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钦东访谈

2008-06-05 16:55:35    作者:王琳     来源:城市建筑》杂志     浏览次数:

王 琳建筑与景观共生于土地,您认为这两者应共同遵守的土地伦理是什么?
梁钦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土地是我们整个人类的资源;从狭义的角度看,土地是所有者、拥有者的,或者是国家的。我们设计师应抱着谦卑、小心谨慎的态度来对待土地。我们做的任何事情,对土地的影响都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任何不小心都有可能对土地造成伤害。建筑与景观不仅仅是一个个实体,同时也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我们要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

王 琳当今,建筑与景观设计所共同面对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
梁钦东:面对中国人口多、能源需求大、发展速度快等问题,如何才能使环境以及社会的利益最大化,这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开放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水、生活设施(建筑物、公路、汽车)、生活舒适度的要求(空调、采暖)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
  首先,土地需求。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快速增长,从开放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不足5m²,发展到现在的人均20m²。大量的农村乡镇人口涌入城市,上亿的人口流动,房屋的需求量激增。
  其次,用水的需求。城镇用水是农村用水的1.5倍左右。一旦人口迁到城市,生活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对水资源等的需求量将会成倍增长。资源需求的扩大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另外,每天我们都不断地消耗煤、电等能源,越来越多的汽车上路也将给环境带来污染。
  如果我们不断放任现在这种发展速度、开发模式,将会对未来的环境造成更大的威胁。当然,并不是要停止发展,只是需要调整我们的开发模式,调试当今社会对能源需求量等等,其中包括开发绿色建筑(节能的开发项目)、水的再利用等等。我国对能源消耗的关注不足。国外成熟节能技术的应用也相对较少。就景观来讲,景观用水量在近几年已经有所减少。但除了节水,我们还要尊重现有土地状况,积极使用本土植物等。

王 琳 面对生态问题,您持怎样的观念?在实践中,您又是怎样应对生态与可持续问题的?
梁钦东:生态是大自然的规律,即便违背生态规律的后果并没有马上显现,将来它们一定会呈现出来,并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所谓生态,是指一个环境系统中的各个主体可以互相依赖、共同生存。这里涉及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平衡。
  EDAW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设计、生态(Ecology)、经济研究(从经济的角度看可持续性)、规划4个方面,其中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面。每个项目都有生态方面及经济方面的专家参与,并共同探讨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就是保证生态完整循环,保证生态平衡;社会的可持续性,包括可持续的社会演变,避免经常出现社会演变的断层。例如,开发过程中的拆迁问题,这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原有居民一笔补偿费,他们就得搬走,然后买得起房的人就会住在这里,而多数拆迁户是买不起的。这种方式不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式,没有照顾到原来住户对社区的感情,也没有考虑到这些人的感受。项目不论规模大小,要成功必须要有经济上的成功,否则它的生态可持续性就很难保证。

王 琳您如何看待景观与景观设计?
梁钦东:原来的景观设计更偏重建筑以外的环境,包括传统园林等等,我个人认为这是比较狭义的理解。我们可以从更广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首先景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长远来讲,如果周边环境不好,即使是一个社区、一个项目或是一个城市,它的景观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举个例子,北京如何花团似锦,建得如何漂亮,但如果北京的风沙得不到遏止,沙漠化不断地逼近北京,北京也没有办法长远地发展。
  其次,景观跟建筑物或其他因素相结合。我相信很多设计师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景观与环境怎样配合,与建筑物怎样配合。EDAW为此提出了从“建筑”到“境筑”的理念,从以建筑为主的开发设计观点转变为以环境设计为主的观点。以“境筑”二字概括以环境为主的开发。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以及政府意识到,开发应该是塑造整体环境的,不单单是建筑本身。我们希望推广“境筑”的观念,从更广的角度出发塑造环境,不单单考虑建筑,也不单单考虑景观,而是从整体入手。

王 琳您是如何看待中国建筑与景观的遗产问题?
梁钦东:中国有非常好的建筑与园林景观遗产,从北方的故宫到南方各式各样的民居,从北京颐和园到江南园林等等都是非常丰厚的遗产。中国过去的几十年,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普通大众对遗产的态度都有一些偏差。一方面,过于保守,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不够,对于遗产有很深的迷信;另一方面,忽视遗产的价值,对老的东西很少保留、尊重,小到家具、摆饰,大到传统院落、城市格局,几乎都以换和拆的心态为主。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持有摒弃传统的态度,给历史性文物造成破坏。近些年改革开放带来开发的压力、经济增长的压力,使它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又遭到新一轮的破坏。比如,老的四合院拆掉重新盖成新式四合院。天津的街道建筑物被大规模拆除。我个人认为,开发过程中的一些理解偏差应该引起大众的关注。上百年的建筑物拆掉就没有了,如果恢复也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正如,永定门早年被拆掉,现在又要恢复。但那只是对实物进行恢复,人们对它的感情寄托完全不一样。这也是我们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

王 琳您认为当前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键词有哪些?能简单阐释一下么?
梁钦东:创新与回归。近期的开发情势下,建筑及景观做了很多创新的尝试,其中也包括一些模仿。但是,总的来讲,跟中国本土发生关系的好项目,或者通过认真思考试图与中国的“根”发生关系的好项目不是特别多。未来会涌现出更多对中国本土的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遗产的深入探讨。这些新的设计思路都有一些传统的印记在里面,不一定都是小桥流水、不一定都是大屋顶,但它一定是对我们生活的反映。而现在的设计大多是对他人生活的反应,比如别墅,完全是一种外来的生活模式。中国现在以及未来都不可能实现以独栋别墅为主的生活方式,13亿人口每家每户都占几十平米或者几百平方米土地建房子。如果这样,我们的国家也不可能长寿,这也不应该是我们开发的方向。

王 琳请您谈谈城市演变与再生?
梁钦东:从我个人的观点看城市的演变与再生要尊重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律,要一步一步地稳健进行,而不是彻底推翻、重新来过。现在城市演变过程中,人为因素比较多,对人文遗迹、对社区的情感、生态的关注还是有些欠缺。再生一方面是物质的,通过对城市不断的改造,从物质上达到城市的再生;另一方面是人态度的再生,对周边环境的感知,包括生活态度的再生,即人对生活的态度也要有所转变,对城市要有一个新的态度。具体来讲,城市再生也包括对现有交通模式的转变。无论是在北京、上海、天津还是深圳,堵车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对交通的态度也需要转变,放弃对汽车的依赖,更多地转变为对轨道交通、公共交通、自行车的需求。

编辑:songgaofe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