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湟源丹噶尔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名胜国内名胜  rss订阅
      高级搜索 
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湟源丹噶尔
日期:2009-01-12     来源:青海新闻网     作者:   我要评论()



  湟源县地处日月山下,湟水上游,界农牧分野,号海藏咽喉。先秦羌人游牧,王母遗迹犹在。西汉曾置临羌县,已逾两千余年。之后为丝绸之路名驿,唐蕃古道要隘。亭燧列望,驿传驰骑。哥舒石堡城,盟碑赤岭头。更有公主凤辇西去,传日月佳话;高僧弘法东来,成东科名寺。钦差藩属,盟祭青海;汉藏蒙回,易货丹城。茶马互市,物资集散;文化交融,人文蔚然。因之厅设丹噶尔,素称小北京。定鼎六十春秋,旧貌换新颜;开放三十华年,龙腾而鹏翔。新城崛起,层楼遍布;文化复兴,物阜小康。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宗福

  青海湟源丹噶尔,一座青藏线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曾以“茶马商都”、“小北京”的美誉名扬四海。她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沉淀着历史的辉煌,记录着岁月的变迁。

  然而,悠悠岁月,风吹雨打剥蚀了楼台朱颜,“茶马商都”渐渐失去往日的繁华。为贯彻“旅游名省”战略,全力打造“茶马商都”、“排灯之乡”品牌,湟源县委、县政府投资数千万元,对丹噶尔古城全面进行了保护性开发。

  我们仿佛又看到古城昔日那商贾云集、马来车往的繁荣景象……

  古城 厚重历史的见证

  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50公里。

  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蜿蜒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融合,自古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如今,处于西宁大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交集处的丹噶尔古城,又成为通向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平台和青藏旅游线上的“第一站”。

  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乾隆九年(1744年),因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边隘声息关重,为汉、土、蒙古、回并远近番人交易之所,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奏请朝廷以高台县议裁主簿移驻。道光二年(1820年),因“商贾云集,事务繁杂”将原设简缺主簿改为繁缺主簿,道光九年(1829年),又因贸易迅猛发展,设置丹噶尔厅。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的丹噶尔古城,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古城“周回长七百七十四丈,高二丈二尺,根厚二丈四尺,顶厚一丈三尺。壕宽三丈,深五尺”。城内有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中军督司署、千总署、把总署、演武场以及玉皇、火祖、孔子、关帝、财神、城隍、龙王等庙宇,城楼、腰楼、角楼、东西城门,仓门街、九间街、北街、南街、庙巷子、灯山楼儿街、隍庙巷子、西城壕、大巷道、南城壕等街巷,还有义学、社仓、牌坊、祠堂等。建筑群落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风格迥异;街巷格局,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主次分明。如今,漫步在古城街巷,那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与气派。

  城内民居则有着中原北方典型四合院的特色,房屋主次分明,多由一进两院组成,有平房,也有两层楼房,多为土木结构,墙面厚实坚固,冬能保暖,夏能遮凉,大门对面都建有影壁,镶有各种吉祥图案砖雕。房屋木板上多雕刻和绘有色彩朴素、寓意独特的各种装饰图案,显示着当时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富有。整个建筑材料、外观风格融合了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元素,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星罗棋布的商铺、作坊、茶馆等,反映了安逸、闲适、平和的文化特色。一条宽约六米,长不足千米的主街道,连接着城隍庙、关帝庙、文庙、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等建筑群,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城最繁华的地方。

  古城布局严谨的建筑结构,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无不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展示着边塞古城发展的壮丽画卷,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及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交汇融合的奇异景象。

  文化 沧桑岁月的流韵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百年的商业贸易,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使丹噶尔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

  唐开元22年(公元734年)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下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成为唐蕃古道上重要的商衢要地。清中晚期“茶马互市”逐渐移到丹噶尔古城,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在《丹噶尔厅志》中,这样描述当时的繁华:“海藏特为咽喉,湟中资为锁钥……迄今商业发达,几成巨埠,彼欧西各帮若英若俄若德,皆遣其华夥,梯航远来,群集丹地,岁输白金数十万,盛矣!”又说:“番货云集”、“商客辐辏”,“丹之人以商谋生者约居其半”,“丝布,洋缎服者比比”。京、津、晋、陕、甘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德等国的商人纷纷开庄设行,进行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务。同时,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从事汉藏贸易的“藏客”,他们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地,开辟了“藏商”之路。

  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拥有大小商户及手工业1000余户,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贸易总额白银达到500万两以上,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也有了“茶马商都”、“小北京”的美称。每当黄昏来临,城内各个店铺和洋行的门上制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灯箱式广告招牌灯火辉煌,大放异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如今的“排灯”便是这种广告招牌的演变,可以说湟源排灯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

  丹噶尔古城不仅是一座商贸要地,也是一个军事重镇。据记载,古城修筑后,同年设丹噶尔营,驻扎参将一员,千、把总共三员,建参将署一、千总署一、把总署二,及演武厅、军火库、火药局、草场各一、廒仓二十间。道光三年(1823年),由于军事需要,将丹噶尔营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负责环青海湖等地的军务,并保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从建城之日起设立丹噶尔营、镇海营、将军府、千总府等,先后派副将14名、副总17名、参将7名、都司29名,千总4名,把总31名,足见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是名符其实的“兵城”。

  丹噶尔古城还是宗教圣地。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顺治五年(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刻镂精致,壁画精美,彰显出无穷的神秘魅力,同时也把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丹噶尔古城又是一座文化之城,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而且古城中留下了众多名人诗词、神话传说和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复兴 千年文明的传承

  随着时代发展,商贸中心地位的转移,丹噶尔古城日渐萧条。为了建立有特色的城市景象,延续古城文脉,吸引旅游投资,湟源县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城进行了保护性修复,旨在将丹噶尔古城打造成为集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商贸交易功能的环湖旅游目的地,夏都西宁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展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汇融合景象的平台。

  这项以恢复重现昔日“茶马商都”风貌的工程,以全长800米的丹噶尔大街和丰盛街为主,贯穿城隍庙、丹噶尔厅署、文庙、商号店铺、火祖阁等建筑,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分为文物展示区、旅游购物区、餐饮休闲区三大功能区,修复新建了入口广场、文庙广场、火祖阁广场、东西城门、3个牌坊、4处民俗宅院、博物馆、民俗展馆、丹噶尔厅署、洋行、文庙、昌耀纪念馆、羌笛乐宫演艺大厅、火祖阁等主要景点及600多间店号商铺,沿街设置了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石碾、石磨、皮影戏、巡捕、驼队等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小品景观,并用湟源排灯代替街道、店铺的照明设施。目前,已完成投资近7千万元。

  漫步在初具规模的丹噶尔古城,人们似乎又看到了车马拥挤、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盎然生机的场景。

  古老的丹噶尔是辉煌的,今天的丹噶尔依然会充满无穷的魅力。

  景点链接

  拱海门

  即丹噶尔古城西城门,“拱”是作揖,“海”指青海湖(西海),意为拱手西海,表达了人们对西海海神西王母的恭敬之意和对人畜平安、社会和谐的祈求。丹噶尔是西王母的主要巡游牧驻地,又是祭海会盟的始发地和大本营。祭海时首先在供奉火神炎帝的火祖阁举行,庄重的仪式后,祭海队伍经丰盛街,从迎春门进入丹噶尔城,浩浩荡荡穿过丹噶尔大街,出拱海门,踏上神圣的祭海之路。在修复的城楼内图文并茂,集中展示了湟源祭海会盟的历史盛况。

  城隍庙

  位于丹噶尔古城西北角,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坐北朝南,以均衡对称方式,依次布建着照壁、山门、钟鼓楼、戏楼、牌房、正殿、寝宫等,东西配殿和大殿内墙保存有近3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壁画。整体建筑高贵典雅、气势宏伟,刻镂精致、轮廓规正,揉和了汉藏民族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丹噶尔地处农牧交界和茶马互市中心地区的特点。看着城隍庙中升起的一缕缕桑烟,让你感到凡俗的尘世似乎已远离我们,喧嚣都市的浮躁之心立刻平和安宁下来。

  丹噶尔厅署

  乾隆九年(1744年),因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为汉、土、回、藏、蒙及蒙准噶尔往来交易之所,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奏请朝廷以高台县议裁主簿移驻,并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道光年间,因湟源海藏通商,中外咽喉,特设立丹噶尔厅,属西宁府。现修复的丹噶尔厅署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大堂及六房,后院有议事堂等,每天定期进行升堂表演,艺术地再现了当时办公、生活的场景。

  镇海协营署

  在古城东北部,是青海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清代军事机构之一,已有280多年的历史。据《丹噶尔厅志》记载,初设于雍正六年(1728年),驻参将一员,千、把总共三员。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为游击署,道光三年(1823年)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并增添中军都司一员,把总一员,步守兵250名。后兵员几经增添、裁减、移驻,同治十二年(1873年)有马、步、守兵264名。民国3年(1914年)奉命裁撤绿营,改为宁海军巡防备营之一。镇海协营署历任副将14名,副总兵17名,参将7名,都司29名,千总4名,把总31名。

  文庙

  始建于民国7年(1918年),占地面积为4300平方米,是至今青海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孔子庙。整体建筑由大成殿、东西两庑、过庭、月台、花园、走廊等组成,别致典雅、古朴简洁、文静秀气,小巧玲珑,糅合了古代殿宇式建筑和江南园林式建筑的秀美风格,淡淡的书香伴着一阵阵清风弥漫在古城上空,使你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脉搏。

  昌耀纪念馆

  湟源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昌耀先生的第二故乡,曾在日月藏族乡生活多年,并在这里组建了家庭,写下了著名长诗《哈拉库图》、《慈航》等代表作。为了纪念昌耀先生,也为了提升丹噶尔古城的文化品位,湟源县在丹噶尔古城修建了昌耀纪念馆。纪念馆由原来的海峰书院改修而成,建筑为砖木结构,花窗砖雕,曲径回廊,古朴典雅,颇有南方园林风格。整个纪念馆分为展示厅、学术厅和室外展示区三个部分。展示厅内重点介绍昌耀先生生平,展示他的书籍信件、诗词手稿和各种生活工作用品等;学术厅内主要作为召开学术交流会、文学艺术创作等的场所;室外展示区有昌耀塑像,回廊墙壁悬挂昌耀诗词及名家书画等。

  火祖阁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城丰盛街入口处,建于清乾隆初期。火祖阁呈正方形,上下各九间,底层中为行道,两侧小房,木制栏杆,栋梁彩绘。顶层楼阁,周围大红柱十二根。屋顶周延,翼然欲飞。壁画绚丽,门窗秀雅。内塑火神像,赤面红发,绿绸锦袍,器宇轩昂。

  湟源排灯

  起源于清代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起初,来此经营的各地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广告招牌,内燃蜡烛,挂在商号门前。随着商业贸易的日益发达,商家数量的不断增多,这种广告招牌越来越多,越做越大,逐渐单个“牌灯”演变成数量众多的“排灯”,再后来也就有了作为艺术品专门用于灯展的排灯,并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每年农历正月元宵节前后,几百盏排灯同时展出,从古城西门“拱海门”到东门“迎春门”,延伸到“丰盛街”至“火祖阁”,灯火辉煌,璀璨耀目,成为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丹噶尔皮绣

  是一种在各类皮张上进行刺绣的民间手工艺术,其渊源可追溯到古羌时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会了各种绣法和技艺,培养了质朴而优美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并出现了专门的皮绣艺术品。其内容包含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等,形式涵盖服装、饰品、日常生活用具等,用料多为各色丝线、羊毛、马尾等,作品原始古朴、底蕴丰富,有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地域特色。如今,经过艺术革新的丹噶尔皮绣形式更加多样,题材更加广泛,成为青藏高原民间艺术的一绝,为湟源乃至全国所独有,作品《高原精灵》被奥组委收藏。

  湟源陈醋

  又名黑醋,青海名特产之一,距今有300余年的酿造历史,是丹噶尔古城商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传统生产工艺已被列入青海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湟源陈醋是以青稞、麸皮为主要原料,加入草果、大香、豆寇、枸杞、党参等100多种中草药,经过60多道生产工序,酿出质地浓稠、香味浓郁、冬天不冻、夏天不腐的陈醋。产品除销售西藏、兰州等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印度、尼泊尔、俄罗斯、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如今,经过技术革新,湟源陈醋在产品质量、外部包装、花色品种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造和提升,开发生产出了保健醋、饮料醋等多种旅游系列产品。

  特色小吃

  长期商业贸易和民族交融,在丹噶尔留下了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各类小吃。如以青稞为主的麻麦、炒面、油花、破布衫、巴罗、面鱼儿等,以小麦为主的麻食儿、面片、拉面、葱花面、刀把、灶卷、月饼、锅塌、焜锅、油饷、馓子、花花、馃儿、狗浇尿、韭合儿等,以牛羊肉为主的白条手抓、血肠、面肠、肉肠、烩肚、杂碎、全羊等。还有地方特色小吃韩羊头、马凉面、俞甜醅、严酿皮、徐醪糟、张馒头等,宴席十大碗、十二齐、十三巧、海八盘、肉八盘等。这些小吃荤素并陈、色香味佳、技艺精绝、各具特色。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royal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菊花栏目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