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倡导风景园林事业的科学发展

2008-05-16 17:23:57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缅怀我国著名风景园林专家李嘉乐先生

    李嘉乐先生是我国风景园林学界的著名专家,病逝于2006年10月5日。李嘉乐先生曾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为学会的建设与发展,为推动风景园林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在学术界有很高威望。前不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召开了纪念李嘉乐先生逝世一周年座谈会,回顾了他为我国风景园林事业发展而奋斗不息的一生。本刊特发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王秉洛先生的文章,谨表怀念。??编者

  我国著名风景园林专家李嘉乐先生在晚年参与了关系风景园林事业和学科科学发展并作出拓展性贡献的主要有两项工作,后人非常有必要坚持下去并继续为之努力。

  其一,1992年我国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后,李嘉乐先生经建设部提名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科学评审委员会委员,发挥了风景园林专家在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工作中的特别作用,也为我国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开辟了蹊径。

  实施城市和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任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保护我国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首要任务是保护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遵循科学的规律,深入地调查、评价论证综合价值,合理地规划,谨慎地保护开发利用,严密地观察、监测和研究。特别是对造就风景名胜区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其中的自然物种资源的珍贵存在价值,对自然、文化遗产资源连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一同加以保护,这才能够使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特色、价值可持续,更可以在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到示范作用。当前,城市在人类的高强度的开发下,原有自然环境被极大地改变,城市有着更为急切、更为艰巨的任务。

  首先要谋求消除或削减污染的源头,对已造成的污染后果进行治理;第二是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点、基础种植(自然植被)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根据国家统一的规定和城市自身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的各级各类园林绿地以植物群落充分地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同时将此系统同自然山系、河川等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林地、农牧区相沟通,构成完整的、有机的城郊一体化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人们游憩休闲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城市风貌特色的主导因素。第三,通过自然山川和绿地系统引导形成城市良性的气流循环,从而改善城市空间大气状态,缓解或消除城市的热岛效应。因而,此系统健全与否决定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状况。最终经过对选定的定位站长期观察,可以证明,如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确实得到改善,物种多样性必然趋向于丰富,通过努力,使每一个城市的生态文明都得到进步。

  其二,由于李嘉乐先生对四川和成都的特别历史背景和机遇,李先生于世纪交替的几年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指导并亲自参与了成都市风景名胜体系规划。成都市对市域范围内具有价值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广泛的调查、评价、论证,编制出以“三片、两网、一中心”为特点的风景名胜体系规划。此规划综合协调城市的自然山川、生态环境、历史古迹、文化脉络、实体空间和优化发展目标,实际上就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规划,将在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科学开发、协调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自觉性等方面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2002年,这一规划经成都市报四川省政府批准实施。受此启发,四川省政府更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编制风景名胜体系规划。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各种实体规划中“开放空间优先”的指导思想就传入我国,但限于生态文明的滞后,难于被普遍接受。李先生实际规划建设中开始优先考虑自然文化遗产及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利益,然后顺序安排其他开发建设空间,这是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一种积极效应。城市风景名胜体系规划首先论证、发掘、认定风景名胜资源特点、价值,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建立起综合的空间体系。自然遗产系统反映自然地理框架、自然生态系统、物种特征、生态的敏感性;自然文化遗产综合融会城市绿地系统,营构形成城市特有风貌特色,游憩、历史文化、科学、科普教育载体。规划划定各类特定的保护区域,分类指导保护和管理工作;指导各子项实体规划,作为开发建设项目立项的依据;指导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编辑:songgaofe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