心岛。岛上有方亭,红柱青瓦,重檐出厦,起脊飞檐,脊饰吻兽。亭高11米,边长10米,建在石砌台阶上,是济南市最大的方亭,1990年建。因岛名湖心岛,所以亭也就名湖心亭了。

 早在宋代,湖心岛上就有亭,名曰环波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任齐州掌书记期间,曾写有《环波亭》诗一首:

    南山迤逦入南塘,北渚苕娆枕北墙。

    过尽绿荷桥断处,忽逢朱槛水中央。

    凫鸥聚散湖光净,鱼鲨浮沉瓦影凉。

    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唯要一藤床。

    可谓道尽湖心岛的妙处。

    岛之四周,绿柳飘拂,岛上方亭,翼然欲举,与东南方向的历下亭相呼应,为明湖水面增添了色彩与变化。游人至此,弃船登岛,于亭中石凳上小憩,南眺群山列屏,碧空如洗;北望绿树环合,亭阁隐现;而湖面银波乍起,顿感风荡胸中,有超然之思。

    您游完湖中各个景点后,就可乘船由大明湖的南岸登陆,这儿有登岸码头。这时您可以看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大牌坊,那就是大明湖的正门——南门。不过,您千万不要急于出门而遗漏了南岸的一些景点,那儿的景色别有一番情致呢。

    南岸景区

    明湖居

    下船向西而去就是明湖居。

    明湖居是清末民初济南的一处曲艺场,原址位于大明湖南门牌坊西侧,由山东梨花大鼓的创始人郭大妮于清末同治年间建造。后郭大妮嫁人,不再从艺,她的徒弟黄大妮承其旧业,继续在明湖居演唱梨花大鼓,黄大妮有一姨表妹叫王小玉,艺名白妮,学艺于表姐。而白妮有干姊妹叫黑妮,师从白妮。关于黑妮白妮的演唱技艺,《老残游记》第二回中有精彩的描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一个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

    读了如此传神的文字,再伫足明湖居旧址之前,宛如身临其境,那悠远岁月中大明湖畔的美人绝唱,仿佛依然回荡于耳际。

    明湖居早在民国年间已废圮无存。1959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在原明湖居旧址以西,以旧有民居为基础改建明湖居,面积422平方米,北厅五间,为前后出厦的古式青砖灰瓦房,另有东西厢房和南屋各三间,都是前出厦的青砖瓦房,自成院落。曲艺界老艺人曾在此演出。王小玉的弟子,曲艺界著名老艺人谢大玉也曾在此演唱梨花大鼓传统唱段。

    明湖居兼有对内对外的重要景观作用。因此,政府决定近期实施扩建工程,由原来的面积扩大为5200平方米,新建的明湖居将体现院落式小中见大的中国园林式布局风格,设计院中有院,亭廊相连,湖畔相接。对内与公园道路系统相接,建筑多临水布置,将形成水中倒影,为大明湖增添亮点。

    新建明湖居内将设有大小曲艺厅,内设有茶艺厅、字画厅、棋艺厅、戏楼等,以山东曲艺演出贯穿,与品茶、餐饮结合,力争建设成具有现代使用功能布局的园林文化旅游景点,将成为省城重要的曲艺活动场所。

    遐园

    由游船登上南岸,西行不远,可见一处曲廊环绕、花木扶疏、假山嵯峨、亭台错落的幽雅庭院,这就是大明湖公园的园中之园,被誉为“济南第一标准庭院”的遐园。

    遐园始建于清代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是由山东提学使、湖南湘潭人罗正钧倡议并主持建造的图书馆,因馆址在原科举考场贡院附近,所以罗正钧取《诗经·小雅·白驹》中“毋金玉尔音,而又遐心”意,为图书馆起名“遐园”,希望能在这里大兴学风,培养人才。

    遐园仿照浙江宁波天一阁的设计,庭院内叠石为山,池连溪绕,既可观赏又可防火。进门以假山为屏障,假山以西,读书堂、宏雅堂、海岳楼(书库)、明漪舫(儿童阅览室)、博艺室(文物字画)、汉画室、罗泉堂(历代货币)错落园中。楼堂以曲廊相连,又绕以溪流池塘,塘内植荷养鱼,小溪虹桥卧波,浓荫通幽径,修竹摇荷风。又加广集齐鲁图书典籍文物,馆藏颇丰,甚至堪与宁波天一阁一较高下,以至当时有“南阁(天一阁)北园(遐园)”之誉,称“历下风物,以此为盛”。

    这样一座秀丽的名园,可惜在解放前屡遭破坏,终至毁于战火兵燹。1948年济南解放后,遐园得以修葺,山东省图书馆也得以恢复重建。1965年,遐园东半部的园林部分,作为独立的“遐园”划归大明湖公园,才逐渐改建成现在的样子。

    现在的遐园,典廊环护,大门朝东,门外北侧柳荫之下,立一石碣,上有篆书“遐园”二字,为罗正钧亲题,原镶嵌在大门门额之上。

    走进遐园,迎面是崔嵬假山,山石嶙峋,浑若天成。山路有径,蜿蜒可攀,山顶有台,名“朝爽台”,台上有亭,名“风亭”。站在亭中,南可遥望群山叠翠,北可俯视碧波轻舟。假山之西,梧桐蔽日,石径曲折,池塘如镜,溪流潺潺。沿溪流西岸有半壁长廊,迤逦北延。长廊北端,有石桥如虹卧溪上,名“玉珮桥”。长廊中部壁上,嵌有石刻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传为岳飞手书,是从河南南阳武侯祠拓来复制的。出师表之北,立有《临唐李当涂小篆谦卦之碑》,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书。由碑向东,是读书堂,现为省图书馆报刊阅览室。读书堂东侧,又是一座假山,山虽小却险峻峭拔,山上有亭翼然,青瓦红柱,名“浩然亭”。站于亭中,可在阵阵清风中,饱览济南湖山美景。从浩然亭下山,沿长廊南行,便可达遐园大门了。

    稼轩祠

    出遐园西行,不远处又可见一组古朴的建筑,端庄肃穆,面积约1400平方米,这就是稼轩祠堂了。这里原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建的李鸿章生祠,民国初年改作他用,1961年改建为稼轩祠,用以纪念南宋爱国英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宋金争战时期,辛弃疾矢志恢复中原,21岁时,在家乡率众起义,带领2000余人加入济南地区耿京的农民抗金忠义军,任掌书记。

    耿京义军失败后,辛弃疾奔赴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无有实权的地方闲职,但他抗金报国,恢复中原的壮志始终未泯。在报国无门的境况下,写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分析抗金形势,呼吁南宋王朝“光复旧物”。他在任司农主簿期间,又写了《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上奏宋孝宗,分析淮南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依靠民兵巩固防务的建议。不久,又写了著名的《九议》上奏朝廷,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具体措施。由于南宋王朝的昏庸腐败,满足于偏安江南,辛弃疾的壮志雄才无从施展。在万般无奈中,他写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流传千古的词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风格雄浑悲壮,气势磅礴。终与苏轼一起,成为宋词豪放一派的代表。

    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九月十日,辛弃疾与世长辞。

    稼轩祠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三进院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大门之外,两尊石狮雄踞左右,大门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为陈毅元帅题写。门外有黑色照壁,门内立太湖石作为屏障。左右各有三间厢房,红柱架厦。北侧为三间过厅,厅内陈列当代名人叶圣陶、臧克家、吴伯箫、唐圭璋等人咏赞辛弃疾的诗词、字画。院内国槐郁郁,牡丹飘香。穿过过厅为二进院落,两侧是抄手半壁游廊,与正厅相通。正厅门楣上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楹柱有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楹联与匾额皆为郭沫若撰书。厅内正中为辛弃疾塑像,四壁悬挂名人字画,玻璃橱柜中,陈列有关辛弃疾的各种版本的书籍。院内植青松、银杏、石榴、月季等花木。正厅之后为第三进院落,北临湖滨,是供游人休息赏景的地方。所有建筑都有游廊相连。西廊壁饰有扇面、海棠叶、六角及圆形等各种透窗。北端游廊为二层,上层通“临湖阁”。东廊向北诸级叠升,直达阁上。每叠平台均由假山石堆砌。中段台上建小亭,供登楼中途稍憩。阁为两层,上建凉台,下设茶座,楼上楼下皆可观赏湖景。院内槐荫匝地,竹掩秀石,十分清雅。阁北水边有七曲石桥,蜿蜒湖中。石桥末端,有亭翼然,六角攒尖,名九曲亭,又名藕亭。这里曲桥漾波,方亭临水,垂柳弄影,芙蕖送香,大有辛弃疾田园词中江西带湖的风韵。

    翠柳屏

    稼轩祠北,为大明湖南岸,离岸不远处的湖中有小岛兀立。岛之周岸,垂柳依依,环列如屏,所以岛名翠柳屏。

    岛之西,有石砌三孔堤桥与岸相通,迤逦水中约40米。桥起三拱,中拱最高,小舟可于桥下自在穿行,越桥南,可荡舟藕花深处。

    由石桥步及岛上,于柳丝掩映中可见扇形小亭,红柱青瓦,硬山起脊。以形命名,故名扇面亭。亭之西南面有白色亭壁,壁上开有扇形透窗。窗之外,有修竹数竿,疏淡如画,令人依稀有江南之忆。亭之东,有游廊,曲折东向,与乘船码头相接,亦有青瓦红柱,与亭相映相衬,古朴玲珑。

    岛之南,荷叶田田,连天一碧。盛夏登岛,看堤桥卧波,波摇影动,任凉风掀襟,荷香暗送,实为消夏赏荷之佳处。

    南门牌坊

    南门在南岸中部,门前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民族形式牌坊,即南门牌坊。1952年由济南府学(文庙)迁来。牌坊西侧,立有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大明湖石碑,登州(今蓬莱)人于书佃书,(按《山东通志·学校志》载其为文登人)于书佃,嘉庆三年戊午科举人,与其父于方石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牌坊匾额“大明湖”三个字,就是据于书佃碑刻手迹复制的。牌坊原系明代建筑,为木结构五间七彩重昂单檐式,飞檐起脊,坊脊及檐角饰有吻兽,坊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檐下由云头斗拱承托。斗拱下额枋彩绘“旭日云鹤”、“金龙戏珠”、“西番莲”等图案,线条流畅,色彩艳丽,牌坊正中匾额,书“大明湖”三个镏金大字,苍劲浑厚。6根朱红立柱和12根斜柱,支撑着三阶式山形坊顶,柱础由石鼓夹抱。1984年,因木牌坊腐朽变形,只能按原样式重建。重建的牌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8.38米,宽14.7米,比原牌坊增高0.52米,加宽1.2米,柱础石鼓也改用玉白色花岗岩雕成。从而显得更加雍容华丽,宏伟壮观。

    牌坊两侧,是对称的门房,为典型的仿明代建筑,歇山卷棚,透窗红柱,绿色琉璃筒瓦覆顶,与牌坊相互映衬,显得大度而优雅。房前,各建有小巧玲珑的雕栏白石桥,桥下有石砌小溪,珍珠泉群的晶莹泉水,经小溪潺潺湲湲地注入大明湖。溪中碧绿的水草,修长可数米,袅袅摇曵,宛如青春少女飘动的长发。牌坊四周,垂柳依依,万千丝绦似柔曼轻纱、碧玉珠帘,半遮半露着一片金碧辉煌。透过坊柱,可见波光澹澹,与蓝天白云一起,成为牌坊廖廓的背景。

    到此,整个大明湖公园就算游览一遍,相信大明湖给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游完翠柳屏,您可沿湖岸漫步而行,如果有垂钓的兴致,可到东南岸天然垂钓中心,那儿自古就盛产鱼、虾、龟等水生物,坐在大明湖畔柳荫下,荷塘旁,悠悠然持竿垂钓,别有一番情趣。若不愿垂钓,由南门而出,还有几处景点,它们与大明湖水脉相连,望您也不要错过。

    鹊华桥

    大明湖南门牌坊以南,原有一座东西向的单孔石拱桥,桥高3米,横跨大明湖与百花洲之间。此桥始建于宋代,因百花洲而名百花桥,元代改名为鹊华桥。据载,桥下可乘游船由百花洲驶进大明湖。过去,由于大明湖北岸没有什么高大建筑,空气也很清新,站在高高的鹊华桥上极目北眺,可见济南东北郊的鹊山、华山染烟含黛的瑰丽景象。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期间,曾应祖籍济南的好友周密之托画了一幅《鹊华秋色图》,以慰客居异乡的周密思乡之情。画面上鹊山横亘,华山桀立,村舍寂寥,原野苍茫,岚烟霭霭,幽静清丽中透着几丝苍凉。后来,此画历经明清两代许多名家收藏并为之题跋,终于传入清宫,成为国宝级文物,现珍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一生喜欢游山玩水、处处题咏的乾隆皇帝,曾三次驾临济南,并写下了《题鹊华桥三首》:

长堤数里亘双湖,夹镜波光入画图;

望见鹊华山色好,石桥名亦与凡殊。

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架鹊桥?

秋月春风初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

榆烟杏火接空濛,稳度芳堤饮练虹;

李杜诗情天水画,都教神会片帆中。

    不幸而又不巧的是,乾隆写完此诗离济仅5天,就得到了皇后去世的消息。他认为是写这首诗招致祸端,悔恨自己不该乱用银河鹊桥的典故。三年之后,乾隆皇帝又来济南,重游旧地,却不敢再登鹊华桥,并且写下了一首哀婉的诗:

    大明湖已是银河,鹊架桥成不再过;

    付尔东风两行泪,为添北渚几分波。

    这样一座有名的古桥,可惜在40年代末被拆除,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板桥。现在的鹊华桥,依然在鹊华古桥原址上,我们只能立足平桥,遥想当年鹊华风姿了。

    百花洲

    大明湖公园南门牌坊以南,一路之隔,有一碧波粼粼的小湖,面?000余平方米,岸边弱柳临风,娇柔婀娜,水中碧莲映日,红荷争艳。距此不足二三百米有著名的珍珠泉群,泉群之水,经曲曲折折的玉带河,轻轻柔柔,缠缠绵绵地流入百花洲,再穿过鹊华桥潺潺流进大明湖。

    古时的百花洲,比现在大得多,现在百花洲东岸一带的民居,原为水中小岛,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著名文学家曾巩调任齐州(今济南)知州,在大明湖上筑百花堤,小岛也因之而名为百花台。岛上百花烂漫,景色宜人。曾巩(号南丰先生)有《百花台》诗赞之曰:

    烟波与客同樽酒,风月全家上采舟;

    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似武陵游。

    可以想见,古百花洲该是多少优雅的去处。

    明代嘉靖年间,世称明代文坛“后七子”的领袖、济南人李攀龙,在陕西提学副使位上辞职归里,于百花洲建一三层楼房,隐居于此,名白雪楼。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进士,历任吏部和刑部郎官、知府、按察副使、按察使等职。他为人刚直,仕途坎坷,在文学上却留芳后世,与谢榛、王世祯等人共称明代文坛“后七子”,李攀龙为后七子这首,领袖一代文坛。其《沧溟集》风行天下,历百年而不衰。他编的《古今诗删》,历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这样一位文坛大家就隐居在大明湖畔,百花洲上,写诗著文,绝意仕途。当时,白雪楼四面环水,只能以小船往来出入。倘有官员来访,一律不见。若是文朋诗友,他则亲自撑船迎接。李攀龙有妾名蔡姬,善烹调。她做的葱味包子,葱香浓郁而馅中无葱。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jojo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相关新闻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