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渡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
王志农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100102)
摘要 十渡风景名胜区是北京市市级风景名胜区、市级水生动物保护区,并于近年成为国家地质公园。十渡风景名胜区丰富的人文历史及独特的景观特色成为北京郊区一处独特的旅游热线。其丰富的人文景观、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山地的植被特征以及委婉的拒马河河谷成为吸引游客一次次驻足的所在。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对景观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 北京市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质奇观
1 景区概况
十渡风景名胜区位于北京西南郊房山区境内的拒马河中上游,距京城100 km,是华北地区唯一以岩溶峰林、河谷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十渡丰富的景观特色。十渡风景名胜区主要由低山深谷、河漫滩、古阶地地貌构成,旅游景点分布于拒马河沿岸或两侧峡谷。拒马河自西而东蜿蜒迂回,经十渡出张坊。历史上从张坊至十渡溯水而上,须经过十个渡口,“十渡”因此而得名。
十渡风景名胜区以“北方小桂林”著称,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的地质、人文资源使十渡成为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中的一处观光、游览、科考的好去处。
2 植物资源
十渡风景名胜区植物区系以北温带分布成分为主,全国植物区系的15个分布区类型在十渡均有反映,并具有多数石灰岩地区特有的植物。景区内植物集中于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等一些世界性的大科,是北京植物分布中具有特色的地区之一。
十渡风景区内有国家级保护植物野大豆(Glycine soj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紫椴(Tilia amurensis)、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以及《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需保护的兰科植物,如二叶蛇唇兰(Platanthera chlorantha)、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小花火烧兰(Epipactis helleborine)。此外,还发现了北京新记录植物多头苦■菜(Ixeris polycephala)、南山堇菜(Viola chaerophylloides)、条叶岩风(Libanotis lancifolia)和金盏银盘(Bidens biternata),并发现1个变种:狭裂太行铁线莲(Clematis kirilowii var. Chanetii)。
十渡远山有森林草地,近山沟谷、缓坡山花、野果、野菜漫山遍地,经济作物以柿子(Diospyros)、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为主,还有丰富的资源植物,如药用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沙参、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半夏(Pinellia ternata)、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等;有食用野菜、野果植物,如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欧李(P. Humilis)、山葡萄(Vitis amurensis)等,低山区有很多开花灌木,如山桃(Prunus davidiana)、山杏(Prunus armeniaca)、锦带花(Weigela florida)、照山白(Rhododendron micranthum)以及野生观赏花卉,如山丹(Lilium pumilum)、石竹(Dianthus chinensis)、铃兰(Convallaria majalis)、中华秋海棠(Begonia sinensis)等,构成了一年四季丰富的植物景观。
十渡风景名胜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阔叶落叶林区域,属于石灰岩山地。风景名胜区内的青檀林、槲栎林群落、黄栌灌丛、猕猴桃灌丛、鹅耳枥灌丛以及沟谷杂木林及灌丛构成了十渡丰富的景观特色。
2.1 青檀林群落
青檀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多生于石灰岩山地,是钙质土壤的指示植物,在我国呈片段状分布。在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中,十渡分布最为广泛,在后石门檀木沟和平峪形成面积较大的纯林,分布于海拔290~450 m的沟谷两侧及底部,伴生种类有油松;灌木层盖度较高,达90%,主要以青檀萌生条、红花锦鸡儿(Caragana rosea)、小叶鼠李(Rhamnus. parvifolia)、雀儿舌头(Leptopus chinensis)、酸枣(Ziziphus. jujuba)为主;草本层盖度低于50%,主要种类有北京隐子草(Cleistogenes hancei)、透骨草(Phryma leptostachya var. Asiatica)、大叶铁线莲(Clematis heracleifolia)、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地梢瓜(Cynanchum sibiricum)等,其他种类有中华秋海棠、石防风(Peucedanum terbinthaceum)、半夏(Pinellia ternata) 、热河黄精(Polygonatum. Macropodium)等。
青檀是石灰岩山区山地造林的先锋树种,但在十渡由于人为砍伐,很多已变成了灌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应加以积极的保护。
2.2 槲栎林群落
槲栎林是温暖带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在北京山区分布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海拔600~1350 m的山地阳坡和半阳坡,土壤大多为花岗岩、片麻岩母质上发育的褐色土和棕色森林土。在六渡大鸡蛋坑海拔600 m的阴坡和前石门海拔300~500 m的低矮山坡上,有早期砍伐后萌生形成的中、幼林,伴生种类较少,有黄栌(Cotinus coggygria)、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灌木层覆盖度均40%,主要种类有荆条、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柔毛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雀儿舌头、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a)、红花锦鸡儿等,草本层覆盖度低于40%,主要种类有野青茅(Calamagrostis arundinacea)、北京隐子草、披针苔草(Carex lanceolata Boott),其它种类有桔梗、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p)、小红菊(Dendranthema chanetii)、长梗葱(Allium neriniflorum)、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旱生卷柏(Selaginella stauntoniana)、黄花龙牙(Patrinia scabiosaefolia)等。
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槲栎分布较少,多零星分布于其它群落之中。现存的槲栎林对于研究在人为干扰下该群落结构的演替变化、研究地带性植被的恢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应予以适当的保护。
2.3 黄栌灌丛
黄栌灌丛分布于屏幕大峡谷、臭椿沟、狮子坑山坡上部海拔500~700 m的阳坡地段,通常与鹅耳枥混生形成密灌丛或稀疏生长为小乔木状纯林,平均高2.5 m,其它灌木种类有荆条、本氏木兰(Indigofera bungeana)、鹅耳枥、雀儿舌头、多花胡枝子、绒毛绣线菊(Spiraea dasyantha)、小叶鼠李等。草本层盖度40%,主要种类有披针苔草、北京隐子草、野青茅、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秋苦■菜(Ixelris denticulata)等。黄栌灌丛与荆条灌丛是本区阳坡地段主要灌丛类型,是十渡丰富的景观植物。
2.4 鹅耳枥灌丛
以鹅耳枥为主的杂木灌丛在十渡风景区分布也较为广泛,主要分布于海拔350~800 m的阴坡、半阴坡,是经过长期人为砍伐、放牧后形成的,随坡向、破坏程度不同,与其它种类形成不同组合的灌丛类型。如鹅耳枥单优灌丛,主要分布于海拔600~800 m的阴坡地段,群落总盖度80%,鹅耳枥高3.5 m,其它灌木种类有黄栌、六道木(Abelia biflora)、照山白、荆条(Vitex negundo)、崖椒(Zanthoxylum schinforlium)、北京丁香(Syringa Pekinensis)等。草本层盖度变化较大,主要种类有披针苔草、大叶铁线莲等,其它种类有高山露珠草(Circaea alpina)、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小花火烧兰、斑叶堇菜(Viola. Variegata)、牛扁(Aconitum barbatum)等。鹅耳枥灌丛是植被恢复的重要群落,应加以保护。
2.5 沟谷杂木林及灌丛
沟谷杂木林群落主要分布于臭椿沟和拒马河南部海拔600~800 m的万景仙沟、孤山寨等沟谷深处,由于受人为干扰较轻,杂木林群落类型多,面积小,乔灌木种类丰富,如北京丁香、盐肤木(Rhus chinensis)、东陵八仙花(Hydrangea bretschneideri)、大果榆等,有些地段有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木、脱皮榆(Ulmus lamellose)、裂叶榆(Ulmus laciniata)、山葡萄(Vitis amurensis)、紫椴、核桃楸等珍贵物种的出现,因而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在十渡河漫滩还有以豆瓣菜、草芦(Phalaris arundinacea)为主的河滩沼生、湿生草甸,分布有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水棘针(Amethystea caerulea)、苍耳(Xantnium sibiricum)等,构成了丰富的湿地景观。
3 动物资源
十渡风景名胜区动物属于暖温带森林?农田动物群,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大、中型兽类14种,分属6目、10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狍(Capreolus capreolus),二级保护动物有斑羚(Naemorhedus goral),市重点保护动物有豹猫(Felis bengalensi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野猪(Sus scrofa)、狐(Vulpes vulpes),有市一般保护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草兔(Lepus capensis)、黄鼬(Mustela sibirica)、狗獾(Meles meles)、猪獾(Arctonyx collaris)等。
两栖、爬行类动物常见种有金线蛙(Rana plancyi)、花背蟾蜍(Bufo. Raddei)、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蓝尾石龙子(elegans)以及虎斑游蛇(Rhabdophis tigrina)、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王锦蛇(Elaphe Carinata)等,其中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虎斑游蛇、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为市一般保护动物。
十渡是北京市市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丰富,现有可食鱼类32种。拒马河是我国北方一条能反应生物多样性的河流,鱼类品种繁多,其中多鳞铲颌鱼(Varicorhinus macrolepis)、东方薄鳅(Leptobotia orientalis)和黄线薄鳅(Leptobotia flavolineata),曾在周口店猿人遗址发现它们的化石,是北方的稀有种,为我国分布北界,对研究古生物的演化有很重要的科研价值。
多鳞铲颌鱼属鲤科,白甲鱼属。此鱼一般栖息在河道砾石底质,常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发育,秋后入泉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于夜半三更,头部朝内,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内出完。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着生在砾石表层的藻类为食。
多鳞铲颌鱼为暗河鱼,据调查,在拒马河上游野三坡的佛洞塔山麓“鱼古洞”,每逢农历谷雨节前后,以每秒0.42 m3泉水喷涌而出,当地人称作“石口鱼”。多时达1000余公斤,每到此时,附近村民携筐背篓前往捕捞,其肉味鲜美。该泉是河北“八大怪泉”之一,被列为世界奇泉,下游十渡境内也曾发现过鱼古洞。
多鳞铲颌鱼肉嫩味鲜,有滋补、明目、下乳之功效,为山溪鱼产中之上品。应加以重点保护。
据调查,十渡风景区有鸟类71种、23科、9目。其中国家2级保护鸟类有游隼(Upupa epops),市重点保护的有红嘴蓝雀(Urocissa erythrorhyncha)、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星头啄木鸟(Picoides Canicapillus),市一般保护的有大山雀(Parus major)、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戴胜(Upupa epops)、金腰燕(Hirundo daurica)、白眉?(Ficedula zanthopygia)等。另据调查,十渡有昆虫11目、54 科、128种,构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人文资源
十渡虽以独特的自然风景而著称,亦有丰富的人文景物。景区内历史遗迹众多,如六渡西关上古城址,张坊大峪沟摩崖石刻造像以及古墓、古地道、古战场等历史遗迹、遗址。昔日,拒马河一带曾是有名的古战场。春秋战国时代,燕国与赵国以此河为界,常有战争发生。宋辽时期,北宋与契丹王朝亦以该河为界,杨家将大战辽兵便发生于此地。清乾隆皇帝有诗曰:“燕争赵攘无消息,割据犹传拒马迹”。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似乎嗅到了战场上的硝烟,体会到了战争的风雨。不过这些都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成为过去,只有巍巍青山和潺潺流水依然如故。
十渡文化底蕴丰厚,流经十渡的拒马河装载了历代文人墨客对她的描绘和赞誉。北魏著名文学家郦道元家住涿郡,离十渡不远,他曾在《水经注》中对这一带作过细致的描述。
位于六渡王老铺村西的三清洞,原为“孟老道洞”,是清光绪年间道士孟士林买下此洞而得名,后取名“三清洞”。该洞形成在上元古界铁岭组含泥质燧石条带白云岩地层中。洞内景观主要是在溶蚀、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涡穴、贝穴、和龛穴以及崩塌作用形成的堆积景观。该洞以奇、地质险、幽而著称。
5 资源
十渡属于石灰岩地区,中国北方少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为景区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在喀斯特广泛发育的十渡风景名胜区有众多地质现象,其成因独特,造型奇美,堪称地质奇观。孤山寨的“一线天”、“石中石”;仙峰谷的“飞来石”、莲缘峡谷的“同圆藻”;神秘的“龙山佛字”;奥妙的“天然石佛”;另人称绝的“太阳升”,还有蝙蝠山、三清洞、仙栖洞等,这些景观因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独特的成因堪称地质奇观,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5.1 莲缘峡谷的“同圆藻”化石
位于十渡普陀山庄的同圆藻化石为海底低等生物化石,也称叠层石。叠层石的岩性为隧石条带白云岩,其时代为中元古代,距今约11亿年前,这一时代的古海洋中藻类繁生,在碳酸盐岩沉积过程中往往形成化石。常见化石的平面形态如同心圆状构造,垂直剖面常呈杯状,故又叫同圆藻化石。它对研究元古界微生物岩和古海洋环境有重要价值。
5.2 千古河床“石中石”
在孤山寨峡谷平滑如镜的河床中,有一块奇特的岩石,它似乎是用一整块硕大无比的石块铺就,没有一丝缝隙。尤为奇特的是,那造型奇特、美丽多彩的图案竟是由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石块结成。大小石块之间拱卫吞含,相拥相融,在平整的岩石中包裹着一个一个圆形的、椭圆形的石块,当地人称“石中石”。它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由海洋中两种不同物质同时沉积而形成。据专家考证,有一亿多年的历史。
5.3 七渡奇观?“太阳升”
在七渡桥西隔河而望,对岸的悬崖峭壁上,岩层呈现出半圆形隆起,一层一层的石灰岩以同心圆状叠置,在垂直于半圆方向上有一系列裂隙,好像发自圆心的辐射线。恰似半个升起的“太阳”。“太阳”的光晕一圈圈地荡出地平线,浮现于据马河水面,形成奇特的“太阳升”景观。这一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之为“褶皱”,即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倾斜的及各种弯曲的形态。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亦是地质构造基本形态之一。七渡的“太阳升”其形成年代久远,具有较高的科考价值。
5.4 十渡景观?“离堆”
沿十渡河道上行,你会来到一处自然天成的地质景观?“离堆”,离堆是由于河流侵蚀冲刷,将一座山体分隔为两段而形成的地质现象。想象两座山体的边际相之重合,会感觉到浑然一体的意境。十渡的拒马河从“离堆”间穿越而过,远处山峦秀美,形成了十渡的又一处绝境。
十渡风景名胜区集人文、地质、植被、水景为一体,为游人提供了一处观光、游览、休闲、科考的好去处。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对景观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对风景名胜的景观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对于提升风景名胜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景区管理者以及公众的有效保护。让全社会更加注重、理解、支持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