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山和谐文化探源

2007-09-13 08:00:00    作者:佚名     来源: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浏览次数:
    武功山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对于这样一个千年命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吴楚文化”、“心学文化”,等等。但是,这些“文化”大都只反映了武功山文化某一方面的特征,如果只把其中一种作为唯一代表,则不足以代表武功山文化的整体风貌,其他“共享”风景区也将提出强有力的挑战:如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等共享的“佛教文化”,与江西龙虎山、三清山等共享的“道教文化”等。在这种不确定的文化定位影响下,武功山文化旅游品牌难以持续深度开发。因此,一个地方尤其是重要旅游文化名胜地的历史文化定位,一定要有科学性、权威性和独特性,这样才有利于品牌打造和宣传推广,才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上述“文化”都是武功山文化的分支,是武功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紧密联系而又互不涵盖,共同组成了武功山历史悠久、标志显著、独特而又丰满的天、地、人、自然和谐于一的“和谐文化”。一句话,武功山文化就是和谐文化。 
一、天人相通的天地之“和”
    古云:“东南天柱有三,盖衡庐与武功。”①从古到今,武功山的确就是一部积淀深厚的和谐文化鸿篇巨制。远在三国葛玄、西晋葛洪上山炼丹前,武功山就呈现一派宁静和谐的人文景象。据明《武功山志》称,古时有芦、萧姓方外高士云游至武功山,见这里襟吴带楚、水秀山环,遂驻足停顿,勤学修炼。人们就把他俩修炼之山分别称作“芦峰”和“萧峰”。两峰相对,亲似一对兄弟姊妹,自然透出一种平衡和谐。
    晋时,有今四川地区的武氏夫妇远来武功山地区勤修,“夫止武功,妇止武冈(今江西泰和县),后同日宾仙”(明《武功山志》、清《古今图书集成》)。正因为,武氏夫妇相敬如宾、同心同德,才会情动上天,同日飞升。在一千多年前的男尊女卑的社会里,这种讲求互敬互爱,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夫妇关系尤为难得,武氏夫妇的“同日宾天”可说是武功山和谐文化的滥觞。
    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32年),吉安府文仪携妻来到武功山葛仙坛前求嗣,后来因儿子生时屋后祥云升腾,文仪以为是上天赐儿给他,故取儿名为“天祥”(明《武功山志》)。当值南宋朝廷风雨飘零之际,文仪虔心向天,天降大任于天祥,天人共奏,上演了一曲美妙的天人合一之曲。 此外,南宋徽宗、理宗,明世宗皆崇道倡教,纷纷派人至武功山虔诚礼祀,颇有封赏,并最终形成了颇具本土特色的武功山古祭祀文化。
    道家的飞升冲举、儒家的至坛求嗣以及徽宗、理宗、世宗三位皇帝的赐封等说明武功山天生就是一座和谐之山。 
二、儒释道共荣的宗教之“和”
     武功山文化以东汉为界,之前是以吴文化和楚文化为主导。汉以后,宗教文化开始影响武功山,佛道二教自北而南,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玄学、佛学及后来的理学,即儒释道三家的学说几乎是互相渗透统一而形成了武功山特有的文化。
     三国时期,道教就在武功山开辟洞天福地,到明代出现了 “山南山北一百庵”的盛况。道家最早来武功山的是葛玄、葛洪祖孙。山志载:吴大帝孙权赤乌元年(238),当时著名的玄学家葛玄云游天下至此,见(武功)山仙气冲天,就上山肇基炼丹,传经布道。西晋时,葛玄兄弟的孙子葛洪又上武功山,拜从祖父葛玄的弟子郑隐为师,勤学炼丹之术和神仙导引之法。道教由此兴盛。
    于梁末传入的武功山佛教,经过隋唐宋元的发展,至明时达到了鼎盛时期。明嘉靖皇帝崇道厌佛,他在位期间,毁佛像、斥佛子、拆佛寺,烧佛骨。在他在位的几十年里,除武功山外,全国其他地区的佛教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僧散寺毁,一幅惨败景象。名震湘赣的佛教丛林湖南安仁凤凰寺,当时就在嘉靖极力推行的禁佛运动中面临危厄,武功山天文禅师(俗姓刘,名智满)远赴安仁,协同当时凤凰寺的住持奇峰大师的大弟子宁州禅师一起,率寺院僧众来到武功山九龙山开刹,创下了当时湘赣两省香火最为旺盛的佛教丛林――胜佛禅林。使胜佛禅林成为当时江南佛寺之冠,九龙十八塔为江南最大的佛教塔林;从这点来说,而武功山即使在全国佛教陷入低潮的时期,依然佛烟缭绕、香火旺盛,为一座极具包容之心(吸纳湖南凤凰寺佛徒)的和谐之山。
    与此同时,道教在图坪庵为恭迎圣香(明嘉靖9年,即公元1530年,明世宗为感谢武功山道人治愈了他母亲背部的恶疾,赐封武功山)大兴土木、广建宫观,带来了武功山道教的中兴。佛道两教的兴旺发达可以看出,武功山自古佛道同兴,相辅相成,两家和谐共存一千多年,共同留下深厚的佛道文化,共奏了一曲曲和谐幸福之歌。
     武功山佛道两教文化的兴盛,是与自古以来两教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共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佛道两家修身养性、健康养生之道密不可分的。
此外,武功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有儒家文化,其代表为王阳明的“心学”文化。阳明心学悟道于贵州龙场,但最后形成于江西,其传承者邹守益、刘阳、刘邦采、王时槐等均为当时的大思想家、大理论家,出生和活动均在武功山地区。他们倡导并付诸实施的“知行合一”的理论不仅调和了明末的社会矛盾,也对我们今天党中央提出的创建和谐文明社会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换句话说,以王阳明、邹守益为首的儒家“心学”文化实则就是一种和谐文化。
    儒释道在武功山同尊同荣,和谐共存,将武功山构建成了文明和谐之山。故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武功山文化就是一种和谐文化。
三、山水相亲的自然之“和”
    中华各名山,或以高闻名,或以险著称,均有与其他名山胜水迥然不同的一至二“绝活”,如泰山之雄,华山之峻,黄山之奇峰、异石、云海和奇松,庐山之瀑布和植被,龙虎山之宗教和悬棺。但武功山不仅不缺少“绝活”,而且是“八绝”( 峰雄奇石、谷幽沟深、飞瀑流泉、云海佛光、古树怪松、高山草甸、远古祭坛、巨型灵芝)合一,正如上海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大悟先生所云:“武功山最大特点就是“八绝”皆备,而且组合得当,巧如天成。这样同时具备‘八绝’的山岳,中国绝无仅有。许多山仅具备一至四个特色,她们各具所长,而武功山则集各家之长,具有整体美和组合美的优势。因而,无论在山下的村落,或是山腰的沟谷,还是山顶的亭台,近观远望,层层叠翠,云雾环绕,山谷隐耀,绿水青山均匀相间,苍松翠竹增色山壑,美不胜收。这种天赐人享的景观,其他山岳即使有,也没有像武功山这样的普遍、这样的齐全、这样的多彩、这样的匀称、这样的高质量、这样的天地人高度和谐。”②
    仅从生态的优良一个方面来说,武功山的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近88.1%,为赣西地区保留较好的天然植物资源所在。植物种类中,有被子植物156科、654属、1295种,种子植物165科、665属、1322种,占全国被子植物总科数的60%、总属数的38%左右,占江西种子植物总科数的77.5%,总属数的53.5%,总种数的32.8%。③10万亩亚高山草甸蜿蜒于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山之巅,其高山、草甸、白云组成的绝景江南绝有;6种武功山特有种植物和中华伯乐树、银杏、香果树、独花兰、落叶木莲等2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组成的武功山珍稀濒危植物景观带,其种类的齐全、分布的广泛,绝不逊色于那一座名山。
    从古代传说中的“芦萧”二山到今日之武功山,我们看到了天人合一;从教众奋起抗争到遍地烽烟,我们读到了公平和正义;从儒释道共尊共存,我们看到了诚信友爱;从香火旺盛到文化、生态旅游的兴盛,我们感到武功山活力四射。
    总之,从道佛两教共存到儒释道三家和谐共荣,从人文之盛到自然之美,武功山衍生并传承了千万年的和谐文化,这是一笔独特而完整的精神财富。武功山、萍乡乃至赣西以及整个江西,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个已然高耸的宝贵文化基础。
①刘鉴 武功记 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西名山志》第520页
②2005年10月14日《萍乡日报》二版《萍乡市近中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专家报告和发言》
③江西林业科技 2002年第5期

编辑:adm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