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湿地 |
|
溱湖湿地——探索湿地综合保护成功之路
日期:2008-11-1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记者 陈玮 我要评论()
贾治邦局长视察姜堰溱湖湿地 22日上午,贾治邦局长在视察姜堰市溱湖湿地保护区时指出,湿地是地球之肾,它与森林是国土生态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好湿地,可以改善区域气候,优化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湿地还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发祥地,是人们自然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并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对象和实验基地。过去我们对湿地的作用认识不足,现在国际社会重视了。国务院把这一职能交给国家林业局,担子重、责任大。我们要通过大力宣传,引导人们关注湿地、保护湿地、珍爱湿地。溱湖湿地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有示范作用,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006年4月6日,首届中国湿地生态旅游节在江苏省姜堰市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幕。随后,每年都要在这里举办中国湿地生态旅游节和溱潼会船节。今年10月20日至22日,国际湿地研讨会又在这里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代表齐聚溱湖,就“湿地保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这一重大议题展开积极而深入的探讨。与此同时,溱湖湿地也因为它探索出了一条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湿地综合保护之路而被更多人了解和认可。 溱湖湿地,位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交融的苏中里下河水乡。这里水网纵横、水草丰茂,远古时期曾是麋鹿群居的乐园。由于自然演化和人为干预,溱湖湿地生态系统渐遭损坏,湿地生态功能明显损伤,湿地面积急剧下降,溱湖水质出现退化,环境污染渐趋严重……保护溱湖湿地,已经显然刻不容缓。新世纪之初,姜堰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溱湖湿地综合保护”的重大决策,坚持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依靠政府投资保护湿地资源的被动模式,开创了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新模式。按照“规划先行、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湿地公园先后邀请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对溱湖湿地资源、旅游资源、森林资源综合利用进行系统考察论证和规划,最终规划形成溱湖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并得以逐步实施。溱湖湿地现已形成水草茂密、森林覆盖面广、演替序列完整的植物、鱼类、兽类和鸟类的天然种质资源库,实现了原生态保护和人工造林的完美结合。目前,湿地公园内有植物153种,野生动物97种,每年有30多种近10万只候鸟在这里栖息,“万鸟云集,千鹭高翔”已经成为溱湖湿地一大景观。 溱湖区域拥有湿地面积2600公顷,其生态集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所有特征于一体,是全国罕见的淡水湿地。因其资源珍贵,2005年,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这是全国第二家、江苏省第一家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同年被推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具体运作上,先从改善水质开始,先后关闭了上游及沿湖14家有污水排放的企业,实施溱湖清淤工程,清除湖底淤泥50多万方。此后,投资近3.6亿元用于水生植物保护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先后栽植莲花、菱角等26种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80万株,栽植香蒲、水葱等沉水植物 60万株,累计植树400多万株,实施造林650公顷以上,新增湿地200公顷,有效增强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生物群落的更新和演变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再则是结合麋鹿故乡园改造工程,景区着力营造候鸟栖息地湿地森林环境,重点保护好珍稀鸟类、兽类和各种水生动物资源,先后引进鳄鱼300多只建成了鳄鱼馆,增加麋鹿4头优化了麋鹿种群结构,同时引进40种400多只珍稀水禽和飞鸟,建成了珍禽园……今年,溱湖风景区又投资3500万元,启动建成了溱湖湿地公园二期工程。由于将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较好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溱湖是生态的、自然的,同时又是人文的。溱湖之美在于自然的湿地生态风光,其间阡陌纵横的河流,百年交柯的树木,蔚为壮观,而这河流、树木又包含了千年的人文积淀。在溱湖湿地的保护规划中,风景区以完整保存、保护这一特点为基本目标,从而强调了历史脉络的延续这一特色。溱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历代文人墨客曾在此观光游览,吟诗作赋,留下了大量的笔墨词章。打好文化牌,是实施溱湖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制高点;注重文化,是衡量工程成败的重要标尺。为此,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始终坚持注重文化原则,不仅在规划上注重文化导向,更在利用中体现文化品位;不仅注重整体文化氛围,更注重历史细节和文明碎片;不仅重视溱湖湿地的文化内涵,更注重湿地周边地区的文化特色,努力把握好溱湖的文化特质,保护好溱湖的文化生态,利用好溱湖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溱潼会船文化、挖掘古镇历史文化、叫响八鲜美食文化,让溱湖的文化生态不断闪现夺目的光彩。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