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锣鼓塔区域规划未来取向的几点思考

2007-10-10 08:00:00         来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规划建设科     浏览次数: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家界森林公园,是于1982年由国家批准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张家界、锣鼓塔和袁家界三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 4500人。境内主要有黄石寨、鹞子寨;金鞭溪,袁家界、朝天观等风景区,俗有“峰三千冰八百’之称。自从八十年代中期旅游业的兴起,二十年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锣鼓塔形成了拥有3500张床位的接待服务区和综合管理区。随着张家界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对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力度不断加强,核心景区内的接待设施已经全部拆迁,恢复了自然面貌。由于锣鼓塔处于核心景区外围,加之各种利益的关系,一度就锣鼓塔的现有设施和世居户去留问题吵得沸沸扬扬。为了贯彻落实建设部2002年在张家界召开的全国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和建设部领导到公园检查工作时的具体要求,下面仅从规划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以务实的态度和求是的精神对待锣鼓塔设施的去留问题
    自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规划修编以来,就锣鼓塔现有设施及世居户的去留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专家就此问题也没有取得统一。要求拆迁(锣鼓塔)的理由是锣鼓塔处在金鞭溪上游,有污染。然而,存在的问题是拆迁锣鼓塔谁出钱的问题,由此引发的1500人就业空间等社会问题怎么解决。经过初步预算,锣鼓塔现有建筑物的全部拆除和恢复植被,再加上世居户搬迁,没有10个亿的资金是拿不下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决污染的办法多得很,拆除并不是最佳办法,现在要解决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污染问题,是否将中上游两岸的城市都拆除呢?武陵源区政府所在地索溪峪处在东、南、西三面的核心景区包围之中,对景区同样存在着污染问题,难道只有拆迁区政府才能解决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锣鼓塔的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必须运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况且,锣鼓塔日处理3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已即将建成投人使用水体污染就可解决。而且,拆除锣鼓塔还会引来公园1500名职工的就业空间和就业岗位等诸多社会问题。
    公园锣鼓塔管理服务区的存在是历史形成的,自有他的合理性。当然,存在并非观有设施和功能原封不动的保留,而是要解决污染化的东西和根源,留下精品化和民族化的东西于世人,必须按照人性化的要求重新规划调整功能布局,压缩现有设施规模,提高整体服务档次。这就需要对公园未来规划走向有一个思考和定位。
    二、以打造“华夏第一园”为目标,按照人性化要求和天人合一理念,对锣鼓塔的规划和建筑风格重新定位
    对锣鼓塔规划的思考,必须立足于公园未来目标的整体定位,只有从公园的提质应达到什么样的整体效果和最终目标去思考她的风格所在。在我们着手公园改造之际,静心思考公园的现有建筑布局及其形成的视觉效果难免感到沉重。因此,思考公园的规划和建筑风格,必须有一个对未来公园的规划目标有一个定位性的思考。全力打造华夏第一园,将锣鼓塔建成一个独具土家民族风格的生态园林式休闲公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打造华夏第一园,建设生态园林式公园,客观地分析有以下几个优势条件:一是锣鼓塔青山美景与小溪纵横交错形成的地理现状具备建生态园林公园的先天条件;二是随着峪园公路的开通,拉近了公园与市区的距离,“景区游、城区住”的格局已逐渐形成,客观要求锣鼓塔区域必须重新调整功能,重新定位目标;三是随着市区与景区距离的拉近,一个民族化的休闲度假式的生态园林公园的出现将是全市人民所期盼的;四是建成集度假、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园林公园将是公园提质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小溪纵横交错和青山美景的自然风光这一优势条件,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功能布局,建成一个“小桥、流水、人家”式的生态园林公园将成为市民休闲和游客观光、度假休想的好去处。规划布局一定要充分利用锣鼓塔自然条件,按照建物造景的理念,使休闲设施、亭、榭座落于山水之中,形成一处一景,一物一格。按照园林的要求重新布局道路的走向,用园林石拱桥作为沟通溪两岸的主要形式,用适当的长廊和亭榭点缀其间,将溪水引人园中,遍栽高大四季长青树,广植四季盛开的花卉,使之形成飞檐交错、长廊起伏、清波荡漾。鸟语花香的生态园林式景观,真正有“桥穿月洞移香履,石绢云峰坐靓妆”的意境效果,到那时,就不必担心公园“门前冷落鞍马稀”了,而必然是一幅“红桥翠峰开图画,脆管清弦劝酒杯”的热闹场面。公园将会以华夏第一园的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从把公园建成一个生态园林式公园着眼,公园内的规划和建筑风格应定位于民族性的生态园林化,整体上压缩接待规模,提升质量档次,着力打造生态化、民族化、园林化的休闲度假区;单体上要满足精巧、民俗化和色彩自然;布局上要充分遵从景观生态学与景观形态学相结合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隐藏的效果,充分体现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使锣鼓塔一块成为一幅优美的园林画卷;
    三、生态园林式公园的规划和风格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精巧和人性化是景区规划和园林建筑风格必须具备的首要气质
    张家界风光主要是以自然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闻名于世的,所以,景区任何建筑个体和群落的布局,都不能产生喧宾夺主的气氛,否则,将会造成主次错位,影响到游客的观光效应,这就决定了景区建筑规划单体和群落布局上必须精巧和人性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个体上必须是小而巧,设计上要独具匠心,既要体现平淡天真,又要有立体层次感,使之具有鲜活的观感效果;二是布局上要讲究迂回错落和藏而不露的效果,克服“开门见山”的外露式布局。《红楼梦》中贾政走进大观园时为迎面而来的小山叫好:“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人目中,则有何趣?”的感慨。所以,今后布局必须满足收山露水显青,远离交通视线,将建筑物布落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之中,减少对自然景观的视觉影响,让溪水和两岸青山美景显露出来,让客人陶醉在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悠哉之中。
    (二)坚持建筑物风格民俗化是景区建筑文化底蕴的反映,也是向外来客人展示当地丰富文化内涵的窗日
    对于景区建筑民俗化的思考,应该定位于中国传统建筑与本地土家吊脚楼相结合的风格,而不仅局限于土家吊脚楼风格。中国的传统建筑在南方体现最好的就是苏杭一带的私家园林,它是在遵循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创立出来的,很具有个性和灵性,因而很有生命力,而土家吊脚楼来源于对南方私家园林的抄袭,好听一点是膺品,显得粗而陋,虽然地方文化气味体现突出一点,但不精巧,因而缺少灵气。将土家吊脚楼与南方园林风格结合起来,既突出了地方民俗化思想,又具有精巧的观感效果。从公园的现有建筑来看,九十年代之前建的几个宾馆如张家界宾馆、琵琶溪宾馆、银泉宾馆、张家界山庄等,可以说是融南方园林与土家吊脚楼于一体的建筑格调,虽然还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但还是很有代表性的。九十年代之后建的,特别是三角洲的群体建筑,现代气氛太浓,传统风格显得力不从心,难以说明是属于哪一类格调,加之群体过大,布局外露面臃肿,与周围环境相比有喧宾夺主之嫌,可以说无肌单体构思还是布局上都是一个败笔之作。所以,锣鼓塔为什么招人评说的关键就在于此。今后的建筑,一定要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地方民俗化的融合上下功夫,同时还要注重园林风格的展现,尊重“道法自然”思想在景区建筑中的充分体现。
    (三)建筑色彩自然是景区建筑风格的最高要求
    色彩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从小的方面讲,指建筑物的外装饰颜色,大的方面讲,指建筑群体组合成的景观效果在视觉中的整体反映。景区内的建筑,最要防止的是造成视觉上的污染,而色彩是建筑物格调完美体现的点睛之作。在锣鼓塔这块以蓝天、青山、奇峰*溪交错为大自然的氛围内,在单体上采用青瓦、飞檐。红柱、吊脚。灰墙、回廊的构建方式,布局上充分讲究错落起伏,馆、亭。台、谢与小桥流水的充分融合是比较适合的,合乎景观生态学“知其雄,守其雌”的思想。这里要强调两点:一是马头墙不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代表,它主要是应当时防火的需要而产生的,只能作为补充,不能作为主格调布局;二是白粉墙与园林建筑风格不能很好和谐。所以,青瓦、飞檐、红柱、吊脚、回廊和灰墙是与景区自然和谐最好的色彩。
    四、对建设生态园林式公园和打造华夏第一园的几点建议
    随着公园“园内严格保护,园外加快发展”的步伐加快,为公园锣鼓塔的提质将会创造越来越宽松的空间,调整布局和功能的时机逐渐成熟,按照打造华夏第一园的要求,公园的建筑布局,功能和风格的调整应是公园提质的着力之处,否则,一切都将枉费。按照“道法自然”的理念,做出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这个规划着眼要高,立足要精,最好挑选名家做此规划.在做规划和提质整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实问题,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近期五年内,按照“提质不扩容”的指导思想进行整改。从建筑物的穿衣戴帽着手,外墙面颜色统一更换为灰色(程度经专家论证人),现有墙面砖必须打掉,平顶必须加帽改为青瓦坡屋顶,造形上要增加柱、廊等民族风格,区域内周围环境要用绿化进行掩映处理,从而初步解决观感效果。
    二是十年内,以把锣鼓塔建成生态园林公园为目标,实施“调整提高” 的战略。逐渐压缩规模,将那些现有规模小、风格差、布局乱、影响景观观感的构建筑物,让其自行消失或拆除,进一步强化区域绿化的处理,还绿地空间,使公园美感效果初步显现。

编辑:adm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