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专家罗哲文:中轴线 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碰撞
谈起开幕式中印象最深的场面,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沿中轴线一路燃放至“鸟巢”的烟花。
记者:是什么使您对这个场景情有独钟?
古建专家罗哲文
罗哲文:我对烟花燃放的路径选择十分赞赏。烟花从永定门开始放,沿着7.8公里的中轴线到钟鼓楼,再一直向北延伸。这样的设计颇有眼光,我为设计者们能悟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理念而欣慰,也从中体察到了他们的良苦用心。
北京中轴线最能体现传统建筑的美学理念
记者: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理念是什么?它与北京中轴线有什么样的关系?
罗哲文: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理念就是对称均衡,而中轴线是对称的基准。单体建筑的设计如此,一组建筑的安排如此,一座城市的规划亦如此。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都是先有城而后才规划的,而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中就已有对城市的规划,所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城市规划的国家。所谓“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种规划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均衡对称,城市中必有一条中轴线,这条轴是整个城市的中枢脊梁,所有的建筑都在其两侧展开,而能够建在轴线上的,只有至高无尚的皇宫。
纵观中国历史,各朝代的统治者在建都时都有过这样的规划,但受各种因素制约,秦咸阳、汉长安都未能实现;唐长安的均衡对称规划初具规模,但不完善;使这一理念真正得以实现的是元大都,明北京将之进一步扩充至永定门;清朝将之完整地继承下来,也就是老北京城的格局。
现存的明清北京城从永定门到钟鼓楼的中轴线7.8公里,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长的中轴线。经过历朝历代的变迁,城市格局多有变化,迄今最能完整体现这一理念的城市非北京莫属。
北京建筑符合音乐节奏之美
记者:听得出来,您对北京城的规划十分欣赏。记得梁思成先生曾将老北京城的建筑比喻成一部音乐作品。您能为读者简单解读一下这部作品吗?
罗哲文:梁先生的比喻很有见地。从中轴线上看,永定门是乐声乍起,所以低一点弱一点,在正阳门掀起一个小高潮,然后在大清门(现毛主席纪念堂所在位置)、天安门、端门盘旋渐弱,至午门声势再起,入紫禁城后,乐曲的最高潮设在了太和殿。之后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乐曲起伏变化,却张驰有度,及至出了紫禁城,一路向北,神武门、景山、地安门,最后在钟楼鼓楼处结束。
从整个北京城来看,城楼、角楼、箭楼,宫殿、王府、园林、民居以及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的大街小巷,甚至包括每一个窗户、每一根柱子,所有的建筑都符合音乐的节奏。这大大小小的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奏出了一部大气磅礴却不失灵动的乐曲。
传统建筑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
记者:开幕式中除了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外,也明显吸纳了诸多外来文化元素,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这一点在传统建筑上有所表现吗?
罗哲文:中国在建筑史上从来没有拒绝外来文化。比如塔,它原本不是中国建筑,而是公元一世纪随着佛教传入才出现的新的建筑类型,是外来文化在我国原有传统上进行再创造并成为本民族建筑艺术的成功典范。现在,无论中国人、外国人,甚至专家学者莫不把塔当成我国代表性建筑之一。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七八成是源自外来文化的。
记者:因而可以说,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将之本土化,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并以此来丰富中国文化,这是我国建筑的传统。
罗哲文:没错!
当初“鸟巢”、“水立方”在设计建设的时候,有人反对,说与中轴线上的传统建筑差距甚远,不协调。我不以为然。中国最早的建筑有两个源头:一是“从地下长出来的”??北方的穴居,二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南方的巢居。中国远古神话里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虫害”为百姓解决了住房的问题,现在西南地区还有大量杆栏式建筑,就是巢居的发展形态。“鸟巢”的设计就包含了巢居的最初形态,它虽然是外国人设计的,但我认为它融合了中国最早的建筑文化,并有新的发展。
在中轴线上,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次第展开,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碰撞,这样非但没有削弱以紫禁城为中心的老北京中轴线的文化意蕴,而且是对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发展和延伸,这大概也是烟花燃放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吧。
编辑: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