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华:艰苦创业 苗木满天下 成“当代花王”
2008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记者们围着一位披红戴花的女状元。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理论研讨会上,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大会发言中讲述了一个听起来无比传奇的故事。
一位新华社记者问她:“我问你,如果你这么多年辛辛苦苦挣下的产业一夜之间都没有了,你怎么办?”她想了想,回答说:“我不怕。当初有政府和妇联的支持,才有我的今天。如果真的会在一夜之间啥都没有了,我会继续奋斗,我们的社会这么好,我的财富还会有的!”
她的诚恳和自信感动了那位记者和所有在场的人。
这位“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名叫田淑华,48岁,是本市蓟县东二营乡西二营村一名普通农村妇女。20年来,她和丈夫一起靠着党的富民政策,靠着各级政府和妇联的支持,用勤劳的双手,创建了一家苗木公司,并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成立了4个分公司和6个绿化工程队,承包土地800多亩,培育经营各种苗木1500多个品种,苗木资产达2000多万元。在她的带动下,东二营乡的苗木专业户已经发展到300多户,相继成立了10多个苗木公司,种植面积达2700多亩,在全乡1.8万人中,有5000多名妇女参与到苗木种植的绿色致富产业中,组成了浩浩荡荡的“绿色娘子军”……
从小要强,一个不服输的苦孩子
东二营乡有个西二营村,位于蓟县县城西南的平原地带,村子不大,1000多口人,祖祖辈辈靠种粮为生。这就是田淑华的家乡。她生在这个小村,长在这个小村,结婚成家也没有离开这个小村。从小,贫困就在她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母亲生了7个孩子,田淑华是“二姐”。因为家里穷,她很小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她12岁那年,家里有20多口人,养了10多头猪。每天早晨她都要到几百米以外的水井里挑水。她的个子小,水桶几乎碰在地上,门槛更是过不去,只好在水桶的吊绳上挽个花。她必须把家中的一溜水缸都挑满,至少要往返20多个来回。
她13岁那年,歪歪扭扭地骑着自行车到离家60多里以外的于桥水库里去捞猪菜。猪菜是一种能当猪饲料的水草。可她把猪菜驮回家,却舍不得给自家的猪吃。因为一斤猪菜能卖5分钱,几十斤就是两元多,能给妈买盐打油。有一次,她却因捞猪菜挨了打。那天,妈说:“你没听说有人掉水里淹死了吗?你咋还敢去啊?”她说:“妈,您带我们太苦了,我想帮帮家啊!”妈搂着这个瘦小的闺女,放声大哭。
她14岁那年,生产队打麦子,一个劳力记10分。她在打谷场上找到生产队长非要去干活。连杈子都拿不动的她,往打麦机口里送麦子,干一天记2分。队长担心地说:“你的个子这么小,掉进机器里怎么办?”
尽管全家人拼命地干活,日子还是很困难,遇到灾荒年月,没有粮食,天天吃野菜和地瓜干。身上没有囫囵衣裳,脚上的鞋前后都露着。有一天,田淑华对妈说:“妈,我认头不上学了,您让我去干点啥吧,咱不能总这样受穷了!”妈急了,一巴掌打了过来:“你想啥了?咱村祖辈都是靠天吃饭,这是命啊,你认了吧!”
可是,田淑华偏偏就是不认命、不服输。她用手背抹去泪水,心里说,我一定用这双手换回一个好日子!
但是由于贫穷,田淑华还是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
柳暗花明,妇联为她点亮一盏灯
23岁那年,田淑华嫁给了本村的柴占德。柴占德家的人口也不少,穷日子仍然没有熬出头。柴占德的腰在部队里受过伤,地里的活儿家里的活儿都是田淑华操持。但是,尽管辛劳耕作、勤俭持家,日子过得仍然很拮据。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田淑华和丈夫想尽了办法。种粮食不挣钱,他们就在自家的地里改种了瓜菜,还赶集去卖小百货,但是日子始终没有大的改观。
1987年的一天,柴占德捎着一些树苗去北京,竟然挣回了300多元钱。钱虽然不多,但夫妻俩却非常高兴,他们看到了一个机遇:城市绿化需要大批的树苗,既然种粮食不挣钱,能不能用自己的地培育绿化的树苗呢?
说干就干。夫妻俩包了三亩地加上自家的三亩地全部种上了爬山虎和桧柏。精心培育一年后,小树长势很好,又卖出了个好价钱,收入了一万多元。初试的成功让他们万分喜悦,夫妻俩决定把绿化苗木种植作为事业,扩大规模大干一场!
在原有的基础上,田淑华和丈夫又承包了7亩地。春天,他们带着从信用社贷的7万元到南方买树苗去了。在扬州,他们用这一大兜子钱换回了5000株桧柏,回家后兴致勃勃地种在承包的地上。谁知,南方树苗经不住北方的春寒,还不到一个月,5000株小苗全都冻死了。
当时,打了水漂的7万元对她家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不但没挣来钱反而背上了一身债,生活更加困难了。往后的日子还过不过?残酷的现实和无情的打击使田淑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真是欲哭无泪。原来,光有勤劳的双手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种好树苗还必须有知识、懂技术。而自己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上哪里去学呢?她不服输,但是又没有办法。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田淑华走投无路的时候,全国妇联系统的双学双比活动开始了。县、乡妇联组织了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把专家们请到了农村。田淑华擦干眼泪,打起精神,报名参加了苗木种植培训班,开始学习苗木种植和栽培技术。在妇联的牵线搭桥下,她与一些专家建立了联系,请专家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通过学习,她懂得了愚昧无知是贫穷的根源,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和“要想富,学技术”的道理。在参加学习班的同时,她还买来一些技术书学习,终于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
1990年,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了农村妇女田淑华的脸上。这一年,她和丈夫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看准了黄杨苗木在北京市场的良好前景。他们注册成立了“天津市蓟县中林园艺有限公司”,又从亲戚家借了3万元,再次赴南方买树苗。这次他们走得更远,到了浙江的萧山和江苏的沭阳,2万株小黄杨跟着他们来到了蓟县。新的创业开始了!
艰苦创业,成为“当代花王”
两万株小黄杨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让田淑华牵肠挂肚。她总结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整天扎在田间地头,观察它们的习性和生长特点,一边在书本和报纸上查阅资料,一边做笔记,记录下它们的生长过程。她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照顾着小黄杨,终于使它们安全地度过了北方的寒冬,健康地成长起来,成活率竟然达到100%!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隔年春天,小黄杨果然赶上了好价钱,以每株2.6元的身价全部进了北京,利润达5万元!
对于田淑华和丈夫来说,这不仅仅是他们绿化种植事业的第一桶金,还是一个新的起点。不但有了资金,还有了技术和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和诚实守信的人品敲开了市场的大门。从此,他们苗木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承包土地由3亩变成了30亩、100亩、600亩、700亩、800亩。现在,田淑华经营的苗木品种已经达到了1500多个,苗木的资产达到2000多万元,被誉为“当代花王”。公司有技术顾问,有设计人员,有成套的园林施工机械设备,有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的绿化施工队伍。多年来,她为北京、天津、河北等多个城市的绿化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苗木。2001年,他们在北京注册成立了分公司,建立了苗木基地。北京长安街、天安门、奥林匹克公园、北京站、地坛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八一电影制片厂、天津水上公园……无数的树苗都来自天津蓟县西二营这个小村。连刘晓庆、宋丹丹这些名人的别墅也请他们搞绿化设计并提供树苗。
一传十、十传百。在京津地区,许多单位绿化的时候第一个联系的人就是田淑华。她成了许多人的“绿色的朋友”。
苗木满天下,辛勤耕耘的绿色使者
转眼过去了18年,公司取得了大发展,家里的生活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田淑华的大儿子从海军飞行学院毕业,在北京部队机场当飞行员,小儿子也上了高中。可是,田淑华和丈夫却依然像当初创业的时候一样拼命地工作。
为了防治病虫害,树苗每个月要打3次药,田淑华都是亲自到邦均、北京农科院去买农药。树苗栽下去,浇水最重要,水小了不行,水大了苗就会倒。田淑华总是亲自在田间地头指导工人。田淑华说,这么多年的每一场雨雪一次也没躲过,都浇在身上了!因为她所有的时间都在地里!
树苗离不开土,一出土就要立刻栽培。为了不影响城里人的出行和正常生活,他们栽树的时间都在夜间。虽然是老板,田淑华每天和工人一起干,比工人干的时间还长。工人6点上班,她4点就起床了。晚上干到12点是经常的事。2005年,10000多株大叶黄杨运到北京,她跟着工人栽了一宿。中央电视台门前的白皮松、北京长安街上的法国梧桐、银杏、白蜡等许多树都是她和工人连夜栽种的。
田淑华干公司不用给客户送礼,客户却给她发奖金。曹妃甸300多万元绿化工程由田淑华的公司承包,全部是优良树苗,还提前完成了任务。为此,工程指挥部给田淑华夫妻俩发了一万元的奖金,还买了衣服。诚挚的劳动换来了客户的信任,给他们发奖的人还有很多呢。
田淑华被评上了2007年全国十佳绿化女状元,全村人都为她高兴!春节前她到北京开会,住在北京饭店。饭店门前的油松吸引了她的目光:“这是我家的苗子啊!”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她也看见了自己公司送来的树。
大会发言结束后组织参观,田淑华却要请假回家,因为工人还等着她呢。去年,中央电视台在她的苗圃里拍了7天的电影,她却没有时间看播出的节目。她这么多回上电视,她也一次没看着。因为,她所有时间都伴着树度过了。
春节时,当飞行员的儿子回家来,看着疲惫的妈妈心疼地说:“妈,您太累了!我成家时不找家要啥,您和我爸歇歇吧。”听了儿子的话,田淑华眼圈红了,孩子懂事了!她告诉儿子:“如果光为挣钱妈就不用这样受累了。多少地方等着咱的树苗去绿化啊!国家这样重视环保,咱当农民的得为国家出点力。绿化已经是妈的事业了,想放也放不下啊!”
热心助人,带出一方“树苗经济”
周围的农民看见田淑华靠着种树苗日子红火起来,都来取经。田淑华把自家的苗发给他们,再做义务技术指导,还帮着他们把树苗卖出去,有的时候连本钱也不要。工人给树苗浇水的时候,她总是嘱咐着把邻近乡亲们的地也浇上水。有个乡亲生活有困难,她就把树苗送到他家,不但帮助种好,还包下销售。
有一次,一位乡亲碰见田淑华高兴地说:“我家的黄杨树苗叶子焦黄(蓟县土语:鲜艳的黄色),长得可好啦!”不一会儿,田淑华却带着自家的农药来到了他家。原来,黄杨的叶子受了虫害才黄得那样鲜艳。
在田淑华的带领下,西二营村和周围的村庄都开始种植树苗,荒芜的大田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目前,东二营乡的苗木专业户已经有300多户相继成立了十几个苗木公司,种植树苗2700多亩,成为京津地区最有名气的苗木种植基地。5000多名妇女学着田淑华的样子把植树当作事业,组成了东二营乡浩浩荡荡的“绿色娘子军”。
不久前,村里一位乡亲带着工人给人家栽树,把所有的钱都丢了。家里本来就困难,拿什么赔人家的工资?越想路越窄,就割了动脉,血流满地。田淑华听说后立即赶去把他送到县医院抢救,并交了所有的费用。有人说:“他家这么困难,拿啥还给你?”她爽朗地说:“不还又咋?他要是死了,他的孩子咋活?”
丈夫柴占德是村支书,田淑华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有一年,正当种玉米需要浇地的时候,地头的变压器让人偷走了。丈夫非常着急,田淑华取出5万元交给丈夫,说:“先安上变压器好浇地。”她让自己的工人给村里干活,不但不要工资,连水电都搭上。村里修公路,乡里建学校和敬老院她都主动出资,乡亲们有了困难她更是热心相帮。这些年,累计捐资已经有十几万元。
树苗、农药、无纺布、草绳子、运输车、大吊车……东二营乡许多人围绕着树苗发了家。田淑华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带出了周围一方的“树苗经济”。
田淑华印象
我和田淑华在她的田里走,听她给我讲她的传奇故事。田里的树很多,不宽的土道上停着十几辆满载树苗的汽车。夕阳落山,几个放学回来的孩子围着她问:“大妈,您从北京开会回来啦?人民大会堂是啥样?”
田淑华,个子不高,相貌平平,一个极其平凡的乡村妇女。她没有说起她曾经多次获得的“三八红旗手”、“致富女能手”等许多荣誉称号,却反复表达她感谢社会、感谢妇联、感谢丈夫和儿子、感谢乡亲之情。她高兴地告诉我,就在前一天,她又承包的200亩土地已经“写了字(签了协议)”,这样,她承包的土地已由600亩增加到800亩,她又可以种更多的树苗了。
新农村建设是田淑华的大舞台,让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演绎出了一段浓墨重彩的精彩人生。
编辑: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