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荒山缘何由??一个国有林场的股份造林探索
种多种少,旱涝保收,林场职工最关心的是那份工资;对于林场周围的农民,既不能伐木赢利,也不能上山放牧,所以农民对林场更是漠不关心。这就是过去的职工、农民与林场的关系。说来神奇,“入股”就两个字,一下子把三者的冷暖紧密结合起来,他们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绿染荒山变得不再难。
五台山西向落脉处的豆村林场,上世纪70年代建场,森林覆盖率不达30%,基本上是一个多见荒山少见林的地方。30多年过去了,豆村林场森林覆盖率虽然已经达到49.2%,但林场却总是缺少那么一点生机:职工收入还在低水平徘徊;造林效率也不见有多大提高。林场场长魏长生说,不是没潜力,而是缺乏一个新机制。入股,这是林场已经探索出来的造林新法子。自从引入多种形式的营林机制,职工、农民与林场有了密切相关的利益关系。又好又快,这就是“入股”给一个国有林场注入的新活力。
租赁入股 绿了荒山富了职工
国有的豆村林场,始建于1972年。“大锅饭”职工吃了30年,人工造林年年不见多也不见少,职工年收入也就7000元。很多人看着荒山想着工资,不急不躁混日子。去年,一套“谁入股、谁投入、谁受益”的方案搅动了职工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新机制下,不但林场可以领工资,荒山也能为职工创效益。
林场职工史宪龙第一个 “吃螃蟹”,2007年租赁农村荒山500亩,全部入股林场。按合同规定:林场投入资金、苗木、技术。职工入股荒山、投工投力,3年期培育成活率在95%以上的,史宪龙除支付租赁费以外,可收入5.28万元,年均1.76万元,较年工资增加5000多元。到20年成材后,500亩林地的活立木蓄积价值可达80万元,按80%归职工所有的既定合同,史宪龙可拥有64万元的林业资产。
职工造林积极性因为看得见的收益高涨起来。今年上半年,又有7名职工租赁荒山3100亩入股林场,当年就可以完成造林任务,这是林场从未有过的造林效率。
劳务入股 绿了荒山富了农民
根据省林业厅引入民营机制建设生态林的精神,从2001年起林场为农民敞开了绿化荒山的大门,农民以劳务入股的形式加入了国有林场造林的行列。合同规定:只要3年期的成活率在95%以上,林场除投入苗木、技术等,每亩林地付给农民70元,作为林地回收补偿。实际效果看,这种方式造林要比林场大包大揽成本省得多,效果好得多。
五台县东雷乡农民马二,今年劳务入股荒山1000亩,全家齐上山,年内即可完成栽植任务。如3年期成活率达标,马二可收入劳务费7万元,年均2.33万元。之前,他家的年收入也就2000元。劳务入股,使年收入增加了10倍。而更为欢喜的是20年以后,千亩林地活立木价值可以达到160万元。按照合同马二享有20%的股权,可拥有32万元的林业资产,那将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像这样的农民今年又增加了5户,劳务入股荒山2300多亩。
订单入股 绿了荒山富了林场
科技造林是一个老话题,关健在于优质苗木的培育,而林场每年有数十万株的苗木需求量,为此支付的资金不是小数目。如何改变这种“耕地种田买粮吃、守着林地买苗种”的困窘?还是新机制解决这个大问题。向职工推出了订单入股,让职工承担起育苗任务,职工“有碗又有饭”,林场节约苗木投资。
今年林场培育苗圃10亩,由12名职工订单入股,预计3年即可出苗150万株。林场按规定除成本以外的育苗利润全部付给职工,每株0.1元,12名职工3年可创收15万元,林场则由此节约购苗费7.5万元。
分类入股、多渠道投入、全方位受益的营林新机制,已使职工、农民、林场联成利益共同体,更加快了荒山绿化的进程。站在五台山西台顶远眺豆村林区,绿意盎然之下孕育的是一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具的股份造林新模式。
编辑: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