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聚焦灾后重建和生态优化

2008-06-23 19:23:17    作者:李兆汝     来源:中国建设报版     浏览次数:

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暨首届河北省城市规划建设博览会召开

聚焦灾后重建和生态优化

仇保兴作主旨报告 王志珍胡春华赵勇宋恩华周干峙等参加


  6月19日至20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暨首届河北省城市规划建设博览会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河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胡春华,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河北省副省长宋恩华,以及两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周干峙等出席了开幕式。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灾后重建??生态城市,我们共同的家园。论坛就灾后重建、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生态防灾减灾、绿色交通等重要议题进行研讨,旨在寻找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供应的良策,建设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城市。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营造绿色交通出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打造宜居生态安全城市,同时科学借鉴相关经验和教训,共同应对中国城市面临的各类防灾减灾等城市安全问题。

  仇保兴在综合论坛作了题为《灾后生态城市重建纲要》的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类的居住方式从分散式转向集中式,伴生着环境、安全、能源、社会、水资源等方面的危机。我国以密集型城市为主的城市化模式,更容易放大各类灾害效应。这次汶川大地震灾区死亡人口已近7万人,大多数死亡在城镇。以北川县为例,县城几乎近一半人失去生命,而农村死亡率约为1.5%%。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是应对此类危机的综合方案,继上世纪初“田园城市”、“新城”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地震后建设的城镇,应该成为生态城,这样可以进一步把灾后的城镇建设得更加舒适,更加可持续。

  在谈到灾后重建生态城的模式选择时,仇保兴说,生态城有四种类型:一是技术创新型生态城市,二是适用宜居型生态城市,三是逐步演进型生态城市,四是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城市(镇)。生态化重建规划能促使受灾城市改变原先的演进轨道,跳跃性地获得抗灾害能力、系统的自主适应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他同时指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安全、舒适、生态友好之城。在灾后城镇重建的适用技术方面,要有明确的项目。比如:避灾和应急避难场所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可步行城市;依据低冲击开发模式的雨水收集利用,大面积应用可渗透地面等。

  在谈到灾后重建的基本策略时,仇保兴强调了五点意见:

    一是近期与远期工作目标相结合。先落实过冬安置房,后展开重建工作;先对原有城镇总体规划进行反思改造,后安排项目建设;先恢复生命线工程,后一般性建筑和项目;先修复加固轻损建筑,后重建震毁建筑;先恢复农村,后进行城镇重建;先展开轻毁城镇修复,后进行重毁城镇重建。

  二是专家参谋与市民参与相结合。专家优势在于了解并掌握国内外灾后重建的经验教训,生态城市关键项目,专业知识和技能;民众优势在于了解当地需求,对地方风土人情和建筑风格有认同,对自己拥有的房产重建的利益具有相关性。

  三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与群众主人相结合。政府做好重建规划、基础设施修复建设、公用设施、建筑质量监督;企业受所有者委托组织建筑的设计、加固、建设;民众根据自身的财力、原有建材的利用和金融部门的贷款、自主决定设计、建设、施工者,充分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是城市生命线工程恢复和生态工程规划相结合。规划一步到位落实生态工程项目;生态城基础设施项目的“嵌入”和持续优化;结合城乡基础设施重建逐步实施生态工程项目。

  五是城镇硬件重建与精神家园重构相结合。城镇生命线工程的恢复,公用设施重建、生态项目优化;当地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注重城镇特色重构,为人民群众创建可持续发展、永远增值的资源。

  最后,仇保兴强调,灾后重建生态城镇需要理性思考。要以更开放的胸怀,更具创新性的理念,更广泛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更加尊重生态自然环境、普通民众的根本利益和本地传统文化;明确目标、项目、步骤,不仅为灾后幸存者建造更安全、舒适的生态城,而且也要着眼于他们的子孙后代的生活更美好;重建后的城镇不仅仅具有生态城的典范影响,而且具有可复制、改进、推广的深远意义。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