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活词典”??吴征镒

2008-01-11 08:00:00         来源:春城晚报     浏览次数:

 

    孜孜不倦刻苦研究

  “他把植物看成自己的生命。”与吴征镒接触过的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吴征镒对植物的钟爱让同事们记忆深刻。这位92岁的老人,现在仍旧每天坚持写下自己的思考。

  会间休息也要看标本

  “一天不工作,比什么都难受。”为了工作,吴征镒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勤奋的他常常在植物标本室里鉴定标本,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连吃饭他也觉得麻烦。“有次在北京植物研究所开会,在会间休息的10多分钟,他都要到旁边的标本室看植物标本。”吴老的秘书吕春朝回忆起这个细节。

  共计80卷126册,历时45年编纂的《中国植物志》终于在2004年底出版了,它的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植物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从1987年起就担任这部巨著主编的吴征镒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同时,他还主编完成了国内关键地区植物志《西藏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在植物学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研究他基本上摸清了中国植物的家底和中国植物的来龙去脉。同时对中国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周俊院士这样评价吴征镒的成就。

  在吕春朝的眼里,吴征镒的成就与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刻苦研究分不开。他回忆:“1982年到新疆考察植物分布,60多岁的吴教授一进到山里就忘记了时间,下午五六点钟还不愿回驻地休息,他要抓紧每一分钟尽可能多地记录每一种植物。”92岁高龄仍坚持工作

  如今,已经92岁高龄的吴征镒教授仍然活跃在中国植物学研究的前沿,2006年,中央决定编撰《中华大典》,目前吴教授已经着手进行生物学分典的主编工作。其间还有一段趣事。当时,北京图书馆前馆长任继愈老先生力邀吴征镒出任生物学分典的主编。“我都90岁啦。”吴教授本欲推辞,却被任先生一句话挡住了:“我也90岁啦。”两位老头哈哈大笑,吴征镒也欣然将《中华大典》生物学分典作为近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和同时代的许多杰出科学家相比,吴征镒从没有到国外留过学,就是这样一位“草根”科学家,心中始终装着一个宏大的构想:“立足云南,放眼中国和世界植物学。”

  为了实现早年立下的终身志向,1958年,42岁的吴征镒,举家迁到云南,从此便扎根这里,这段时期他的学术思想日趋成熟并达到高峰。

  来到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吴征镒就带领一班人,考察了云南丰富的植物和植被,基本搞清了云南1.7万多种植物的分类和分布,主持编纂出版了《云南植物志》。有一分光就发一分光

  同事眼中的吴征镒是博学谦虚的,他常说“我愿意把肩膀当做人梯,让年轻的同事爬在我的肩膀上攀登科学的高峰。”吴征镒6个兄弟中,出了3位院士。91年来,他一直恪守母亲“五之堂”的家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将这一治学格言传给后辈科学家。

  得知获奖的消息,他表示,“我的工作是大家同心协力完成的,我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奖项,我很惶恐。人生是有限的,我愿更努力地跋涉,在我有限的时间里,有一分力出一分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

  他一生为祖国培养了多位杰出的科技人才,其中博士就有23位,最早的一位周铉老先生如今也已经82岁了,他们都已成为我国生物学界的中流砥柱。

 

  同事评价

  在植物学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研究他基本上摸清了中国植物的家底和中国植物的来龙去脉。同时对中国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周俊院士

  由于对植物研究的深厚功底和广博知识,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长李德铢

     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有着广博知识的真正学者。

    ??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在担任《中国植物志》主编的时候,凡是他看过的稿子,他都要仔细审核校对,在稿子上密密麻麻地修改,有时候审稿的意见比稿子本身字数还多,他不用查阅任何工具书,总能给每一篇稿子把好关。

    ??昆明植物所副所长刘吉开

    这一年多来,他的眼睛不行了,耳朵背,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天工作3个小时。

    ??吴征镒的秘书杨云珊

编辑:admi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