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谈绿化
应坚持大地园林化(专家访谈)
□铁铮
在当前的绿化中,还是应该坚持大地园林化的方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教授近日约见笔者,强调了这一观点。
大地园林化是当年毛泽东提出的绿化目标。对此陈院士记忆犹新:毛主席提的非常具体、形象、有可操作性,只是由于后来的动乱使得这一方针未能加以实施,成了过去的历史。
陈院士说,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诸如环境园艺、城市森林、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景观制作、景区改造、国土美化等等。这些所谓的新名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免失之偏颇。相比之下,大地园林化既确立了林业建设的地位,又概括了绿化事业的目标。它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要求提高,既饶有中华特色,又富于时代精神。特别是在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林业和园林绿化事业的今天,重提大地园林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这位资深专家对大地园林化始终没有忘却。早在1958年11月18日,他就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从绿化到园林化》一文。他领衔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1996年出版,专门列出了“大地园林化”的辞条,对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提法进行了概括性的评介。此书后来获得了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
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山河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同年11月28日到12月10日,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大地园林化”。1959年2至3月在广州召开全国造林、园林化现场会议;同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有关社论和短评,提出“大地园林化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随后,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两辑《大地园林化》文集,汇编了有关文章。
据陈院士解释,大地园林化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全面规划,在一切必要和可能的城乡土地上,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种草栽花,并结合其它措施,逐步改造荒山、荒地,治理沙漠、戈壁,从而减少自然灾害,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建立起既有利于生产、又有益于人民生活的环境。实现大地园林化,既要保护自然,美化大地,又要兴山川草木之利,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绿化是大地园林化的基础,大地园林化是绿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大地园林化的内容比绿化更丰富多彩,是绿化祖国的高级阶段。其规模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内容是以林木为主体,组成有色、有香、有花、有果、有山、有水,有丰富生产内容又有诸多美景的大花园。
陈院士说,大地园林化是祖国林业和环境建设的宏伟目标。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期内在全国实现,但它所具有的科学内涵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与大地园林化一脉相承的是城市园林化。陈院士说,大地园林化是宏观的总目标,而城市园林化是大地园林化的重点。实现城市园林化是作具体的文章。要在城镇中规划并实现园林绿地网络系统,以树木和森林为重点,构成万紫千红、有花有草的稳定而又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植物群落,借以创造环境、社会和生产等诸多效益,克服城市病、现代病,把城镇建设成生机盎然、百花齐放的花园城市。
陈院士进一步阐述了“文态”的新概念。在他看来,按照大地园林化的原则,林业建设不能只讲生态,而不涉及“文态”。重视生态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但应该紧紧地和文态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大地园林化,要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而不能单纯栽树造林。林业不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创造文态环境的生力军。在林业建设中,要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文态效益相结合。
生态指的是人和环境的关系,文态则是人文关系所创造的传统表达方式。生态固然重要,但对文态的重视和弘扬,更是文明古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陈院士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历史没有中断的大国,其历史文化不但悠久,而且一气呵成。这是埃及、希腊、罗马、巴比伦、印度等国不能比拟的。我国的文化传统精华浩如烟海,可以继承、弘扬和研究的不胜枚举。而这些不是生态所能包含得了的。当然,我们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的东西,要赋予优秀文化传统以时代的精神。
陈院士认为,“绿色奥运”的提法,既有“生态”,又有了“文态”,是和大地园林化的宏伟理想全然一致的。他憧憬着中国美好的未来:大地园林化使生态环境大为改观,而且还将丰富的文化内涵融进了浓浓的绿色世界之中。到那时,中华大地就真的成了一个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园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3月04日第十一版)
编辑: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