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真的对环境友好吗?
文章摘录如下: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设立了“绿色指数”,用于测量消费者选择的生活方式在住房、交通、食品和商品这4方面对环境的影响。该学会7日公布的结果说,巴西人和印度人的得分同为最高的60分,生活方式最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国紧随其后,得分56.1,位列第三。而最差的则是美国人,得分为44.9分。
中国人真的对环境友好吗?如果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设立的“绿色指数”来看,可能是如此,但却可能是一种误解,也是对中国人,包括印度和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公民戴一顶高帽子,顶多不过是一种廉价的称赞,让你脸上有光而已。
中国人对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已经世界闻名,在这种“恶名”之下是谈不上什么对环境友好的。即使按现有的住房、交通、食品和商品这4方面的评分看,中国人的“环境友好”得分高那只是一种不得已,因为中国人均GDP不高,目前仅为2000美元,人均收入在全球100位之下,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21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4。所以,中国人有很多东西是消费不起,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中国人有钱,你看看对环境是如何“友好”的吧!从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和那些不需要自掏腰包的公费消费(其实也是个人消费)来看,中国人对环境的不友好比得分最低的美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昂贵和污染最大的车在中国卖得最多最热销。最近的北京车展就出现“卖豪华车像卖菜”一样,上海和广州车展上也有这种情景。原因在于,富起来的中国人的心态是,要买就买大车,不仅气派舒适,而且对己是一种身份,对外是一种炫富。这些大车恰恰对环境的污染最大。
相对于车,有了钱的人和公家对大房豪宅的追求“更上几层楼”。几百平米的公寓已经不吸引有钱人了,他们要的是别墅,而且要像美国人那样独门独户,外带花园和游泳池。对于公家来说,更不得了。最气派、最豪华的大楼是政府大楼,即使那些贫穷的地区也是如此。河南郑州市的一个穷县区惠济,盖了6幢崭新的办公大楼。一个巨大的半球型会议中心如美国白宫气势恢弘,数百亩的绿地、园林、假山、喷泉环绕其中。而比照美国白宫(其实白宫并不豪华)来建造的决不只是惠济一地,安徽的阜阳也是如此。
再从食品消费来看,最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热销的日本大米比中国大米贵过25倍,比在日本国内价格高3倍多,中国的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鹜。至于出行方面,中国人较多选择公交车,那是不得已,因为大多数人还没有能力购买私家车,如果有能力,肯定是买最好最大的车。至于商品消费,另一个现象早就说明,中国人并非对环境友好。虽然许多奢侈品在中国的售价比国外高50%,但2007年中国人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8%。几乎所有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
从衣食住行的富人和公款消费来看,中国人只要有能力,只要富裕了,就会采取对环境很不友好的行为,享用豪宅大车,争用高端昂贵产品,占用更多资源,造成环境污染。
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环保观念并非不为中国人所接受,而是中国人的心态在历史和现实的变化中发生了变化。过去多年穷怕了穷惯了,今天一旦富起来了,凭什么不能过上一点好的生活呢?所以,“现在该轮到我们过好日子了”的观念正在引导着中国人对环境并不友好。
需要什么样的观念才会让中国人真正对环境友好呢?其实在中国的内部环境中就有这样的文化。生活在丽江的纳西族多年来形成的人与环境的观念就值得借鉴,他们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论就他们的“圣经”──《东巴经》中。纳西人认为人之所以能像飞鸟走兽一样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是因为有一位叫做“术”的神灵向人们提供一切消费物质。人们消费得越多,也就向“术”索取得越多,因而“术”就会受到伤害。因此人必须向“术”还债。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养成了纳西人保护环境,懂得节约,阻止过度砍伐和竭泽而渔。也就形成了与大自然协调一致的关系。因此,尽管纳西人的地盘小、资源少、又处在藏族和白族两个大民族之间,但他们却能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不被淘汰。
纳西族的这种对于环境友好的观念其实正是所有中国人应当学习和具有的。当拥有了这样的观念后,中国人才有可能真正对环境友好起来,也才能永续发展和赢得世界真正的赞誉和认同。 (张田勘)
编辑: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