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桃花源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学的使命

2007-08-08 08:00:00    作者:中国风景园林网     来源:景观中国     浏览次数:
 

  景观中国36讯:俞孔坚教授在未名湖畔创建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领衔几百人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大量设计佳作,并频频在国际上获奖。

  教授日前在演讲中提出: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产物和延续。它是源于我们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存的艺术”。桃花源是景观设计学作为“生存的艺术”的起源,他把消失的桃花源看成是景观设计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重归桃花源定义为景观设计学的使命与战略。

  回归“生存的艺术”

  教授强调,国际景观设计学,尤其是中国的景观设计学,要想成为保障人类健康安全,重建和谐的天地、人、精神关系的主导学科,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起源问题,重归“生存的艺术”和监护土地的艺术,而非一门消遣、娱乐的造园术。

 

  他说,我们不能一任怀旧而陶醉于农耕时代的田园牧歌之中,对应于一个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创建新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桃花源。景观设计学则是实现这个“新桃花源”最适合的专业,而此时的中国,正是世界景观设计学发展的最适合的时间、最适合的地方。

  他认为,过去,景观设计学在定位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仍然把自己当作古老园林艺术的延续。这是大错特错。他指出,从中国的第一个皇家园林和第一个文人园林开始,乡土便遭到了上层文化的阉割。奇异、矫揉造作和排场就成了造园的主流。在寻常的环境和市井生活中,创造一个奇异的、天堂般的岛屿,便是一切古典造园活动的根本出发点。2000多年来,中国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以网罗奇花异草、怪石珍宝著称。如今席卷中国的“城市化妆运动”,也正是中国虚伪、空洞、畸形的造园传统的延伸。

  直到现在人们才发现,城市的精英阶层也和普通大众一样,遭受着日益恶化的环境的困扰。他们的环境与生存困扰甚至比处于偏远乡间的农民还要严重。他反复强调:重归生存的艺术,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学的诉求。

  在环境问题上饰演重要角色

  教授说,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产物和延续,而是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种种生存的艺术的结晶。这些艺术来自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来自探寻远离洪水的侵扰过程,来自土地丈量、造田、种植、灌溉、储蓄水源和其他资源而获得可持续的生存和生活实践。景观设计学应该在治理大环境和解决生存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

  他说,景观设计学应该在一些更为紧迫的环境问题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包括洪水的控制和水资源的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土地保护和管理等。

  作为重建和谐人地关系主导学科的景观设计学,教授提出了应该遵循的三大原则:一是设计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二是设计尊重人,包括作为生物的人的需要,作为文化人的认同和文化身份;三是设计关怀人类的精神需要,关怀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和寄托。

  最好的设计是“反规划”

  在教授看来,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迅速且无法抵抗,而“反规划”则是改变传统景观规划模式,主动争取“天地、人、精神”和谐的必由之路。

  他所说的“反规划”,是指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在城市建设发展计划确立之前,就通过识别和设计景观的生态、文化遗产以及休憩的基础结构,引导和框限城市发展,即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保证城市的生态安全和健康,保护地域景观特色及我们的文化身份,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通过一个完整的、连续的生态基础设施整合起来,担当城市生态、文化认同和精神给养的功能。

  重归桃花源,神圣使命

  教授说,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惟物质主义向未来几十年的景观设计学提出了三大挑战,即能源、资源和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性挑战,关于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挑战和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景观设计学在解决这三项世界性难题中具有优势和重要意义。

  他明确提出,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担负起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重建桃花源的使命。回归景观设计学作为“生存的艺术”的本质,重归真实的人地关系,采取“反规划”途径使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景观设计学必须抛弃造园艺术的虚伪和空洞的成分,重归真实的、协调人地关系的“生存的艺术”,在寻常和日常中定位并发展自己,而不再迷失在虚幻的“园林”中。 

http://www.Landscapecn.com/news 2007-3-6 铁铮 中国绿色时报

编辑:adm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