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野生花卉产业的研发
一、科学历史背景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其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面,西北靠青藏高原,南部邻近辽阔的海洋,受热带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南太平洋东南季风以及青藏高原气团的交替影响;加之北高南低的地势和错综复杂的地形,形成了四季不分而干湿季明显的独特的高原季风气候。其气候类型丰富,几乎拥有从热带到极地的相对完整的气候带类型。此外,局部山地还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和小气候环境,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的气候现象。所有这些都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各类植物能在有限的地域中达到最丰富的程度。
云南还有古老的地质历史,第三纪以后来自古南大陆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带来了丰富的非洲等南半球植物成分。喜马拉雅的隆升及横断山的形成引起古地中海的退却,原来的一些古老的地中海植物成分在这一地区得以保存下来。加之云南大部分地区本来就是古老复杂的东亚植物区系的一部分,其南部又属于热带北缘,许多典型的热带印度马来植物种类也随着河谷向北延伸至西北部的峡谷地带。在第四纪冰期时,许多北方的植物种类地迁,汇入云南。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植物区系成分南北交流、融汇,并保存了许多孑遗植物,使云南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植物王国”,具有近2万种的高等植物,几乎占了全国植物物种总数的一半。特别是汗西北和滇东南是云南省的特有种子植物属的两大多样性中心。在这些植物中,野生观赏植物约有3000种左右,而最具观赏价值、最著名的是云南省的“八大名花”,即山茶、杜鹃、木兰、报春、百合、兰花、龙胆和绿绒蒿。这八大名花的种类和品种非常丰富,总数上千种,每一种的花形、花色、大小乃至香型都各有不同,分布的环境各异,或生于雪山峻岭,或长于悬崖峭壁,或藏于密林峡谷,或布于田间溪畔。无论春夏秋冬,都总有鲜花绽放。
如此众多的野生花卉使云南省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天然大花园。早在十九世纪末,云南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就引起了欧洲和北美等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和探险家们的兴趣,他们不远万里地来到云南采集植物标本,广搜名花异卉。目前,欧美国家利用云南野生花卉培育出了杜鹃,山茶,报春,龙胆和百合等数以千计的园艺栽培品种,用以装点他们的街道,庭院和公园,甚至经驯化后又重新返销到中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云南的花,就可能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花园。云南野生花卉以种类繁多,品种珍贵,数量庞大而倍受植物学家和旅游者的关注,作为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植物科技工作台者,我们更加关注野生花卉的研究和开发,以我们自己的一点力量来改变云南野生花卉“长在深山人未识”的被动局面。
二、云南花卉的研发现状
云南借助其丰富多姿的植物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两大优势,自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发展花卉业,并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如今,云南鲜花已经成为了云南省的又一特有品牌,其产量已经占了全国产量的50%。但随着发展从数量上的日益扩张,云南花卉业也暴露出了许多许多问题,如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一味种植国外的“舶来品”,此问题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变得更为突出;栽培技术落后,基本停留在靠天养花的阶段,没有规范化且适合当地特色的园艺设施,花卉产品质量不稳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花卉生产地病虫害浒流行,防治手段落后;花卉运输,储藏和保鲜技术不够成熟,没有精高高档的包装装饰,无法进入高档市场.
在上述在问题中,品种的开发是花卉业发展的灵魂,只有开发出既有新颖性,又有观赏性的花卉新品种才能快速的抢占市场.花卉育种已经成为各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研究焦点,如发达国家荷兰,日本,美国几乎占有了全世界90%的品种专利权,在这知识经济的时代,品种专利权成为了独占市场最佳的利器,也是获取高额利润的法宝.而云南省的花卉常规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花卉品种大多是化费大量资金从国外引进的,这与云南省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极不相称,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云南花卉业在捧着金饭碗要饭.
在花花卉研究方面,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相对较早开展了分类学、引种驯化、育种等基础工作和技术研究,收集植物4000余种,并建立了茶花、杜鹃和木兰等十多个专类园和多个引种栽培试验区.收集山茶属植物近40种,云南山茶品种100多个;杜鹃花属320余种和品种;木兰科植物近90种;铁线莲属植物有60余个野生种和栽培种;秋海棠属植物93个野生种和栽培种;黄牡丹,杏黄兜兰等国家级保护植物380余种.在花卉育种研究中,发现并分离抗逆基因,主要包括抗病、抗虫、抗寒基因,分离纯化了天麻抗真菌蛋白,商陆抗真菌蛋白和仲抗真菌蛋白,并运用于花卉(如香石竹枯萎病菌、月季黑斑病菌等)的实验,即将这些基因转入花卉植株中培育出具有抗病性能的新品种.出版专著和图集15部,其中,《中国杜鹃花》(中英文版)、《中国山茶花》(中英文版)、《兰花》(中英文版)、《奇花异木》《中国野生花卉》、《云南高山花卉》等专著均为我省花卉研究的重要科研资料,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所有这些,无疑是云南花卉资源开发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自1997年起,以胡虹研究员为组长的课题组以承担首批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云南省室内观赏植物野生资源产业化开发中关键生物技术研究”为契机,将研究重点放到了云南省野生花卉的开发选育上,在滇西北和滇东南建立了野生花卉科研工作站和引种驯化基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并整理了野生花卉近40种,研究其生理生态规律,有步骤的开展杂交选育和繁殖工作,最终目的是想培育出适应市场并适于产业开发且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
三、野生花卉开发的研发思路
现代的花卉工业化生产主要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产前阶段包括优良品种的选育和优质种苗的繁殖;产中阶段是以花卉的种植栽培技术为核心,包含环境调控,植株管理,生产调节剂的使用,土壤管理,植物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产后阶段是解决花卉由产品转化为商品时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如运输和储藏方式,供应和消费的时间,采收后的预处理和加工等一系列工艺,从而使花卉产品在离开土地后得以增值,成为真正高效益的商品。
因此,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农业化学,植物保护,遗传学,育种学,统计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引种驯化,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等传统学科是花卉产业的基础学科,而一些新近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等学科也与现代花卉业发展密切相关。另外现代化花卉生产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园艺设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精密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园艺设施的应用,使得在不同季节进行生产以获得多样化产品及非时令产品成为可能,也使人们能在非常规条件下得到其所需产品。因此,与设施生产相关的一些涉及工程制造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学科也成为现代花卉业中必不可少的学科。
综上所述,野生花卉要真正成为可以进入市场的产品,就要经过一系列很长的技术环节,涉及非常多的学科,我们只能抓住一个或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合理配置,从而达到最优组合。
首先,是野生花卉资源的品种调查,收集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具备科学家的科学素质,要考虑植物品种是不是特有,是不是珍稀等一系列科学问题。还要具有艺术家的审美能力,观察花型是不是奇特,花色是不是美丽,香味是不是宜人,甚至还要有商人对市场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各种野生花卉开发的难,中,易程度进行分门别类,从而制定出我们研发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
其次,是野生花卉的繁育。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野生花卉基本上是处于自生自来的状态也就是说其在完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生成种子等过程后就算完成了整个生活史。而作为花卉产品,却需要有源源不断的种苗供应,因此解决种苗的大批量繁育问题成为野生花卉产业化开发中的重要问题。自1998年以来,我们成功的解决了地涌金莲,滇丁香的组织培养技术,黄花杓兰,紫点杓兰的无菌种子萌发技术,为大量繁殖这些云南野生观赏植物奠定了基础。
最后,将是野生花革的引种驯化和大规模种植栽培。自60年代以来,昆明植物所植物园就对大量生长在滇西北地区的高山花卉进行了引种驯化,但结果都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高山植物生长在云南高山独特的生态环境,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高山自然环境残酷,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紫外辐射强烈,风大,为适应这种环境,高山花卉多植株辞矮小,生长期短,生长量小,能快速的完成生活史。而滇东南的植物则正好是生长在低海拔温暖湿润的生态环境下,其植株多高大,生长期长,生长量大,耐寒耐冻性差,易感病,病虫害防治困难。对这些条件进行人工模拟是极其复杂的,成本也是极其昂贵的,所以野生花卉的种植栽培技术成为了较难解决的问题。
品种选定,大量种苗繁育成功,栽培种植关键技术成熟化后要将花卉产品变为商品,还需要关注成花调控,运输,储藏,保鲜,包装等一系列问题,另外还要考虑经济发展状况,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市场的消费能力等对花卉市场化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从而使野生花卉成为真正可以获取利润的高附加值商品。
在这些年中的研发过程中,我们也曾经有深深的困惑,也就是说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科学技术水平,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我们无法将种苗生长地,花卉栽培地和市场消费地完全统一到一个地区,因为无论在哪里,如果将这三者统一,都将面临成本投入过大的问题。于是,我们提出了野生花卉开发的一种新的模式,就是在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作为技术支撑的昆明作为种苗繁育地,在自然环境相对有利于野生花卉生长的地区(如中甸,河口等)栽培种植,而经济相对较发达的上海成为消费地,这种模式虽然会增加一些交通运输费用,但成本还是有了很大的降低,使各个地区优势互补,成为了野生花卉开发中比较成功的模式。
四、团队建设
几年来,通过对野生花卉的研发工作我们形成了一支以胡虹研究员为核心的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研究团队。这支由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组成的研究队伍,开展了长期的、大量的野外观测与试验,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第一人都把野生花卉研发作为了共同的事业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研发过程中的第一步就是野外科学考察,而科考并不是一件温馨浪漫的事,在科考的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料的困难和危险(我们所一名年轻的博士在独自科考过程中就遇到歹徒被残忍杀害),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年轻的组员所必须面临的。他们身上背着各种仪器设备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克服了许多的困难,有惊无险的事也时有发生。当然,科考中更让我们享受的是神奇瑰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慕名的惊奇和感动。当面对秀美挺拔的树木,青翠欲滴的绿草和满山遍野的烂漫山花时,一个植物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实油然而生。
由于我们的栽培种植地选在了海拔3250米的中甸,所以一年之中将有半年时间需要我们在中甸蹲点,几个年轻人平均每年要在中甸待三,四个月,这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可我们有我们的乐趣。我们所从事的植物生理生态研究,需要弄清楚野生植物一天中光合作用规律的变化,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就赶到野生观测点,安装好仪器设备,等待着第一缕曙光照在被观测的植物上:而下午则必须等到太阳完全落山后才能返回基地。真正是迎来朝霞,送走夕阳的人。野生花卉的栽培管理工作也是比较细致的,刚刚下地栽培的小苗是非常柔弱的,管理它们就象看护孩子一样,所以必须有人在中甸对他们无微不至地长期照管。此外还有一些工作如种苗繁育,开花生理等工作,既有野外工作,又有实验室的工作,而且有部分工作无法在中甸的科研工作站完成,只有返回昆明植物所进行实验,我们只有中甸,昆明两头跑。此外,还有一些仪器修理与维护等也需要我们自己完成。今年,我们年近古稀的顾问,植物生理生态学家李存信研究员也将前往中甸蹲点,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
野生花卉的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很多的技术环节。所以这项工作需要长期的,充足的投入。作为课题组长的胡虹研究员除了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外,还要四方筹集资金,改善我们的科研条件,添置科研设备,充分调动我们的创造力,尽量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年轻人发展的宽松,良好的科研气氛。
在野生花卉研究的过程中,虽然我们还面对经费紧张,仪器设备落后等种种问题,但我们依然会充满激情地沿着这条研发的路走下去。我们希望自己像一群栽树的人,首先从无到有,然后再变成一片森林,最终让世人享用我们的成果,看到由我们亲手培育出的绚丽花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