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建绿,面子工程引爆“绿色泡沫”
编者按:近年来,有些城市在绿化建设中存在“高价建绿”的不良倾向,高价购买大树古树,动辄几万元、十几万元,保证不了成活率,造成巨额的资金和生态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甚至是腐败问题。
近年来,一些城市进行城市绿化时,热衷于采用移栽大树的方法,不惜花费大量资金把大树古树名树移栽到城里,造成大量树木死亡。
调查显示,在引进数以万计大树、古树、珍稀树种的贵阳市,移植大树的死亡率超过70%。据《焦点访谈》报道,近年来,在贵阳市里不仅有从山区移栽的大树,而且还有一些原产地在国外的热带树木也移栽到了城里。有关专家说,这种做法会带来外来物种的入侵和病虫害的传播。
大树进城制造“绿色泡沫”
目前,有许多地方将大树进城视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绿视率、美化城市景观的一剂“速效药”。
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是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张,其目的是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近年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也相继走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这条路,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移植了数量可观的大树、古树进城。为此,很多大中城市争相效仿,全国刮起了一阵“大树进城风”,且愈刮愈烈。据报道,北方某市曾耗资2亿元购买50万株大树进城;浙江某地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500余株树龄在100?400余年的古树用来装扮城市;湖南省近年来共采挖大树1000万株左右,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植物500万株;在苏北某新建地级市,耗资上千万元,一下移植了数千株大树进城。该城新区的几条主要干道上,一夜之间都冒出了许多胸径达30厘米左右的大树,使这个刚建成5年的新城区一下变得“郁郁葱葱”。尽管这些大树都戴上了遮阳帽,不过几天后,许多大树都垂头丧气,叶卷枝黄了,看来一下变成“城市户口”并没有让这些大树兴奋起来。
专家指出,成年大树,尤其是古树的可塑性较低,一旦移植,树体加速老化,2至3年内处于假活状态,即使3至5年确定成活,也大多在几年,十几年内变成缺乏生机的老树,逐步丧失环境生态功能。
在建造城市景观的时候,许多地方从主观意识出发,认为名贵的就是好树种,把植被做成工具,一味追求“看上去很美”,由于没有考虑植被自身的特性以及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有时候甚至把相克的植物生硬地组合在一起,结果城市绿化成为短期行为。
一位林业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大树进城中,一些领导不顾本地情况模仿套用其他城市的绿化模式,结果是花了大钱换来一大片死树枯枝,制造出的只是一堆“绿色泡沫”。
美丽工程反映急功近利
从1992年8月1日施行《城市绿化条例》以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创建园林城市的任务也相应增大,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认识,已经从可有可无的点缀,提高到象征一个城市的文明品位、生态环境之优劣去看待。可是,不少地方官员却把城市绿化当作自己的“面子工程”,以赚取上级领导对他所管辖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而这个印象就是政绩印象。
专家指出,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高价建绿”,其实与热衷于造“大马路”、“大广场”的心态如出一辙。问题同样出在决策者的思路上:需要速成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就常常不顾及高额的投资成本和资源代价;环保概念吃香、需要考核绿色GDP的时候,往往也是同样的不惜血本,参天大树一夜之间长不起来,那就花钱去别处买回来。高价建绿表面上看是绿化工作思路出现偏差,其实折射出当前部分地方官员急功近利的心态。
高价建绿除了政绩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之外,某些官员头脑还缺乏原生态保护意识、缺乏对规划的细化、缺乏对城市绿化建设规模和进程的把握。记者在某省城调查时发现,目前许多城市的绿化规划,只注重城市形象、外观上的设计。不注重保护自然现状的设计理念,这不仅犯了破坏原生态的大忌,而且助长了“高价建绿”的歪风。
从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广场越建越多,大绿地越修越大,大树林越种越全……在这种态势之下,一座城市率先搞大树进城,就会引发众多城市的跟风与效仿,把特色与传统一概抛到脑后。
虽说这种贪图多、大、全的城市绿化建设之中存在着盲目追求政绩的影子,但决策者、规划者对于保护城市原生态这样具有前瞻性的知识知之甚少是导致“高价建绿”成风的根源所在。
绿化要有生态安全观念
多年来,一些城市的绿化为追求绿化覆盖率与绿量,将“大树进城”作为改变城市景观的法宝,在加速绿化景观上可谓做足了文章。
表面上看起来,直接移栽造出了一些“城市森林”的景观,确实美化了城市。但实际上,千里迢迢进城的大树古树维护成本非常高,有些名贵的树种、花草往往需要高昂的养护成本,也不一定能适应当地环境,甚至保证不了成活。这样,不仅造成巨额的资金浪费,还造成一定的生态损失。
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园林学院院长薛建辉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棵大树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与生长地的土壤、土中的生物、树下地被、树上的鸟兽昆虫,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生态关系趋于和谐。大树被移栽后,整个群落的生态必将受到严重破坏,与其改善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相比,可谓得不偿失。
虽然建设部早在1999年制定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对大树移植就有专门的条款。但面对愈演愈烈的大树进城之风,2002年底,建设部又颁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凡大批量的大树迁移和大规模树木更新,要组织专家论证签署意见,并经省级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批准”,要求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精心培育和养护苗圃中的小树,耐心等待小树长大,用科学的态度和辛勤的劳动从容地建设我们的国家,装扮我们的城市。另外,依据《森林法》和《国务院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相关规定,移植树龄较长的大树必须由当地政府批准,否则可视为违法行为。调查表明,目前采用“大树进城”以迅速达到城镇绿化的省区为数不少。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面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绿化覆盖率低下和城市森林建设刚刚起步的情况,将生态安全概念引入城市绿化已经刻不容缓。考虑到“大树进城”给城市和原生地带来了双重的生态风险,目前的大树进城模式要尽快得到修正。
高价建绿凸现腐败行为
绿意盎然的城市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所以,有人把绿化形象地比喻为“美丽工程”。可一粘上“工程”两字,就很容易引人注意??现在有的城市高价购买大树古树,动辄几万元、十几万元,保证不了成活率,造成巨额的资金和生态浪费。对此有关专家指出,这“高价建绿”的背后,可能有猎奇的成分,有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因素,同时也不排除腐败行为。
据报道,杭州市曾查处过一起园林绿化系统经济受贿串案,涉案范围包括市绿化办,以及除萧山区、滨江区以外的其他6个城区的绿化办,并从绿化系统延伸到部分区、市、县的建设系统,该市园林文物局绿化处原处长、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田益民及部分城区绿化办的6名负责人纷纷“落马”。案件水落石出后,人们目瞪口呆??没想到这美丽工程的背后是如此龌龊!他们的作案手法几乎如出一辙,都是利用工程招投标、施工单位资质审查、施工质量监理、支付工程款等权力收受贿赂。尤其是在工程招投标及工程款支付两个环节上,他们权钱交易的“效益”达到了最大化。
这虽然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但近几年各地园林绿化系统官员因腐败“落马”的新闻还是为数不少的。如官职不大的郑州市绿化工程管理处副主任李柏兴,一个绿化工程就受贿了10万元,加上以前的“收入”,被判刑11年。许多城市在“大树进城热”中高价收购大树、古树、珍稀树木,也造就一批借机牟取暴利的腐败分子,在他们挖树、卖树、“倒”树的同时,因囤积居奇而干枯死亡的大树不计其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绿化建设工程方兴未艾,政府专项资金投入也日益加大,动辄就是几亿十几亿的庞大数目。专家认为,如果在工程招投标、施工单位资质审查、施工质量监理、支付工程款、财政资金划拨后等环节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相关部门没有及时介入,觉悟不高、以权谋私的人便会趁机“伸手”,“高价建绿”“应运而生”也不是怪事了。
有关专家认为,高价建绿,实际上是一些官员浮躁心态、大搞“政绩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反映。做任何事情,如果与政绩挂钩,与形象工程联系起来,干起来难免心浮气躁,也顾不得科学,顾不得统筹兼顾了。不解决这些问题,此事还会发生。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制止“高价建绿”,官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而促成官员“官念”转变的关键,在于建立严厉的公共项目绩效问责制度,使浪费民众血汗、辜负民众信任的官员付出应有代价;通过强化财政预算的约束力,建立民众“参与式预算”来制约官员的权力,直至让民众真正决定官员的命运。只有官场生态得到了有效整治,包括城市生态建设在内的诸多工作才可能真正做好。
新闻摘要:建设部称要坚决制止城市“高价建绿”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说,现在有的城市绿化建设中存在“高价建绿”的不良倾向,高价购买大树古树,动辄几万元、十几万元,保证不了成活率,造成巨额的资金和生态浪费。仇保兴表示,要坚决制止这种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做法。坚持只用对的、不用贵的,多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明显的乡土树种,要用最少的钱,建更多的绿。
媒体观点:新京报:公共服务应遵循市场逻辑
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决策公开求民众共识,让民众更多地参与公共服务决策。作为公共服务的对象,民众不能在公共服务的整个进行过程中,充当袖手旁观的宾客;作为公共服务所有成本的承担者,民众也有权知晓与监督庞大开支的流向。对公众权利的程序性保障,既会让公共服务决策过程变得处处精打细算,也会在公共服务进入实际运行后,一旦出现“泡沫”苗头,能够被及时叫停。
另外,要以运作开放求市场效率。城市绿化也好,马路建设也好,都应当实施招标制,让众多民营、外资企业加入到城市公共服务的进程中。
中国青年报:“高价建绿”背后的权力美学
“高价建绿”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强大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威权。学者朱大可在《权力美学的三种标本》中写道,这场城市化运动,省略了公民投票、专家评审、议院批准程序、民事诉讼和艰难募集资金的过程,以低廉的征地、材料和时间成本,粗暴地制造出城市变脸的奇迹。
用朱大可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权力美学”。它试图让民众接受这样的理念:大尺度、大体量和大景观。“权力美学可以炫耀权力和资本的存在,但却与公民的幸福风马牛不相及。”
光明网:“高价建绿”背后的政绩浮躁
其实,“高价建绿”只是一种“绿色泡沫”,得不偿失。而一些城市却热衷于此,便是某些官员的政绩浮躁作怪。城市有了绿,官员的脸上便有了“光”,以致于不惜代价搞高成本的“绿化工程”。因而,要制止“高价建绿”,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改革官员政绩考核办法,既要看城市的绿,又要将绿的成本纳入考核指标,确保城市绿化科学、适宜、低成本运营。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 2006-06-16 第十二期 )
作者:人民论坛记者陶建群
编辑: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