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景住宅的规划策略(二)

2007-08-28 08:00:00         来源:www.lvhua.com     浏览次数:

  对策二:师法自然,丰富水景内容

  滨河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河道景观结构,加强景观功能,提高环境质量,促进滨河景观的持续发展 。

  驳岸的处理

  现在市郊水景住宅中对自然河道的整治往往采取“衬”的方法,即钢筋水泥护衬水系。其实自然的水系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便失去了自净能力,从而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相反,如果利用水系形成一个生态环境系统,则可成为一个城市中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同时可以净化水质。事实上,生态健全的水系构成绿色通道网络,恰恰最具蓄洪、缓解旱涝灾害的能力。

  设计时就应运用生态驳岸,即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抗洪强度。

  生态驳岸除护堤抗洪的基本功能以外,对河流水文过程、生物过程还有诸如滞洪补枯,调节水位,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为河流生物提供栖息等多种功能。

  在设计运用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自然原型驳岸:主要采用植被保护河堤,以保持自然堤岸特性,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榛树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固着堤岸,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增加其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除种植植被外,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设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多种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遵从自然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设计

  滨水区是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可以说,这里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

  河流滨水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的交界地区被生态学家称为生态交错带[Ecotone])。这里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非常频繁,河流滨水地带处于水陆交界边缘,正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与这种生态过程相适应,水滨的植被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

  河流也是最重要的生态廊道之一。生态系统中的能流、物流和物种常沿河流进行迁移,适应于这种生态过程.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带常表现为连续分布的绿色植被带,景观生态学中对其定义为“河流廊道”。

  河流和滨水区发生的各种自然过程都有相适应的自然形式。因此在水景住宅的开发建设和对河流的整治改造过程中,如何恢复并促进这些自然过程,积极利用和发挥各种自然形式应是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另外,这些自然过程和自然形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交织、相互促进的:因此,自然过程和自然形式的重叠交织也要求城市河道和滨水区的规划设计采取统一协调的系统化途径。建议在对这些水景住宅的构成要素进行规划时,采取以下措施:

  (1)  降低临水居住建筑密度,或将建筑一、二层架空,使滨水区空间与居住区内部空间通透。

  (2)  调整临水空间的建筑、街道的布局方向,形成风道引入水滨的水陆风,并根据交通量和盛行风向使街道两侧的建筑上部逐渐后退以扩大风道,降低污染和高温,丰富街道立面空间。

  (3)  保护居住区内河流沿岸的溪沟、湿地、开放水面和植物群落,构成一个连接建成区与郊野的连续畅通的带状开放空间,利用它把郊外自然空气和凉风引入小区内,改善环境质量。

  (4) 小区内的河流开放空间廊道还应与小区外的开放空间系统组成完整的网络。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及自行车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居住区外的联系通道。

  (5) 建立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即沿河流两岸控制足够宽度的绿带,在此控制带内严禁任何永久性的大体量建筑修建,并与郊野基质连通,从而保证河流作为生物过程的廊道功能。

  (6) 水系廊道绿地还应向居住区内部渗透,与小区内绿地构成完整的绿地网络。

  (7) 就水滨植被设计的层面来说,在“设计途径必须适应场地自然过程”的观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到多种水滨植被设计的原则:

  绿化植物的选择:以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同时高度重视水滨的归化植被群落(naturalized plant communities),它们对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这样的生态交错带尤其重要。

  城市水滨的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不同于传统的造园,自然化的植被设计要求:①植物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丛与高大树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避免采用几何式的造园绿化方式。②在水滨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林地.在河口和河流分合处创建湿地,转变养护方式培育自然草地形成,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这些自然群落具有较高生产力、能够自我维护,只需适当的人工管理即可,具有较高的环境、社会和美学效益,同时在耗能、资源和人力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对策三:立足本土文化,勇于开拓创新

  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水景住宅应与周边环境相融洽

  在对一个水景住宅进行规划时,应注意到滨水地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最重要的地段,要将滨水地区的景观特色放在全滨水区以至全市的层面来考虑,不应只从单体建筑物的角度作设计,尤其反对只顾单体建筑的“视野开阔”,而阻挡城市通向水边的视线走廊。一般来说,滨水地区主张采用塔式建筑,不宜用板式建筑,因后者易阻挡视线走廊。

  水景住宅设计应注重历史文化内涵

  上海虽不能说是历史名城,但是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发展史,而苏州河、黄浦江两岸正是上海近代文化的集中展现场所,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把原本的人文景观也一同考虑进去,提高居住区的文化内涵。如苏州河沿岸原先是上海许多仓库的聚集地,在对这些地块进行水景住宅的开发时,应该把这些历史建筑一同考虑进去,或改造,或装修,而不应该愚蠢地予以拆除,这是对历史不尊重的做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以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在规划设计水景时,完全可以运用到实例中,重现出譬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现代水景住宅。这样,不光可以提高水景的文化内涵,还可以通过这些具有古典意蕴的水景实例,起到吸引人们、教育儿童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编辑:adm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