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湿地公园??一个在可持续发面方面的多学科合作项目

2008-05-16 01:05:21    作者:A.H.Lewis     来源:《城市环境设计》2007(1):36-4     浏览次数:
  一、引言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天水围新市镇东北隅,接近香港与深圳的边境,占地61万平方米。这座公园是环境保护实践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相结合的首个范例。它充分发挥了自然保育、旅游、教育和市民休闲娱乐这些截然不同并可能相悖的多种功能,因此在香港或整个亚洲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块土地将称为生态缓解区,以补偿因天水围的都市发展而失去的湿地,并且成为缓冲地带,分隔天水围与后海湾拉姆萨尔公约湿地和东北面的米埔沼泽区。

  在1995年,香港旅游协会(现在的香港旅游局)提出两项建议:一是香港应发展新的旅游景点和设施以确保香港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二是香港丰富的自然遗产,包括重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地,被认为是旅游设施多样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香港湿地公园的计划源自这两项建议,以现有的生态缓解区规划为基础,创造一个以湿地保护为主题的大众旅游、教育和社区场所。香港旅游协会进行了《国际湿地公园及游客中心可行性研究》, 以确定扩展生态缓冲区成为国际著名湿地景点的可行性。香港湿地公园将成为一项重要设施,展现香港湿地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突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借着这个发展项目,可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创建一个世界级的游览胜地;
  丰富国际游客在香港的旅游体验;
  缓解米埔湿地自然保护方面的压力;
  成为独具特色的教育、解释和资源中心;
  支持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
  提供环境教育机会和加强公众对重建自然栖息地的了解。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了专责小组,监督上述可行性研究以及确保这些多样化的目标在不破坏场地保护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建筑署意识到在获得这个项目中确保把环境问题放在显著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选择了一位资深的景观设计师作为其在专责小组中的代表。

  随后,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在其1998年发表的《施政报告》中,将振兴旅游业列为一项主要政策目标。紧接着,香港政府将拟建的湿地公园和游客中心指定为千禧工程,以此显示香港政府目前十分重视自然保护、环境教育以及促进生态旅游的工作。该项目由工务计划拨款进行,并归入旅游事务署的职权范围。建筑署被指定为工程负责部门,而渔农自然护理署则作为负责管理和维护保养的部门。

  二、设计手法

  渔农自然护理署聘请了Met Studio 设计公司和英国野生鸟类与湿地基金会对该项目制定战略性管理规划,主要概括了用来指导下一阶段湿地公园设计的目标以及导则。教育主题和湿地这一媒介来传达给参观者关于保护和可持续性的关键信息,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关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理念以及与可持续理念相协调的生活模式调整的需要等。建筑署在设计工程计划的各个工作项目时,一直视环保问题为最主要的考虑因素。这些工作项目包括:公园布局、公园预算用途的等级、建筑形式、景观和栖息地的创造、建筑配套安装和材料的选择。

  生态缓解区利用可以获得的天然水资源,重建了淡水和咸淡水栖息地。咸淡水栖息地依赖于自然的潮汐运动;而淡水湖和淡水沼泽则构成了一个紧密的系统,它们以来自于天水围城市发展区排放的雨水作为其主要水源。这些雨水首先收集在一个沉降池中,通过水泵提升到天然芦苇过滤床中净化,然后通过重力作用流入淡水湖和沼泽。这些水体本身也是通过可持续的方式建造的,它们利用了原有鱼塘约一米厚的防水砂浆中的粘土。水的流速和水深由一系列简单的手动控制的堰来进行调控。同时还进行大量的植物试验,来测试那些从苗圃处不容易买到的乡土湿地植物的繁殖率和生存率。

  对于建筑署来说,从一开始就与渔农自然护理署以及拓展署紧密合作,来协调生态缓解区和湿地公园之间的可能冲突以及为更好地满足湿地公园的要求而促使对生态缓解区规划做出重要变动(包括布局、水力状况、工地平整、排水系统连接以及景观设计等)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合作对环境十分有有益而且富有成效,它使得工作半途而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减少了由于建设带来的干扰并使恢复湿地的建设速度加快。建筑署在湿地公园内安排教育讲解项目介绍拓展署的重要工作,比如对整个水系统水质维护至关重要的芦苇过滤床和包括潮间带泥滩、淡水沼泽和湖泊在内的许多人造湿地。

  三、公园布局

  
游客设施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个室内游客中心和室外展览区。当公园完全建成时,每年将接待超过700,000游客。管理大量游客所带来的人类活动干扰,避免与关键的环境原则相冲突,是布局选择的首要原则。





  由于游客中心将成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因此它被刻意安排在接近入口和城市的位置。为了避免对栖息地不必要的侵扰,停车场和其它基础设施的面积被有意地降至最小。游客中心后面会有一系列针对主题、传达教育信息的展览花园、展览池塘和人造生境,一步一步的引领游客到分馆的湿地探索中心或户外教室,接着沿浮桥到达观鸟屋,再前往较接近拉姆萨尔公约湿地的偏远外围生境。到这个范围参观的游客应会远少于访客中心。游客中心为了体现整体环境融入自然的思想,隐藏在人造山坡之下。不单如此,越深入公园,建筑物的高度和设施的密度就会越低,远离城市越远而与拉姆萨尔公约湿地越近,游人眼底尽是人造的天然生境。

  四、第一期 建筑

  由于香港湿地公园是千禧年项目之一,因此在2000年之前完成项目的一部分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体现政府在自然保护领域的作为,也可以让公众一窥湿地公园工程计划在完成后的风貌。因此,建筑署在第一阶段建造了一个小型展示廊,用来展示系列湿地栖息地和外部景观,并向游客介绍香港的湿地植物和动物。工程小组希望可从设计中体现出正确的环保原则和持续发展的方法。这些概念会在第二期工程计划中进一步推展,最终成为湿地公园教育题材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包括等天然材料;尽可能使用自然通风和采光;空调方面试用地热冷却系统;以及大量使用在香港苗圃不常见的乡土湿地植物物种。建设服务署仅用九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设计和施工,并于2000年12月向公众开放。第一阶段的建设迅速取得了成功,从开放到2005年中为第二阶段的建设而关闭这一期间,年均接待游客超过100,000人。在那之后,整座建筑将被建筑署重新利用,成为第二期工程的售票室和接待中心,由此使之成为公园的一部分。

  五、第二期 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的设计始终以环保为优先考虑。游客踏足公园,便会很容易见到这些顾及环保的设计。主馆的游客中心占地约10,000平方米,设有多个展藏丰富的展览馆,分布两层。整座主馆隐藏在一片草坪之下,从入口广场看,仿佛前面升起一座绿色的山丘。这一设计,除了突显出工程计划顾及环境因素外,也有助提高主馆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屋顶建造形式,加上仔细旋转角度,从而减少了太阳辐射,使得这座建筑的热传导总值非常低。通过采用高效的地热系统,使用地面作为热量交换的空调/加热系统,避免了排风孔、冷却塔和其它设备的使用。同时游客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缓缓倾斜的草坡屋顶上漫步,欣赏周围的湿地风光。

  可持续的概念在建筑的各处得以体现。特别是在有河道贯穿、连接外面湿地的中庭以及部分展廊和洗手间。大量采用木制百叶装置,制造遮荫效果,特别是在面向主要湖泊的玻璃幕墙。这些百叶装置可同时用作噪音和视觉屏障,以尽量减低对已开始在湿地定居繁殖的大批水鸟造成的影响。

  沿入口坡道南侧设置并且穿过中庭的循环利用的砖墙,减轻了太阳辐射对建筑的影响。在游客中心里,一条贯穿整个展廊的环形坡道既方便了残疾人的使用,也减少了对机械搬运的需要;洗手间采用6升的低容量水厕,减少了水的消耗。

  六、展廊

  展览馆世界级的展品向游人介绍湿地的重要性、全球分布情况和其惊人的多样性,进一步向游人展示主题。展品中包括一个按原样复制的热带雨林泥滩沼泽生态系统,其中栖息着五条鳄鱼和其他动物。另一个展廊通过人类文化和湿地之间的历史,展示人与湿地之间的亲密关系。游客有机会成为湿地电视台的记者,调查湿地正在遭受的威胁和学习该如何去做。



  由于湿地公园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政府针对学校团体和其他参观者设计了教育讲解项目。其具体目标如下:
   增强参观者对湿地功能和价值的认识;
  使参观者体会到自然地重要性并增加其在自然多样性方面的知识;
  鼓励参观者采取行动调整其生活方式,以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为所有参观者提供休闲娱乐的机会。

  七、景观和户外工程

  从室内展廊空间到室外重建湿地展示空间的过渡自然而流畅,人们在获得环境教育信息时几乎察觉不到。当游客参观完中心建筑时,他们会发现自己在一个湍急的山溪的源头,这条小溪从游客中心的屋顶沿着岩石倾泻而下,经过一些列重建湿地,缓缓穿过三角洲,最后流入分馆的湿地探索中心附近的淡水池塘中。游客可以沿着小溪旁的步道顺流而下,参观一系列的重建湿地和山溪自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探索中心是一座户外教育中心,周边环绕着解释性的点水池。游客在这里可以观察水体中的各种生物、认识如何管理公园和通过简单的机械装置控制水位,还能了解到历史上曾经是中国内地和香港居民重要生产生活方式的各种湿地农耕方法。

  分馆在设计上收集雨水冲洗厕所,并依靠自然通风,通过天窗的巧妙利用使得太阳辐射降至最低。外围的观鸟屋同样也利用自然光和双层天窗来尽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风,使游客感觉舒适。木栈道引导人们跨过湖泊,到达以木质观鸟屋、浮桥和自然教育径为景观特征的更加接近真实大自然环境的“外围地区”。

  在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占主导地位,这样不仅可以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境,而且能够将维护成本和水资源的消耗降到最少。通过水系统的设计,使得来自于生态缓解区淡水湖的水,通过循环又回到湖中,从而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简单的灌溉系统主要用来辅助植物景观的建立和维护,而且仅在晚上使用,以降低蒸发和消耗,并保证不与游客发生冲突。户外照明装置仅限于入口广场和建筑入口坡道,在湿地公园的大部分区域没有照明设备以减少对野生生物的干扰和降低能源消耗。

  八、可持续发展设计和再生材料

  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筑署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该工程计划进行设计,因此十分注重物料的选择。优先采用可以更新的软木材而不是硬木材。研成粉末的硅酸盐粉煤灰代替了一部分水泥掺入到混凝土中增加其防水性。有大约20,000吨的碎混凝土使用,用作石填料和的底层材料。广州某传统中式建筑拆下来的砖被重新做成入口坡道和中庭的墙。



  在植物景观中,除乡土植物材料的运用之外,第一期花园中原有乔木和灌木都被尽可能地保留。在第一期的建筑转变成接待中心和售票室以后,树木或保留在原地,或迁到公园的其他位置。第一期中的许多材料都重新利用,包括从军器厂街警察总部拆卸下来的花岗岩废料,动物折纸造型的雕塑以及笼墙所用的周边流浮山渔村中弃置的蚝壳。

  九、建筑配套设施安装

  在项目的建筑配套设施安装中也考虑环保因素,因此能源利用率特别高,同时运营费用非常低。湿地公园是香港第一个在空调设施中采用地温冷却系统的重要项目。这个系统利用了相对稳定并且几乎保持恒定的存在于地表以下几米的地温,以及在工地范围内相当广大的地面散热能力。该系统由468套聚乙烯管组成,埋设于地下50米深的管槽内并用水泥包埋以确保良好的导热性。管槽之间间隔四米以确保最好的散热性能并且避免对于植被景观的负面影响。变速抽送系统把整个热流系统分成 4组抽送装置,以便抽送能量可根据所需的空调负载量转变 。如果不需要,活门可关上,停止热流。管道布置设计把所需的挖壕数量减至最低,但同时提供足够的备用量;当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需要调整而关时闭,最多只会影响整体空调负载量的8.4%。

  地热系统不但可防止废热能排入大气,加剧地球温室效应,也可防止废热能排入周围的 生 境 , 以致可能对生态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由于该系统利用低很多的地面冷凝温度度,在夏季时可低至摄氏 28 度,而一般空调系统则为摄氏35 度,因此可节省冷却建筑物所需的大量能源。整个地热系统的安装相比于传统的冷却塔,总体上预计可以节约25%的能量。

  该系统在视觉及景观方面也有优点。由于所有散热设备均藏在地下,因此建筑物的外墙整齐美观,草坪屋顶也不会堆满管道、抽气扇及冷凝器等设备。

  建筑配套设备中的其他环保设备包括根据游客数量而调节新鲜空气的二氧化碳传感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照明系统。该系统设有调节亮度的传感器和在不需要时可以关闭局部照明系统的计时器。

  整个施工过程经历了44个月。2002年8月开始铺设管道,从2003年4月到2005年1月进行主体建筑和外部工程的施工。展示设备的施工和安装在2004年8月进行了全球招标竞赛后签署了合约。展品首先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中国内地和香港等地进行装配,最后于2005年4月到2006年4月在场地进行组装和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始终注意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所有开挖出来的材料都重新在场地中利用。有关方面会很小心的监控临时围墙、建筑模板和其它临时工程的使用。天然粘土被用做湖泊或水池的防水材料。

  为了避免施工期间现有湖泊和水体受到污染,拓展署设置了一个双层条板屏障,把游客中心和水体分隔开来,直至工程合约完成后才拆除。条板被插入到粘土层中,而粘土本身很容易恢复,因此能够保证湖泊系统的完整性。此外,还修建了一座粘土堤,以保证分馆(探索中心)范围的环境免受影响,特别是挖地基的时候。同时建筑署和承包商发明了一种可移动的围堰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在修建步道、浮桥时尽量减低对环境所造成的干扰,无须因避免污染而把任何一个湖泊的水排去。

  十、结论

  香港湿地公园代表了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体现环境意识的最终目标,并且突出展示了景观设计师在这类大尺度、多学科合作的复杂项目中能够起到战略指导作用。建筑署认为这一项目成功地处理了各项目标之间的可能冲突。建成后的湿地公园不仅是一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而且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休闲娱乐资源。

作者简介:
A. H. Lewis,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筑署。
王思思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编辑:songgaofe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