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兆祯:景观建设要形成传统“接力”

2008-04-14 17:52:00    作者:亓媛 杨善清     来源:景观中国     浏览次数:

  孟兆祯  中国工程院院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长期从事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冶例释等科研教学工作。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导,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顾问组组长,上海市绿化顾问组组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韩国庆熙大学设计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如何看待广州建筑“洋风”泛滥 

  记者(以下简称“记”):过去岭南园林曾盛名远扬,但近十几年来“洋风”泛滥,随处可见罗马柱、人工喷泉、大草坪等景观,您认为在新时期如何保持园林建筑传统风格的生命力呢? 

  孟兆祯(以下简称“孟”):“洋风”的盛起主要是一些地产商单纯从经济效益出发,想吸引人,搞所谓精品,但他们不知道什么才是精品,以为外国的就是精品,所以一段时期“欧洲风”很普遍。实际上欧洲气候凉爽,而广州高温高湿,欧洲建筑大多用石材,我们用的是混凝土,所以从材料到工艺都达不到人家的效果。 

  最主要的是,建筑风格有它的文化基础,欧洲建筑起源于古埃及丈量土地所使用的几何学,用这种学问进行规划建设强调的是科学理性,体现“一切美都符合数学规律”的理念。而中国则在古代治水堆山的过程中,形成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仁者静,智者动”文理交融的建筑美学理念。一方风水养一方人,我们要吸取外国的经验也是要吸取它怎样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 

  广州的传统是很深厚的,简单讲即白云山、珠江、南海。在古代,白云山流下来的溪水扩散成湖,经过城市广泛应用,再到珠江,再到海。这既是生态的,又是美观的。古代广州的岭南庭园也很出名,上世纪50年代掀起过“广州风”,涌现出双溪、矿泉别墅、山庄旅社等一批代表作,广州的栏杆以曲代直,个性突出,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仍被各地效仿。广州的工艺美术家还发明了一种“塑石”,全国闻名,现在小北花园、动物园石虎山都有,做得很逼真,连专家都难辨真假。 

  如何缓解广州热岛效应 

  记:最近有报道说“广州每十年气温升高0.4度”,热岛效应严重,在景观建设方面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吗? 

  孟:唯一方法就是改变土地性质,即拆建筑种树。比如上海前几年采用红外线遥感技术,调查到热岛的高峰在延安中路北段,划出了24公顷的范围,每平方米花1.2万元的高价把土地全部收回来,改建成5个公园,使市中心从生态到景观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现在广州也非做不可了,首先要对环境进行科学探测,然后再寻求解决办法,才能实现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化中的目标。 

  另外,广州应该多种大树。比如人民公园,大榕树树荫连片,下面才适合活动,利用率才会高。而从机场出来中间那么宽的绿化带只种灌木,几乎起不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市区内就更明显,有不少路边种的是棕榈科植物,所谓“椰树无荫”,这些地方的温度当然比大树荫下高,起码高3度左右。 

  广州治水如何才能更有成效 

  记: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水环境,可广州多年治水一直成效不明显,这当中是不是有些误区?能否从景观建设方面给点建议? 

  孟:理论上讲很简单,但实际上不容易办到???就是建水源防护林,因为有了树就有腐叶层,叶子掉下来吸收并过滤雨水,河里的水自然就干净了,现在城市发展都很快,要做到“有山皆绿,有水皆清”比较难,但还是有可能的。 

  另外,生态规划不能太受行政规划的限制,广州要治水不单单是广州的事情,它的源头可能在别的市,就要求考虑城市群的整体规划,目前城市单一的治水方式是违背传统的。 

  总而言之,广州在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一定要让白云山、珠江、南海三者相协调,减少破坏。特别是新城区的建设,要把自然与人文资源有效保护下来,成为传统的“接力”,承前启后,与时俱进,把传统做成现代的传统,这样广州才有前途。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