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根本问题
2007-10-12 08:00:00 来源:《中国园林》2007(05) 浏览次数:
摘 要:针对我国目前规划设计行业的现状及规划设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业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指出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学科结构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意识理性客观的分析,提出了现代规划设计教育的科学构架和人才选用的标:隹。设立以工作室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是解决中国规划设计类专业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应该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宗旨并最终服务于社会。
关键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高等教育;人才;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的规划设计行业方兴未艾,日益繁荣,面临难得的发展契机。而高校培养的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和景观设计等专业的毕业生却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由于实践能力的匮乏,沟通能力的薄弱,市场意识的淡漠,知识系统的陈旧和创新精神的缺失,设计公司要额外付出很高的培养成本。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反思: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优秀设计师的诞生?我国的教育制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笔者曾在国内高校执教,亦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景观专业系统教育,近十几年来参与众多国际案例的实践;本着对中国规划设计教育的强烈关注和对中西方之间专业教育的长期思考,在这里就规划设计类专业的定位展开讨论,并提出以工作室为核心的职业化教育是成功的关键。
建立和完善中国规划设计专业的职业化教育体系是当今应该着重关注的事业。它直接关系到我国设计行业的未来走向和新一代设计师的生存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我们培养出来的设计师将无法面对未来的挑战。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多地受到规划设计师的关注。城市的大规模膨胀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面对着一片片拔地而起的高楼,设计师不能不从更广泛、更深层的意义上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当人们从一夜之间建成一座新城的梦中醒来之后,社会文化还得要人来重组,城市的历史还得有人去传承。设计师所承担的责任已不再仅仅是处理一个视觉上的美学空间,他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自然与人类生存、发展相交融的物质体系,是一个延续发展的社会文化结构。如果设计师还是把自身的工作和视野局限于几个功能区,几条交通道,或小庭小院、花花草草、亭台楼阁,那我们必将失去新的时代发展给设计行业带来的机会和使命。
1对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定位
1.1现有的教育体制不利于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
就宏观的范围来说,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特别是初、中级教育不利于培养科学技术以外的人才,尤其是艺术人才。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应试体制把一批有艺术天分的人才拒于高等学校的门外;另一方面,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学生们每年要浪费很多时间去学习很多与职业不相干的知识。上大学之前主要的知识结构是数理化、哲学政治,上大学之后这个知识结构的主体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他们所受到的相关设计及专业的教育实在太少。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要工作4?5年之后才能慢慢走上一个合格设计师的轨道,这对于设计单位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成本。
中国的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亟待找到一个正确定位。目前行业的从业人数日渐增长,但优秀作品和优秀设计师的比例却在下游徘徊。中小学生应该拥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各个不同行业的工作,而不能只埋头于书本。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正是国内基础教育所缺少的一环。很多学生到高中毕业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难怪我们很难找到对这项工作充满激情的学生。
1.2设计不是科学研究
常听到人们信口谈论“园林科学”,似乎要把一切都冠以“科学”二字来说明其深奥和高不可攀。也有的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以为凡是与数理化稍有关联的都是科学。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规划设计和很多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样,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充满高深理论的研究领域,这影响了很多教育者的判断。但事实上,规划设计是一种创作活动,与美术、工业造型、广告等专业一样,需要强大的艺术素质的支撑,绝不能按照科技人才的模式来培养和教育规划师与设计师。
设计教育的定位应严格区别于科学,而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来发展。惟有如此,我们的事业才会获得可持续的、富有活力的新生力量的充实。单从学位这一点来看,我国的艺术类教育称得上达到了世界的“顶峰”。博士艺术家、博士设计师遍地开花,令人匪夷所思。在国外,“博士”是与“研究”相联系的,一个建筑类的博士要么钻研建筑历史,要么研究建筑理论,而不是作建筑设计,景观、规划亦然。艺术类的职业学位是没有博士一说的,艺术家水平的高低与学位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从事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博士也不一定是艺术家。
1.3规划设计以职业教育为核心
什么是职业教育?简单的一句话: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专业的从业人员为主要目的。如果把职业教育理解为培养技术工人,也是错误的。今天,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非常成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经济支柱之一。有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根据每一个不同职业的需求而设立的教育系统。今天中国所缺乏的正是一个直接服务于社会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画家、职业建筑师、职业律师、职业医生等从事的工作领域都非常专业化,专业化的教育是从业的基础。如果有人想做一名小学教师,不论他有多高的学历,也必须受过职业教育的专业训练才具备资格。作为一名设计师,要满足行业的职业要求,必须从技能、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上达到从业标准。规划设计专业要以设计为中心来设置所有的课程教学,换句话说学生应该在设计课中学习生态学,学习植物,学习GIS,学习测量和竖向设计等。今天国内的毕业生有几个知道有意识地把各方面知识运用到设计中来?设计不只是美学,它是行为,是体验,是生活。在国外做医生难,其实难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面试环节,面试官要知道一个人是否适合当医生,是否医德高尚,对贫穷的病人是否会像对一个有钱的患者一样有同情心和爱心。教育工作者应该经常到设计事务所参观交流,了解设计师是如何工作的;他们如何在设计中运用生态学知识,如何解决交通问题,如何对待社会矛盾和社区生活?学生们在学校里就应该适应这种工作室的环境和工作方式,并受到相应的职业训练。
2人才的选择
2.1为什么中国的教育系统不能培养好的艺术家、设计师
规划设计职业教育的前提是对人才的选择。选择适合于规划设计、富有艺术潜力和充满激情的青年学子,让他们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无疑是中国高校的一项重要责任。然而,目前中国的高考制度限制和扼杀了许多优秀设计人才的萌芽,因为高考是按照科学和文化的标准来选择人才,而不是按艺术的标准选择人才,很多艺术人才 由于文化分数不过线而无法越过大学的门槛,这对中国的设计行业,对中国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
常听人嘲笑西方大学的入学考试门槛很低,殊不知其中的奥秘。降低文化考试的要求,相应地就提高了对特殊才能的要求,给了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一个机会,让具有艺术修养和丰沛创造力而数理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中国,高考制度显然选择了数理化成绩方面的佼佼者,然而数理化优秀,同时艺术思维也活跃的人才非常稀少。统一考试、统一招生,以一种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本身就不符合艺术的规律,是对人才的糟蹋。让设计领域的学生局限于科技框架内,导致了两种结果:适合设计工作的人才被教育体制排除在外,不适合设计工作的人才却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内学习他们并不擅长的事情。大家常常可以看到非常成功的考生读完了中国最优秀的大学,然而毕业后的设计水平令人不敢恭维,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时常会涌现出几个非常优秀的设计师来。试问,从事规划设计教育的老师们,在你们多年的教育生涯中,遇到过几个数理化拔尖的学生同时又是设计天才?为什么我们还要遵循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人才都要数理化优秀?或者说“基础知识”越多越好?笔者见过许多优秀的设计师,他们都不曾是人们公认的“好学生”,可惜他们都不在中国。
2.2培养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要从儿童开始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在小的时候得不到发挥,也许他的艺术生命就永远不能开花结果。尽管通过努力可以学会很好的技术,然而艺术思维的建立会十分艰难。儿童是规划设计行业的未来,这一点也没错。如果一天不改变儿童教育的现状,中国就不会有好的设计师。今天似乎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小学教育太过残酷,然而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认为“没办法”。真的没办法吗?如果大家改变一下录取标准,多重视一些交流能力,多培养一些艺术技能和想象力,多增进孩子们的责任心和社会意识,这一切将会大不一样。
3 传统意识与现代规划设计教育的构架
3.1对传统意识的颠覆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书读得越多越好,学位越高越好,这显然已经成为评判人才水平高低的一个必须的标尺。科学研究可能如此,但艺术绝不是这样的,学历高并不代表设计能力的卓越。
在美国,设计学是一个重视技能、培养思维的领域,而不是培养研究人员的领域。只有很少的学校设有MS和PHD,专门培养研究人员以从事某些特定领域的研究,而不是以设计为职业。现今中国的高学位泛滥成灾,这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不同的学校可以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优势,但不能以能否培养高学位作为评价学校能力的标准。在今天这个以培养博士生为最高境界,以博导为最高品位的社会,优秀的设计师却“到处难寻”!
美国的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本科教育一般要求5年时间,教授很多基本知识,包括植物、地形、气象、建筑、生态、工程、道路、交通、空间造型等,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区别,在美国,这些知识大多是在设计课中讲授的,学生们知道怎样把它们应用到设计中,而国内是如何教授的?有几个教授生态的老师深谙设计?有几个学校在设计课中讲授植物?更重要的是,美国大学很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每做一个设计,老师都会问你是怎么想的,他们不会限制你??哪些想法是对的,哪些想法是错的,而是培养你怎么发展你自己的想法。要让所有的设计为这个想法服务,使作品产生特殊的个性,而不是让各种支离破碎的想法拼合到一起。这种教育模式成功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他们改善了美国土地的面貌,为人们创造了优越的生存环境。
3.2知识更新与适应能力
规划设计专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个综合学科,需要各专业、各知识层面的融合。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培养的人才知识面普遍比较狭窄,环艺专业的学生花了太多的时间学习效果图技术,园林专业的学生把太多的精力花在植物生理结构和庭院设计上。
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就是让学生养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教育应该更多地使学生具有可变性、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从设计师成长为管理者,还是从规划设计行业转换成其他行业,教育都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发展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3.3“设计学位”和“研究学位”
笔者认为,基于对专业方向的正确认识,应当把“职业学位”(现在已经被翻译成“专业学位”,“设计学位”是其中的一种)与“研究学位”进行区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社会分工的需要。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一个设计师,必须完成设计工作室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具备从业的基本技能、创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而不是拿到一个高学位。不要浪费时间和有限的资源去培养“博士设计师”。设计单位需要的是设计师,而博士、研究人员是为高校、科研院所服务的。教育应该有的放矢,根据不同的需要培养不同的人才。
3.4规划设计专业的规模应该得到控制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和景观设计或类似的专业。虽然专业数量激增,专业教育水准却良莠不齐。对于专业的发展方向亦是模糊不清。在此情况下,应该成立一个专业论证委员会。在美国,专业在得到认可之前必须通过“专业论证委员会”的认证。只有得到认证后,该专业的学生才能获得具备认证的学位,将来才有资格参加注册考试,成为注册设计师。
另一方面,院系的扩张导致了规划设计及其类似专业毕业生的数目膨胀。没有控制的发展会造成可怕的结果。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设计人员过剩,会造成行业的不景气,工资降低,职位竞争激烈,优秀设计师得不到好的发展机会,无路可走,混杂于庸人之中。
笔者建议,中国高校应该做到两点:第一,根据市场需要和准确的预测来确定专业规模;第二,限制高学位的数量,这方面的需求量太少。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应该发展不同的职业,解决不同的问题。
今天城市的大规模发展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了生机,教育必须跟上社会的需要,不断完善,为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而努力。
作者简介:李建伟/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景观艺术硕士/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会员/美国注册景观规划师/EDSA Orient执行总裁兼首席设计师。
关键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高等教育;人才;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的规划设计行业方兴未艾,日益繁荣,面临难得的发展契机。而高校培养的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和景观设计等专业的毕业生却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由于实践能力的匮乏,沟通能力的薄弱,市场意识的淡漠,知识系统的陈旧和创新精神的缺失,设计公司要额外付出很高的培养成本。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反思: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优秀设计师的诞生?我国的教育制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笔者曾在国内高校执教,亦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景观专业系统教育,近十几年来参与众多国际案例的实践;本着对中国规划设计教育的强烈关注和对中西方之间专业教育的长期思考,在这里就规划设计类专业的定位展开讨论,并提出以工作室为核心的职业化教育是成功的关键。
建立和完善中国规划设计专业的职业化教育体系是当今应该着重关注的事业。它直接关系到我国设计行业的未来走向和新一代设计师的生存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我们培养出来的设计师将无法面对未来的挑战。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多地受到规划设计师的关注。城市的大规模膨胀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面对着一片片拔地而起的高楼,设计师不能不从更广泛、更深层的意义上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当人们从一夜之间建成一座新城的梦中醒来之后,社会文化还得要人来重组,城市的历史还得有人去传承。设计师所承担的责任已不再仅仅是处理一个视觉上的美学空间,他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自然与人类生存、发展相交融的物质体系,是一个延续发展的社会文化结构。如果设计师还是把自身的工作和视野局限于几个功能区,几条交通道,或小庭小院、花花草草、亭台楼阁,那我们必将失去新的时代发展给设计行业带来的机会和使命。
1对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定位
1.1现有的教育体制不利于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
就宏观的范围来说,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特别是初、中级教育不利于培养科学技术以外的人才,尤其是艺术人才。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应试体制把一批有艺术天分的人才拒于高等学校的门外;另一方面,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学生们每年要浪费很多时间去学习很多与职业不相干的知识。上大学之前主要的知识结构是数理化、哲学政治,上大学之后这个知识结构的主体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他们所受到的相关设计及专业的教育实在太少。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要工作4?5年之后才能慢慢走上一个合格设计师的轨道,这对于设计单位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成本。
中国的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亟待找到一个正确定位。目前行业的从业人数日渐增长,但优秀作品和优秀设计师的比例却在下游徘徊。中小学生应该拥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各个不同行业的工作,而不能只埋头于书本。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正是国内基础教育所缺少的一环。很多学生到高中毕业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难怪我们很难找到对这项工作充满激情的学生。
1.2设计不是科学研究
常听到人们信口谈论“园林科学”,似乎要把一切都冠以“科学”二字来说明其深奥和高不可攀。也有的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以为凡是与数理化稍有关联的都是科学。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规划设计和很多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样,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充满高深理论的研究领域,这影响了很多教育者的判断。但事实上,规划设计是一种创作活动,与美术、工业造型、广告等专业一样,需要强大的艺术素质的支撑,绝不能按照科技人才的模式来培养和教育规划师与设计师。
设计教育的定位应严格区别于科学,而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来发展。惟有如此,我们的事业才会获得可持续的、富有活力的新生力量的充实。单从学位这一点来看,我国的艺术类教育称得上达到了世界的“顶峰”。博士艺术家、博士设计师遍地开花,令人匪夷所思。在国外,“博士”是与“研究”相联系的,一个建筑类的博士要么钻研建筑历史,要么研究建筑理论,而不是作建筑设计,景观、规划亦然。艺术类的职业学位是没有博士一说的,艺术家水平的高低与学位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从事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博士也不一定是艺术家。
1.3规划设计以职业教育为核心
什么是职业教育?简单的一句话: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专业的从业人员为主要目的。如果把职业教育理解为培养技术工人,也是错误的。今天,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非常成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经济支柱之一。有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根据每一个不同职业的需求而设立的教育系统。今天中国所缺乏的正是一个直接服务于社会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画家、职业建筑师、职业律师、职业医生等从事的工作领域都非常专业化,专业化的教育是从业的基础。如果有人想做一名小学教师,不论他有多高的学历,也必须受过职业教育的专业训练才具备资格。作为一名设计师,要满足行业的职业要求,必须从技能、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上达到从业标准。规划设计专业要以设计为中心来设置所有的课程教学,换句话说学生应该在设计课中学习生态学,学习植物,学习GIS,学习测量和竖向设计等。今天国内的毕业生有几个知道有意识地把各方面知识运用到设计中来?设计不只是美学,它是行为,是体验,是生活。在国外做医生难,其实难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面试环节,面试官要知道一个人是否适合当医生,是否医德高尚,对贫穷的病人是否会像对一个有钱的患者一样有同情心和爱心。教育工作者应该经常到设计事务所参观交流,了解设计师是如何工作的;他们如何在设计中运用生态学知识,如何解决交通问题,如何对待社会矛盾和社区生活?学生们在学校里就应该适应这种工作室的环境和工作方式,并受到相应的职业训练。
2人才的选择
2.1为什么中国的教育系统不能培养好的艺术家、设计师
规划设计职业教育的前提是对人才的选择。选择适合于规划设计、富有艺术潜力和充满激情的青年学子,让他们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无疑是中国高校的一项重要责任。然而,目前中国的高考制度限制和扼杀了许多优秀设计人才的萌芽,因为高考是按照科学和文化的标准来选择人才,而不是按艺术的标准选择人才,很多艺术人才 由于文化分数不过线而无法越过大学的门槛,这对中国的设计行业,对中国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
常听人嘲笑西方大学的入学考试门槛很低,殊不知其中的奥秘。降低文化考试的要求,相应地就提高了对特殊才能的要求,给了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一个机会,让具有艺术修养和丰沛创造力而数理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中国,高考制度显然选择了数理化成绩方面的佼佼者,然而数理化优秀,同时艺术思维也活跃的人才非常稀少。统一考试、统一招生,以一种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本身就不符合艺术的规律,是对人才的糟蹋。让设计领域的学生局限于科技框架内,导致了两种结果:适合设计工作的人才被教育体制排除在外,不适合设计工作的人才却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内学习他们并不擅长的事情。大家常常可以看到非常成功的考生读完了中国最优秀的大学,然而毕业后的设计水平令人不敢恭维,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时常会涌现出几个非常优秀的设计师来。试问,从事规划设计教育的老师们,在你们多年的教育生涯中,遇到过几个数理化拔尖的学生同时又是设计天才?为什么我们还要遵循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人才都要数理化优秀?或者说“基础知识”越多越好?笔者见过许多优秀的设计师,他们都不曾是人们公认的“好学生”,可惜他们都不在中国。
2.2培养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要从儿童开始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在小的时候得不到发挥,也许他的艺术生命就永远不能开花结果。尽管通过努力可以学会很好的技术,然而艺术思维的建立会十分艰难。儿童是规划设计行业的未来,这一点也没错。如果一天不改变儿童教育的现状,中国就不会有好的设计师。今天似乎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小学教育太过残酷,然而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认为“没办法”。真的没办法吗?如果大家改变一下录取标准,多重视一些交流能力,多培养一些艺术技能和想象力,多增进孩子们的责任心和社会意识,这一切将会大不一样。
3 传统意识与现代规划设计教育的构架
3.1对传统意识的颠覆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书读得越多越好,学位越高越好,这显然已经成为评判人才水平高低的一个必须的标尺。科学研究可能如此,但艺术绝不是这样的,学历高并不代表设计能力的卓越。
在美国,设计学是一个重视技能、培养思维的领域,而不是培养研究人员的领域。只有很少的学校设有MS和PHD,专门培养研究人员以从事某些特定领域的研究,而不是以设计为职业。现今中国的高学位泛滥成灾,这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不同的学校可以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优势,但不能以能否培养高学位作为评价学校能力的标准。在今天这个以培养博士生为最高境界,以博导为最高品位的社会,优秀的设计师却“到处难寻”!
美国的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本科教育一般要求5年时间,教授很多基本知识,包括植物、地形、气象、建筑、生态、工程、道路、交通、空间造型等,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与我们的学校有什么区别,在美国,这些知识大多是在设计课中讲授的,学生们知道怎样把它们应用到设计中,而国内是如何教授的?有几个教授生态的老师深谙设计?有几个学校在设计课中讲授植物?更重要的是,美国大学很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每做一个设计,老师都会问你是怎么想的,他们不会限制你??哪些想法是对的,哪些想法是错的,而是培养你怎么发展你自己的想法。要让所有的设计为这个想法服务,使作品产生特殊的个性,而不是让各种支离破碎的想法拼合到一起。这种教育模式成功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他们改善了美国土地的面貌,为人们创造了优越的生存环境。
3.2知识更新与适应能力
规划设计专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个综合学科,需要各专业、各知识层面的融合。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培养的人才知识面普遍比较狭窄,环艺专业的学生花了太多的时间学习效果图技术,园林专业的学生把太多的精力花在植物生理结构和庭院设计上。
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就是让学生养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教育应该更多地使学生具有可变性、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从设计师成长为管理者,还是从规划设计行业转换成其他行业,教育都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发展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3.3“设计学位”和“研究学位”
笔者认为,基于对专业方向的正确认识,应当把“职业学位”(现在已经被翻译成“专业学位”,“设计学位”是其中的一种)与“研究学位”进行区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社会分工的需要。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一个设计师,必须完成设计工作室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具备从业的基本技能、创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而不是拿到一个高学位。不要浪费时间和有限的资源去培养“博士设计师”。设计单位需要的是设计师,而博士、研究人员是为高校、科研院所服务的。教育应该有的放矢,根据不同的需要培养不同的人才。
3.4规划设计专业的规模应该得到控制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和景观设计或类似的专业。虽然专业数量激增,专业教育水准却良莠不齐。对于专业的发展方向亦是模糊不清。在此情况下,应该成立一个专业论证委员会。在美国,专业在得到认可之前必须通过“专业论证委员会”的认证。只有得到认证后,该专业的学生才能获得具备认证的学位,将来才有资格参加注册考试,成为注册设计师。
另一方面,院系的扩张导致了规划设计及其类似专业毕业生的数目膨胀。没有控制的发展会造成可怕的结果。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设计人员过剩,会造成行业的不景气,工资降低,职位竞争激烈,优秀设计师得不到好的发展机会,无路可走,混杂于庸人之中。
笔者建议,中国高校应该做到两点:第一,根据市场需要和准确的预测来确定专业规模;第二,限制高学位的数量,这方面的需求量太少。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应该发展不同的职业,解决不同的问题。
今天城市的大规模发展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了生机,教育必须跟上社会的需要,不断完善,为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而努力。
作者简介:李建伟/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景观艺术硕士/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会员/美国注册景观规划师/EDSA Orient执行总裁兼首席设计师。
编辑:adm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