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景观(城市论坛)
当代人的生活、当代人所面临的社会和环境挑战、当代人的价值观,需要我们有新的对策和设计表达,这便是新景观??当代中国的景观设计。 所谓新景观,是因为应对了新的问题: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生态与环境恶化、人地关系的空前紧张。 当我们看到不久前圆明园遗址翻新改造中茂盛的乡土野花和杂灌??那些土生土长、不需要任何灌溉、不需要任何人工维护的本土植被被无情地铲除,而代之以牡丹、芍药、海棠、桃花??那些需要尽心管理、灌溉、高成本的“园林花木”,并美其名曰“美化”时,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旧“园林意识”是如何不合时宜,它们不但没有为解决严峻的环境问题作出贡献,反而增加了城市的生态与环境负担。 所谓新景观,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和材料为我们理解和解决旧的和新的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和途径: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遗产保护理论,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钢筋水泥、玻璃和钢及各种人工材料,都使经验的《园冶》成为过去的遗产。 所谓新景观,还因为我们有了新的艺术可供借鉴和融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达,环境艺术、装置艺术的体验,多媒体艺术的空前繁荣,都为新景观创造提供了创新的源泉。 当然,所谓新景观也是针对“城市美化”式的展示性景观而言的:那些充塞在我们的城市里,侵占我们公共空间的巴罗克式的纪念性轴线和广场、堆砌的图案与符号、收珍猎奇与巨木异卉……并不是它们不壮丽、气派抑或现代,而是它们离平民更遥远,离改善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人地关系更遥远,离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身份更遥远。作为对新景观的探索,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它们可以作为“新”的注解: 第一,场地与地域性: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自然过程和格局,场地所在地域的自然和文化特征都使新的设计带上不可抹去的烙印。保留、再利用和再生场地中的一切景观元素和材料,并使它们发挥新的实用与审美功能,是新设计的基础,哪怕是野草和生锈的机器,都在表达场地对设计的要求。 第二,对生态与环境的照应:顺应自然过程,尽量让自然做功,利用乡土材料和本土植物,使新的设计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少,并有利于生态条件的改善。 第三,对人的关怀:亲切宜人,满足每个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关照普通人的空间体验,而摈弃对纪念性、非人性化的展示性的追求。 第四,现代艺术的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与景观的结合,使新景观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在自然与乡土的本底上,跳动着当代人的舞步。 上述四个方面的结合,使新景观彰显其现代中国的特色和“白话”景观的特色。 |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