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园林害虫防治状况及其生态治理对策
阮 琳 冯爱卿 蔡 奕 黄华枝
(广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510405)
摘要:在对广州园林害虫防治状况调查基础上,针对广州园林害虫的构成特点及防治现状,根据害虫发生和园林生态环境的特点,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提出了植物检疫、养护管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植保信息技术相互协调的园林害虫生态治理(EPM)对策。
关键词:园林害虫;防治;生态治理对策
近二十年来,广州城市绿化高速发展,园林 绿地大幅增长,绿地面积由1983年的38000 ha 增加到1999年49088 ha,园林植物种类由802种增加到1007种。园林绿化对美化城市、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环保、舒适宜人的绿色家园。因此,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就成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园林害虫防治作为园林绿化中不容忽视的一项 工作,应如何适应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笔者 对广州市园林害虫及防治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根据害虫发生和园林生态环境的特点,提出害虫生态治理的对策。
1 广州市园林害虫发生概况及防治现状
1.1 园林害虫概况
据调查,危害园林植物的害虫240多种。园林害虫在春季(3月至5月中旬)、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上旬)活动频繁,夏季(5月至9月中旬)高温、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发生大为减少。目前园林害虫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1 五小害虫仍是主要的害虫。五小害虫指螨类、蚜虫、蚧壳虫、粉虱和木虱、蓟马五类体积较小的刺吸性害虫,其中以蚜虫、蚧壳虫、粉虱危害较重。它们的种类繁多,寄主范围很广,以前由于其发生较轻,构不成大面积的危害或树木死亡,常常被忽略。但若遇气候高温干旱,五小害虫就会猖獗发生,对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近两年,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小绿叶蝉 Em-poasca flavescens(Fab.)的大量发生,严重地影响大红花的景观效果。
1.1.2 次要的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近二十年来,广州市园林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城区绿地害虫种类组成和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来次要的害虫上升为主要或重要害虫。例如:在白云山因受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rakagi)危害而导致马尾松的大面积死亡后,通过改种加勒比松,减轻了松突圆蚧的危害,但是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Lobdell))却上升为主要害虫;灰白蚕蛾(Ocinara varians Walker)由于黄榕的大量种植而成为重要的害虫;近年来埃及吹绵蚧(Icerya aegyptiaca(Douglas))局部爆发成灾,还有蔓延上升危害的趋势。
1.1.3 地下害虫危害较严重。主要的地下害虫是蛴螬,常见的种类有20多种。如赤铜丽金龟Anomala cuprea Hope、铜绿丽金龟A.corpulenta Motschulsky、中喙丽金龟Adoretus sinicus Burmeister和大云鳃金龟Polyphylla laticollis等。
1.1.4 外来害虫入侵。苗木的交流和调运打破了某些害虫的原来的地理分布,导致绿地害虫种类的增多。例如检疫性害虫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在广州也有发生,危害多种棕榈科植物,是绿地潜在的危险性害虫;另一种检疫性害虫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Boier))由国外传入,危害巴西木、鹅掌柴的根,且蔓延快,对我国花卉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
1.2 害虫防治现状
2003-2004年,笔者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访问等方式对广州市公园、小区、工厂、公共绿地等绿化养护单位进行有关的调查,发现广州的害虫防治工作还处于传统的防治阶段,管养部门思想上重视,但认识不足,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落后,“实施药物为主的将病虫害彻底消灭”[5]。广州的害虫防治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1.2.1 园林植保在园林绿化中的定位不清,将植保与绿化有关的规划设计、种植、施工、管养等各个环节割裂开来,一味强调病虫害发生时的防除,而忽视了与病虫害发生相关的园林植物、环境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如下。
(1)大量应用的植物品种单一,为某些病 虫害提供了充足的饲料及发生流行的环境。35种园林树种组成了广州70%的绿化株数,其直接结果就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不足,并成为市区绿地植被群落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例如,黄榕是广州市应用普遍的灌木,它的应用排在第5位。每年的春秋由于灰白蚕蛾的大量发生,严重影响景观并影响黄榕的生长。细叶榕、大叶榕甚至垂叶榕都是它的寄主,而这三种树种应用的总数量超过15万株,占近20%,如在适应的条件下,灰白蚕蛾可能爆发成灾。
(2)植物配置不合理。单一品种成片大量种植或是病虫转主寄主混植。例如多种榕属植物混种,有利于榕透翅毒蛾、榕管蓟马的发生流行。
(3)施工管理不规范、把关不严,没有营造植物健康生长的环境,造成植物的逆境生存,形成病虫害发生的“温床”。我们对全市绿地土壤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土壤属于瘠薄,影响植物的生长。
(4)防治手段单一。笔者对广州市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害虫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而养护人员对害虫防治技术认识和掌握不足,无法实施害虫综合治理(见表1)。
(5)大量应用中高毒农药,农药品种及剂型单一。广州市目前用于害虫防治的农药以有机磷农药为主,主要的品种有敌敌畏、乐果、氧化乐果、呋喃丹、速扑杀、甲基1605、水胺硫磷、甲胺磷等等。表2列出了几种高毒农药的使用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毒农药的应用还是比较普遍。而相反,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由于价格稍高、见效缓或是养护部门不了解而少用。广州市建城区绿地面积7755 ha,每年使用化学农药估计约50-100吨。而据环保部门调查,真正作用于害虫的农药只占施用量的10%-30%,另有20%-30%进入大气、水体,有50%-60%残留在土壤中[2]。由此可见,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已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污染。据我们对绿地农药残留的分析,呋喃丹的检出率为100%。
1.2.2 缺乏专门的园林植保部门,无法对全市的植保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推广、指导。同时,没有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不够。
1.2.3 园林管理、养护部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各绿化部门基本上不配备专职植保人员,在岗绿化管理人员受专业培训不够,病害、虫害混淆,甚至连杀虫剂、杀菌剂也难以分清。
1.2.4 园林植物病虫害检疫工作力度不够。没有一个园林部门具有检疫权,大量外来苗木及客土种植时已带虫、带菌,引起危险生物入侵,对本地绿化苗木的生产和绿化造成威胁。
2 园林害虫生态治理(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EPM)对策
城市园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受人为干预的、稳定性较差的生态系统,园林规划、绿化植物种类和布局、人类的活动等均对这一系统产生影响。系统内植物种类丰富,为昆虫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昆虫种类众多,但真正造成严重危害的种类并不是很多。对园林害虫的防治,仍过分依赖及滥用化学杀虫剂,不仅大量杀伤了害虫天敌,削弱了自然控制因子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更重要的是破坏园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污染环境,危害人本身的健康。因此,对于园林害虫防治的认识和实践不应停留在传统阶段,正如1995年7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13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主报告明确提出“从保护作物到保护农业生产系统”的观点那样,园林害虫的防治理念也要有新突破:变主要针对防治对象??有害生物的杀灭为主要针对保护对象园林生态系统的群体健康[6]。Tshenyshev l995年提出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PM)思想[9],强调维系系统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它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在充分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加强生物防治、抗性品种栽培和害虫与天敌动态监测,综合使用包括害虫防治措施在内的各种生态调控手段,变对抗为利用,变控制为调节,化害为利,以充分发挥系统内各种生物资源的作用,尽可能地减少化肥、农药等使用[1]。关于这一思想的理论和技术正在不断实践中,并已取得成功。对于园林害虫防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生态治理的对策,制定害虫合适的适合度(是指害虫在生存环境中能生存并把它的特性传给下一代的相对能力,一般包括生活力和繁殖力等[4])改造措施,最大限度保护园林生态系统群体健康。
2.1 成立园林植保管理部门,加强对全市植保工作的监督管理、人员培训、技术咨询和推广。同时,组建预测预报网络。
2.2 开发植保信息技术
2.2.1 建立广州市有害生物预警系统,加强对害虫的监测。
2.2.2 建立广州市有害生物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发布害虫信息,提高害虫管理的决策平。
2.2.3 建立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体系,确定传人害虫的分级管理策略。进一步明确广州市园林害虫的新记录,对它们的危害性进行风险评估,根据他们对园林生态系统的危险性进行分级管理。
2.3 以经济学和生态学原则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害虫生态控制技术措施。
2.3.1 加强植物检疫,严禁危险害虫的入侵。
这是害虫生态控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随着地区间贸易扩大、苗木交流和调运的频繁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为危险性害虫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十多年来,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Lobdell))、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Bojer))、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等害虫入侵并造成了危害。这个问题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3.2 合理配置园林植物,科学养护管 理,营造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生态环境。
害虫种群所处的生境条件的波动,往往是害虫爆发成灾的诱发因子。因此,可以根据害虫种群生命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恶化害虫生境, 达到控制的目的[3]。
在植物的配置方面,做到适地适树,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依据生态学规律,致力于建立与天然植物群落相似的人工群落,同时要注意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等生物学特性,避免混植病虫转主寄生植物,相互促进生长,共享天敌。例如,配置桉树、肉桂等含有芳香油树木,驱避害虫;适当配置蜜源植物,作为害虫天敌的补充营养,以保护天敌;种植抗虫性较强或是害虫危害补偿性较强的树种如白兰、盆架子、桃花心木、麻楝等。
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是生态控制中最基础、最经济的方法,做好以园林植物的土、肥、水等栽培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植物保健,能促进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增强其抗病虫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病虫害的目的。
2.3.3 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素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园林害虫可利用的天敌种类较多,据调查有200多种,包括天敌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鸟类等。生物防治技术和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保护利用天敌:改善天敌生存条件,适当配置、科学养护蜜源植物,为天敌提供补充营养,同时避免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强的农药,控制一定的害虫种群密度以维护园林生态系统自然的食物链。
人工繁殖散放天敌:这是害虫防治行之有效的生态控制的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害虫防治上。目前,赤眼蜂的生产已形成产业化,应用技术也十分成熟,赤眼蜂的寄主很广,可用于园林上防治鳞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笔者正尝试利用赤眼蜂防治灰白蚕蛾,利用小红瓢虫防治埃及吹绵蚧。
利用生物制剂:我国生物制剂很多已可进行产业化生产。如Bt、百僵菌、昆虫病毒等已广泛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上,而这些制剂用于园林害虫的防治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此外,利用线虫防治地下害虫特别是蛴螬,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利用植物杀虫剂:植物杀虫剂一般不杀伤天敌或对天敌的杀伤力不大,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可以在害虫的生态控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植物油乳剂、印楝素是应用较多的植物杀虫剂(驱避剂)。
利用种间化学信息物质: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天敌之间存在化学信息物质,如植物产生次生物质引诱害虫,害虫产生利它素引诱天敌,特别是害虫取食后产生的互益素对天敌有引诱作用。目前商品化的昆虫激素有280种[7],应用信息物质控制天敌的行为来控制害虫,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害虫控制策略。
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影响昆虫正常生长和发育,破坏昆虫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而使昆虫死亡,昆虫生长调节剂具有选择毒性,只对昆虫有效,对人、畜安全,因而在害虫持续控制中很有发展前途。灭幼脲、除虫脲以及扑虱灵都是园林害虫防治上可利用的高效药剂,前者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后者用来防治叶蝉等同翅目害虫。
2.3.4 开展人工和物理机械方法防治
利用害虫的特殊趋性和习性,应用简单工具以及光、电等物理技术来防治害虫,在园林害虫防治的各种方法中是最简便有效而对环境又不造成污染的方法。例如对红蜘蛛、木虱、粉虱、网蝽等害虫可实施潜所诱杀;对许多蛾类、叶蝉、蝼蛄、蝗虫、金龟子等具有趋光性的害虫可用黑光灯诱杀害虫。此外还可利用色诱、味诱等诱杀及人工方法防治害虫。
2.3.5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防治虽然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问题,但它仍是害虫防治的手段之一,特别对突发性或大面积发生的害虫,化学农药防治是应急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可以提高化学农药的生命力,使其更加有效地控制害虫。如加强对害虫监测,制定防治适期;轮用、混用农药可抑制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应用特异性、选择性高的农药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严格控制使用农药的品种,应用低毒、广谱、低残留的农药及采用适当的施药方式,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结语
进入21世纪,广州城市建设迈入了可持续发展时期。广州正努力营造“两个适宜”的城市环境。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穗字[2001]7号)也进一步强调: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绿色社区”建设[8],力争到2005年上半年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人们呼唤环保,渴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而广州市目前害虫防治工作难以适应广州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的召开,确定了持续发展是唯一发展模式,园林害虫的治理也离不开这一发展模式。害虫的生态治理就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了生态环境,谋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存,以达到自然控制害虫。我们应加强园林害虫生态治理的有关研究和实践。我们相信,园林害虫的治理将会逐步完善,符合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戈峰,李典谟.可持续农业中的害虫管理问题.昆虫知识,1997,3 4(1):39~45.
[2]李培夫.农作物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研究进展(上).世界农业,1999,7:360~37.
[3]张润杰,古德祥.对农业害虫防治策略与技术的展望.昆虫天敌,1999,21(4):179~185.
[4]孟香清等.抗三氟氯氰菊酯棉铃虫种群相对适合度研究.植物保护,1998,24(6):12~14.
[5]徐公天等.《绿色植保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8.
[6]谢联辉.21世纪我国植物保护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5):5~7.
[7]蔡平,王滨.园林害虫的持续控制.中国园林,2001,6:68-70.
[8]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穗字正2001)7号).
[9]Tshenyshev.W.A,1995.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generalapproaches.J.Appl.Em.119:379~381.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