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的发现与发展

2008-08-20 21:58:54    作者:李嘉乐     来源:《中国园林》1992年第2期     浏览次数:

  一、定义与概念

  今天“园林”一词所含内容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很大差异:有的认为园林只是供人消闲游赏的人造风景空间;有的认为只要是人造的户外游赏空间,即使没有任何有生命的东西,也是园林;也有的则认为园林也包括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山水。因此,必须首先说明:本文所指的园林,既包括专为消闲游赏的人造风景空间,也包括植物参与构成的建筑庭院以及与住宅、宫殿、寺庙、神坛或其它建筑物结合组成的户外空间(用现代语汇叫作环境绿地)。不过必须申明两点:一是完全没有植物的空间不能称为园林,而且栽植植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物质或心理环境或创造审美对象;二是完全天然的空间可能是很好的风景但不可能是园林,因为园林指的是人造空间,即使看起来和天然风景完全一样也罢。

  对美和美感的概念也需加以限定。本文中所说的“美”是指由社会实践和个人感知所形成的、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对客观事物追求或向往的对象化;它不仅存在于视觉形象之中,也存在于人体能感知的外部世界的各个方面。而“美感”则包括由感知直接引起直到经过复杂思维引出的情感和情绪方面一切美的感受。

  二、园林美的发现过程

  园林是人工创造的美的户外空间。它起源于人类对环境开始产生美的要求并已具备必要的造园能力。不同内容园林的出现自然也证明不同内容园林美感的产生。在世界范围内,古代园林不仅有许多发源地,而且在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中,园林的出现也是多源脉的,主要有如下述:

  1.最早的造园活动之一是出于对神的膜拜和对祖先魂灵的祭祀。

  从公元前27世纪的埃及金字塔中的壁画和镌刻内容反映:古埃及神庙是园艺事业和推动园林设计的中心。当时每座神庙都包括由特有树种横竖成行栽成的神圣丛林(sacred grove)。公元前23世纪,两河流域开始出现塔庙(ziggurat)。矩形的人工土丘四面是阶梯状斜坡,顶端座落着由神圣丛林环绕着的神殿。山丘上遍布灌溉系统,种植着乔木和葡萄。到了公元前12世纪,美索不达米亚塔庙四周种植的植物中已有从小亚细亚西部和叙利亚北部山区引去的雪松、黄杨、果树、灌木以及末药等芳香植物。这些园林雏形是直线条、规划式、建筑风格的,有种着水生植物的水池或水渠。这种原始的规则式园林在以后西亚的各个历史时期流传下来,并影响整个世界的园林文化。

  公元前8世纪前,希腊出现了神圣丛林,同时在河流经过的地方出现了水神庙(nymphaeum),有石筑的贮水池并让水溢流,在小丘上筑祭台,附近种遮荫树;有的还有雕像加以装饰。这些都是地中海和整个希腊文化控制地区以及欧洲园林的主要原型。

  公元10世纪前,中国帝王对五岳封禅、四渎祭源等活动和为之兴建的庙宇,表现了对大地神灵的崇拜,是一种早期的造园活动。

  从上述园林的内容看来,早期园林审美内容之一是使信仰得到寄托。当古代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大自然中为什么一些事物给人带来幸福而另一些却降给人类以苦难时,人们认为其中必定有个万能的主宰者;这个主宰者理当隐藏在大自然中。因此,我们的祖先把大多数自然物看成是有灵魂的。这便是神的由来。人们崇敬日月星辰、河流、土地、当然也崇敬大地上的山林树木。由此,庙宇大多建在园林之中,一直发展到近代和现代,形成各种宗教、墓、祠园林的独特形式。

  2.园林只能出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可是,劳动的收获一旦超过自身生存的需要而有所积累时,人类就出现了阶级,积累的财富大部分集中在统治者手中。因此,在早期必然只有财富的掌握者才能享用为创造更舒适的消闲环境所建造的大型园林;这些园林也必然为满足他们的审美标准而设计。

  一座据信建于公元前18~14世纪的埃及贵族园林,由砖砌的高墙环绕,沿墙种有成行的遮荫树;园中央和沿墙建有房舍;通道是笔直的,有树木或棚架遮荫。园子被矮墙和步道分割成若干整齐的矩形分区;其中有的种植果树,有的是宽大的葡萄荫棚,有的栽培蔬菜,有的栽着等距成行的乔木,也有的种植花卉,每种自成一片。水池是矩形的。水渠是正交的,池中种着睡莲和灯心草,养着鱼和水禽。园里还有方形的亭子。

  公元前14世纪埃及法老阿孟霍特普三世(Amen hotep Ⅲ)为王后所建的一座园林中有一英里长、1/4英里宽的湖泊,用于游船和水上庆典。

  古代埃及贵族的园林实际上是供社交活动的户外起居室而不是以赏景为目的的。

  公元前800多年巴比伦建造的金字塔形在四面成阶梯状的空中花园,是在塔庙园林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罗马共和国后期??公元前一世纪,意大利的统治者与富豪们拥有许多大别墅;其中有长而直的林荫道、模样花坛、雕像、池沼、小溪、运河及其它水景,还有用于远眺的高塔。在另外圈起来的大片自然林野中则放养动物供狩猎取乐。

  中国西周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可能更早些出现的囿,是范围一定的自然地域,让草木鸟兽滋生繁育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地方。其中还建有称为“灵台”的供休息的土台等建筑和称为“灵沼”的池沼,游息着鱼和水鸟。这与上述罗马供狩猎的别墅林野相似;但比它们早出现约一千年。

  以上这些,就是供户外游憩活动的园林的最初内容与形式;反映了当时权贵们美的消闲生活的理想。

  3.人民创造美的居住环境也是早期园林的根源之一。反映公元前11~6世纪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诗经》在《郑风》,《将中子》中吟诵:“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这些杞、桑、檀应是宅旁园地中所栽植的树木。如果说桑树在当时是作为养蚕的饲料,那么种杞(柳属的树木)和檀(应是豆科的黄檀树)应不是仅仅为了生产,至少兼有绿化目的。当时一般在宅旁种植的不只有这三种树。这足已说明当时宅园已从生产蔬菜果品,发展到也种植意在改善环境的树木。这似乎能够证明那时的居民认为绿化居住环境是美的享受。

  从罗马共和国时期盛极一时的庞贝城的废墟中发现的居民庭园由柱廊环绕,中央有水池和水渠,有小桥横跨,植物种在陶钵或石钵中,草本植物和小型观花植物栽成矩形花坛或模样花坛。墙上绘有壁画。房屋与园林结成一体。这些应能反映居民心目中美的居住环境形象。

  4.公元前6~5世纪,希腊的公共园林随着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存在而出现,最初是公共体育馆(gym nasium)。其中有供锻炼的场地、观众坐席、遮雨的柱廊、遮荫的树木,有厅,有亭,还陈列着获得殊荣的运动员的雕像。后来一些学者如伯拉图、伊卑鸩鲁等在这些堪称体育公园的地方办起了学校,体育公园遂成为学园(academy);同时也是公共集会进行政治辩论的场所。到了公元前一世纪,这种园林在罗马也发展起来,且面积很大,有草地、带柱的厅廊,树木丛林栽的多是悬铃木和杨树,有绿廊遮荫的步道,早期有供灌溉的水井和水池,后来发展成喷泉、流水阶梯、水毯等水景,有些园还建造了人工洞穴并流出小溪。

  不迟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人开始在广场上种树并栽植行道树。中国有关道路绿化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所建的驰道上栽有青松。

  从以上这些实例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园林美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5.以上列举的古代园林四种雏形,反映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经济实力基础,也反映了不同的园林审美要求,其规模大小、内容繁简、精细程度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布局和造型上都是规则的几何形式??笔直、正交的道路和水渠,成行成排的树木和棚架,方形或矩形的水池和植坛,方方正正的高台以及平直整齐的建筑物等。如果把其中陈列的雕像作为例外,那么这些园林的造形都是人工构想,而在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东西,是一种表现型艺术作品,与工艺、建筑属于同一范畴。而差不多与此同时,就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中国却出现了一种与上述形式截然不同的另一类造园艺术萌芽,那就是把大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创作内容方式与绘画、雕塑甚至戏剧同属一类的再现型艺术??自然式园林。其中艺术再现的内容不仅有未经人工斧斤改造过的山林水泽,而且还有更遥远、可望而不可即的星辰宇宙以及回荡于其间的神话意境。

  据《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公元前5世纪,吴王夫差在苏州和无锡所建梧桐园和会景园里就曾“穿沼凿池,……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如果这里所说的池、沼还不能证明一定是模仿自然的湖泊渊潭,那么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开始在咸阳建造的信宫(咸阳宫)显然融合了许多自然景观和神话意境。

  信宫的一部分是规则端庄的格局:“自北陵营建宫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而象帝居。”而另一些部分却“引渭水而灌都以象天汉,横桥渡南以法牵牛桥。”这可被看作早期的浪漫主义创作。

  与此同时兴建的阿房宫,是在自然地形和天然植被基础上随高就低布局设计的,“弥山跨谷”,“络樊川以为池”,其布局不会是规则方正的。

  公元前138年开始营建的上林苑,是周代囿的进一步发展。这座御苑地跨数县,广袤三百里。其中有离宫70所,栽植名果异卉3000余种。苑中还有至少6座池沼。建章宫是其中的一座宫院,北有太液池,中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岛山,象征神话中的海中神山。“池中多平沙、沙上鹈鹕、??、鸿凰动辄成群。”

  同一时代梁孝王在睢阳(今商丘)所建的兔园(也称梁园)中有百灵山、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而当时茂陵富人袁广汉在北邙山下所筑的园中“激流水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积沙为洲屿……其中致江鸥海鹤孕雏产?,延漫林池,奇树异草,靡不具植。”

  周代以前的囿,主要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而秦汉以来某些园林中的蓬莱三岛、积沙为屿、鹤洲凫渚、构石为山、高岩深岫等等,已是实实在在的人造自然景观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既再现了自然山水又创造了神话意境的早期自然式园林,却是在发展十分严整方正的宫庭与城池的同时出现的。这两种形式并行的特点,在以后很长时期的园林艺术发展中显得越来越明显突出。而在两千多年前佛教思想影响下的印度园林和公元一世纪喜欢以狩猎取乐的罗马帝王的园林中,也曾一度出现过自然式的萌芽;可能是它们抵不住建筑体系的规则式园林的排挤,又没有象在中国那样与规则式园林并行不悖地发展,以致都夭折在襁褓之中。

  三、两千年历程

  1.由实用向审美的转变

  古代造园所用植物开始时几乎都是实用的种类,以后逐渐为观赏或专为遮荫的种类所代替;即使是神庙和贵族们的园林也不例外。最初栽植的是供食用的蔬菜和果树;后来又有药用植物和香料植物。花卉的观赏价值最初只居于副产品的地位。

  从埃及一些墓画中可以看到早期园林里一种最重要的树木是无花果。几千年来它一直是埃及最主要的园林树种。此外,埃及早期园林中还种植葡萄、生菜、洋葱和盆栽的药草。古埃及神庙园林常是药草园,栽培着百合(Madonna lily)、秋番红花(Aut umn crocus)、罂粟、龙胆(Gentian)、睡莲、滨紫草(Bluebells)等。

  早期波斯园林里的树木主要也是果树,如苹果、梨、李子和杏;还有虽非伊朗原产但很早就被引入的桃、樱桃和无花果。

  中国宫苑中最早种植的树木也多是果树。《西京杂记》列举汉代上林苑中树木近百个种和品种,其中果树占2/3以上。在园中栽培蔬菜和药草则未见记载。

  经济植物在西方园林中所经历的时间,比在中国更为长久。欧洲中世纪修道院和贵族的城堡式园林中,果树、蔬菜、药草仍是植物中的重要角色。直到今天,西方许多宅园中还常有一些蔬菜园(Kitchen garden)或药草园(herb garden)。

  以生产力目的的种植总是行列整齐的,因为这样耕作方便。同时许多地区栽培植物需要人工灌溉,而灌溉渠道当然是直线连通距离最短也最节水。虽然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积累的增加,生产性内容逐渐退出园林,但这种形式已从实用发展成审美对象。直到18世纪中叶以前,这种审美对象一直统治着西方的园林艺术。

  规则式园林反映了人对自己改造自然能力的欣赏。那些直线,直角或图案,那些十分平坦的大片草坪或平台,构成各种花式的喷泉,都是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形象式轨迹,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作品。园林中唯一自然的内容大概只有植物,就连这种唯一属于自然的东西,也被人工修剪成各种几何形状。这种对待自然的态度在今天是不受赞扬的;不过在另一方面,人工干预自然的习惯也导致了植物栽培和育种技术的进步,后来竟发展成蓬勃兴旺的观赏植物育种事业,促使园林中的天然植物种类越来越多地被人工培育的品种所代替。到了19世纪以后,观赏植物品种的发展竟成为改变园林中审美重点的重要动力。

  2.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两千年来,在欧洲、亚洲西部??包括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伊朗高原直到印度西北部??和非洲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域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一直不断地互相交流,其中也包括园艺技术和造园艺术,既通过商贸往来,也通过武力征伐。征服者常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建造自己民族形式的园林;也常把被征服民族的园林形式带回自己的国家。正是这种交流使得欧洲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荟萃之地。

  欧洲规则式园林的主源头是公元前17世纪的希腊,其地域包括今天的希腊、爱琴海中的一些岛屿和小亚细亚西岸一带;也包含了更早期两河流域文化的痕迹。自公元前5世纪开始,该地域内民族间的武装侵略连续不绝。公元前500年,波斯侵入两河流域、印度西北部、小亚细亚和北非的埃及沿海部分。到了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首先征服了希腊,然后又囊括了几乎上述波斯版图的全部,从而把东方文化与希腊联系起来,并开创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影响所及除巴尔干半岛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等地。公元前146年,罗马吞并了希腊,吸收了大量的希腊文化。公元前1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到小亚细亚、叙利亚、北非和多恼河以西的大部分欧洲,包括不列颠的南半部,使上述混合了的文化又进一步渗入这些地方。及至公元5~10世纪,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建筑园林风格在意大利、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以及西亚、北非的地中海沿岸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公元8世纪,伊斯兰的园林艺术又随着军事侵占从阿拉伯半岛、波斯向西推进,波及整个西亚、北非沿海地区,一直到达伊比利亚半岛的南部,在西班牙的格拉纳达、赛维利亚等地留下了极其牢固的足迹。进入中世纪后,战争和贸易促进各民族间文化交流更是有增无已。

  公元前17世纪以前希腊园林的原型除在房屋围绕的空地上栽培蔬菜和果树之外,只有神圣丛林和水神庙。其中神圣丛林形式在西亚五六百年前就已出现。公元前15世纪,在希腊还出现一种纪念神话人物而在花钵内种草本植物布置在庭中的阿多尼斯园(adonis garden),是从叙利亚传入的形式。由希腊自己创造的最具特色的园林是公共园林??体育馆、学园、公共集会广场等,后来全部为罗马所继承。当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统帅马其顿王国的军队征服东方以后,由于受到西亚风格的影响,在他的一座庭园中把传统应由屋顶覆盖的地方改变成园林。公元前360~30年,马其顿的托勒密王朝(Ptolemies)继承了埃及的全部园林传统和植物财富。希腊人变得热衷于造园和培植花卉。自此,房舍绕庭院而建、庭院成为寓所中最主要的空间,乃成为一直延续了两千年的传统形式。这种园林形式大概是阿多尼斯园的发展。

  罗马的造园艺术几乎全部是从希腊学来的。只是由于经济和劳动力条件优于希腊,造成的园子比希腊更大更多;而在征服希腊以前,他们只在庭园中栽培果树和蔬菜。到了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建起了和希腊的形式内容基本相同的公共体育馆、学园等园林,只是比希腊的规模更大。

  罗马的皇家园林把起源于希腊的神圣丛林、水神庙以及灌溉渠道等形式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依傍浅谷坡地建造了层层梯台的、拥有宽阔的水池、运河、喷泉、水毯、流水阶梯等水景,并通过精美的连拱柱廊和雕像等装饰物组织起来的大型园林;其中供消闲享乐的活动处所也更加丰富。同时也有新的创造:诸如黄杨镶边的规则式模样植坛,有修剪造形的常绿植物;还有一种围绕着整形常绿植物的椭圆形驰道。罗马园林善于把园外的自然美景巧妙地组织到规则式建筑所形成的透视线中来,从而提高了自然景色的价值。从今天仍留存在意大利蒂沃里(Tivoli)的建于公元118~138年的阿德里安娜别墅(Villa Adriana)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两千年前罗马园林的大致情状。

  公元4世纪以后的拜占庭园林吸收了更多的西亚特点,园内出现了金属的动物造象。有钱的拜占庭人还有乡间别墅绕以大片供狩猎取乐的森林。到了8~9世纪,拜占庭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回到了波斯的模式。小亚细亚园林艺术遂并入伊斯兰园林的体系。

  在欧洲园林发展史中,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伊斯兰的造园活动与欧洲同时兴起,它们是从伊朗和入侵北非、南欧时获得的原型;但很快创出了自己的风格。阿拉伯民族中有一部分很久以来就受希腊和波斯文化的影响。在设拉子、伊斯法罕、巴格达和大马士革城邦,园林艺术继承古代波斯的传统,而后者是从更早的美索不达米亚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古老的巴比伦印迹。为了阻隔外界干热的气候,这种园林是封闭的,它们方正、规则、属于建筑体系。院中有喷泉和遮荫乔木,不种花卉或只在盆里栽培有香气的花卉。由于气候干旱,水就成了园林的核心。水池是规则式的,常有精巧的构图。园中常用彩色卵石铺地代替花坛。有时用贵金属或宝石制成树木花卉。大型园林中有的饲养蹬羚、孔雀等动物。阿拉伯园林艺术对印度的影响是扼杀了刚刚处于萌芽时期的自然式园林。

  伊斯兰园林艺术于7世纪以后传入北非,8世纪又随摩尔人的足迹传到伊比利亚半岛南部。今天西班牙格拉纳达著名的阿兰不拉宫(Alhambra)庭园是这些园林中仅存的少数范例之一。

  欧洲的中世纪(4-15世纪)从罗马帝国衰落开始,进入一个战争频繁和天主教统治时代,神权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在此期间虽然北方一些野蛮部落逐渐开化,但就代表欧洲先进文化而论则是个发展缓慢甚至部分遭到破坏的时期。园林的发展处于低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修道院和城堡园林。修道院园林的构思来源于罗马的学园、农园和回廊内院(peristyle,也称列柱中庭),大多由教堂、宿舍、食堂、医院和病房以及各种杂务用房把整个用地分割成若干矩形空间。这些空间结合附近房屋的用途分别布置成药草园、缀有野花的草地、菜园及栽有成行遮荫树和果树的墓园等。有的空间有回廊围绕。到了11-12世纪,贵族们学习教堂园林和属于伊期兰风格的西西里庭园形式建造城堡园林。园内常有矩形水池,有的还有喷泉和雕像;常有凉亭和棚架;道路直而正交,有的有绿廊覆盖;在面积不大的整齐植坛中种植蔬菜、药草和花;有的地方布置缀花草地。当时出现了一种砖砌边缘顶面铺草的坐凳。在中世纪的欧洲园林中还出现过用绿篱或花草带组成的迷园。15世纪,结节园从中东引入欧洲。到了16世纪,法国出现了从波斯学来的用花草与彩色碎石或陶土相结合布置的模样花坛。

  14-16世纪,文艺复兴浪潮从意大利掀起,接着冲遍了整个欧洲。城市手工工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从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而走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轨道。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要求以“人道”代替“神道”,以君权代替神权,以政治道德标准代替宗教道德标准。人文主义者以古希腊人对科学文化的自由探索精神为榜样重新去认识人自身和整个世界。这一发展标志着世俗文化的到来,在艺术领域中冲破了一味讴歌上帝的樊笼,出现了深入劳苦大众、刻画人性差异、抒发内心感受、歌颂自然美、热爱周围世界的倾向。这一广泛的文化变革波及园林艺术则在16-18世纪。变化从意大利的弗罗伦萨开始。中世纪封闭式的庭院敞开了。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被旨在享受舒适优美环境的别墅式园林所取代。房屋由一栋栋接连环列的布局变成多室组合、集中的、内容齐全的庞大建筑。长期以来一座座相互分隔的矩形庭院变成连在一起、面对建筑、沿中轴向远处延伸的大园林;其中布置着十分丰富的水景和雕像。这些变化从意大利传到法国,然后再传播到整个欧洲。在各个地域发展的过程中,这一艺术主流同本民族的自然环境,审美传统、社会时尚相结合,同时还吸收了欧洲以外的艺术成果,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园林风格。例如在意大利出现的台级式园林保存着古代塔庙的某些痕迹;其中的规则式树畦(bosco)据信是从神圣丛林演化而来。17世纪末出现了模样绿篱植坛(ricami),而花卉则很少在园中使用。现存的最能代表这一时代的园林有1560-1575年建造的埃斯特别墅(Villa d′Este)和1573年始建的兰特别墅(Villa Lante)。在法国,园林是平坦的,开阔的水池与运河代替了台地园中的流水阶梯。植坛不再是组成图案的灌木而变为用花卉填满的图案,并用修剪的熏衣草等芳香植物镶边;以后又发展成模样花坛群(compartment de broderie),其中许多图案来自阿拉伯。后来又出现了布置在高灌木前边的花境(border)。及至园路系统发展成纵横与斜行交错的林荫道并形成许多透景线,焦点处设置水池、喷泉和雕像,原来盛行于意大利的规则式树畦在法国发展成高大乔木掩蔽的丛林区(bosguet),于是创造出凡尔赛宫苑那样的辉煌作品。在英国则表现为对植物和草坪的偏爱;以及一些有地位造园师不喜欢由修剪的灌木所组成的结节园(knot garden,此词来源于法文的broderie或ricami;但图案比法国的简单,可能由意大利或荷兰传入)而更喜爱具有野趣的布置。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