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建议设立中国园林文化节 推动园博园发展(图)

2008-07-03 00:05:29    作者:李敏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08年7月1日,全国青年风景园林师座谈会暨第二届青年风景园林师沙龙在北京顺利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建设部城建司、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公园管理中心、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风景园林学会、济南园林局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以及园林企业和国内知名风景园林师;著名园林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帧也参加了本次座谈会。会议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主办,中国风景园林网(www.chla.com.cn)、R-Land北京源树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协助举办。

    本次会议就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建设与发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下面是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的发言。

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
 

  首先感谢建设部城建司和学会领导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是今天早晨从广州飞过来的,见到我的导师孟先生身体和精神都很好,非常高兴。同时我也见到了老学长、老领导??张局长和刘局长以及许多过去的同事、同学和同行专家,倍感亲切。刚才主持人章教授讲了,由于工作关系,近10 年在园林博览会领域来我可能参与的多一点。从1997 年建设部在大连主办的第一届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以下简称“园博会”)开始,到2007 年厦门的第6 届园博会,我都经历了。因此,我想先对这10 年来园博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做一个简要回顾,然后对如何办好下一届的园博会提几点建议。回顾1997-2007 年我国园博会的筹展工作,我认为较为成功的经验主要有4 条:

  1、 高标准起步,迅速与国际惯例接轨;

  1997 年第一届园博会在大连举行时,记得是和国家园林城市的命名大会一起召开的。会前,建设部城建司组织了一个“注册园林师考试筹备组”到美国考察了两周,我和俞孔坚教授、刘滨谊教授等专家及一些城市园林局的领导同行,回到北京就立刻赶去大连参加园博会开幕式。首届园博会在星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以图片和花卉装饰布置为主,没有室外造园展览。到1998 年第二届园博会在南京玄武湖公园举办时,才有少量的室外造园展区。接着就是A1 级的1999 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由于是国际展览局主办,规格很高,参展的各个国家和我国各省市参展团都不惜工本,倾全力投入,追求最好效果。所以,它又被称为是一届“国际园林、园艺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当时,我负责广东展园的建设和筹展,前后在昆明呆了一年半,体会尤为深刻。就这样,我国的园博会在短短2-3 年的起步阶段,就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此后,2000 年在上海在世纪公园举办了第3 届园博会,有了较多的室外展园,并结合新公园建设来布置一些主题景点,不仅展出效果很好,而且经济效益丰厚,节余1000 多万元。2001 年,第四届园林博览会在广州举行,当时我正在广州市园林局工作。作为园博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之一,更加体会到筹展工作之艰难。选地、筹建、招展、管理,每个环节都非常辛苦。

  2004 年第五届园博会在深圳举办,我换了一个角度参与,应邀作为主设计师和工程总监主持了深圳市福田区政府的参展园??“云梦福田园”建设,并赢得了室外造园综合奖大奖。去年在厦门的第六届园博会,我作为嘉宾应邀出席了开幕式和海峡两岸学术交流论坛。在经历了这些过程之后,我深感由建设部主办的园博会是一种高标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行业展览会,在促进中国园林文化的普及和对外交流宣传方面,确实是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应该坚持办下去,力求越办越好。

  2、 大范围动员,园林博览会渐入民心;

  现在有许多城市,尤其是一些省会城市开始争办园博会,说明它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欢迎。不仅是政府部门欢迎,而且老百姓也觉得它是很不错的一个活动,所以都愿意参加。这种发展势头,对于我国园林行业的建设和全面普及园林科学和园林艺术知识,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3、 多渠道筹展,政府行为与市场交织;

  刚开始的时候,园博会筹展是以政府行为为主,到了第四届开始引入一些市场机制的行为,包括企业参展、各个单位和个人出资建设,还有一些赞助,甚至广告宣传等,反正动了很多的脑筋,比如说第四届(广州)园博会的开幕式,我们基本上就没花什么钱,搞了一个百对新人的集体婚礼,市长来主婚,场面相当壮观、漂亮和热闹,而费用基本全部由婚庆公司包了。这样就把园博会变成了一个市民的节日,大家都兴高采烈。第六届(厦门)园博会,实际上是一个城市新区开发的前奏。我和厦门市的领导沟通过,举办该届园博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升新区的土地开发价值,拉动新区发展。所以,园博会已成为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

  4、 快速度建设,催化一方的城市经济;

  园博会从筹办到开展,通常是一年多两年,最多不会超过三年。虽然时间较短,但要集中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行建设,以期迅速取得成效。这种运作机制,也算是有点中国特色。在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地方行政领导多为4-5 年任期制,每个筹展城市的领导都想在任期内做出点成绩来,所以就要求高标准、快速度的建设。我们还必须尊重这种体制特点,寻求在现行的行政体制框架下去最好地发挥行业效益的可能途径。当然,在十年的园博会发展过程中也会有一点问题产生,比较突出的是现有园博会较为单一的发展模式已使得筹展压力不断增加。刚才有些专家也提到了,最近3 届的园博会筹展多是追求造一个集锦式的主题公园,将景区的参展任务是按省摊派下去,如省会城市、园林城市建设部要求必须参加等。说是“动员”,但在基层工作人员的感觉与摊派没有两样。如果一届又一届地这么做下去,各地的参展积极性会受到一些挫伤。所以,我觉得应该想办法改变一下参展模式,把大家的积极性很好地保护和调动起来。谨此,我对今后的园博会筹展工作也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在展区形象方面,整体景观艺术风格要力求“中而新”。中就是中国化,新就是要有创新。我们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办园林博览会,应当很好地理解祖国优秀的园林艺术传统,主动地去吸收和消化一些外国园林文化,并且通过合适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

  第二,在展览内容方面,突出交流园林行业创新技术和艺术。我们不要过多地提倡复制古民居、古园林搞一个一个的微缩景园,而应该设法让园林行业的交流集中在创新的技术和艺术方面,使园博会真正达到促进同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整体目的。

  第三,在参展形式方面,鼓励实名制、多样性、精品化营造。所谓的实名制,实际上也是一种责任制。现在的实名制只落实到某个单位,其实在每个展园都可以把设计师和施工人员的名字标上去,让他们感受到参展是一种责任,如果能获奖更是一种荣誉。不仅是一些创意性较强的展区(如青年园林师园等)可采取实名制,大部分的主题园区和参展景点也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以利于充分调动所有参展人员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在园林营造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方面应该要有所突破。具体反映在每届园博会都要做很多的方案审查。我和一些国外同行交流过,按照国际惯例,园博会的参展方案一般不需要组委会多次审查;不应该像基建工程和城市规划管理那样走繁琐程序,在展区建设过程中设好几道门槛。在我国的特定情况下,只要没有大的政治问题,艺术形式和技术内容上大可不必加以限制,在规定的地块内让参展者去自由表现。不仅仅对年轻的风景园林师可以网开一面,对所有参展单位也都应如此,这样才能鼓励创作的多样性。不应该让所有参展团队都围绕主办城市设定的园博园造景主题或城市特色来进行景点筹展,园博园应主要提供的是公共交流平台,它对各种园林艺术形式应该有最大的包容性,就像一片草地或一片树林那样,能够兼容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并让展区的背景有“均好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升园博会景区的质量,实现精品化。

  第四,在经营机制方面,结合新区开发的土地增值市场运作。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在园博会的发展中已经有所实践。只要经营得当,园博会对于城市新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好处,政府从相关的土地增值中拿出一部分的利润进行园博园建设,应该是物有所值。第五,建议在园博会基础上启动“中国园林文化节”持续发展。我认为应该让每届园博会都成为中国园林行业的一个文化节日,两年一次或三年一次都行,大家高高兴兴地来参展、交流和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发展科技,丰富生活。这样既可以增加园博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能让悠久的中国园林文化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大众化的庆典形式。

  举一个例子:新加坡从2006 年起已开始搞国家级的“花园节”,今年的新加波花园节将在本月下旬开幕,孟先生将应邀前往做主题报告,学会也要组团去参加。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有着举世无双的园林文化传统,结合园博会办一个“中国园林文化节”完全应该。它不仅有利于提升我们的行业地位,让全国园林行业的人员有一种光荣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园林事业的认知、认同程度。

编辑:Allen.G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