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的发现与发展
从以上关于欧洲这一阶段园林发展过程十分概略的叙述可以看出,几乎没有一个时期,一个国家不受外来影响而独自铺筑自己的道路。至于18世纪以后欧洲造园艺术向美洲、大洋洲和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域的传播以及各地域之间园林内容风格的相互影响,则已成为园林界无人不晓的普通常识了。
上述事实说明了园林审美方面同时存在的两个互相对立的特点:习惯性与新奇性。人们对美的评价一般都有自己既定的的标准。这些标准虽然表面上看来似乎出自直觉,实际上在每个人头脑中预先已储存着复杂的思维和情感方面的准备;对复杂审美对象的欣赏尤其如此。对于一时尚不熟悉的审美对象往往难于欣赏。身处异国他乡时更希望能接触到自己所熟悉的美。这种接触还可与对家乡中其它一连串美好事物的记忆联系起来。然而另一方面,新奇的形象比起屡见不鲜的事物来总是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更容易察觉其中的美。当然,新异感并不就是美感;但追求新异的审美对象则是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从未曾熟悉的其它民族新颖的园林中汲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和形式自会更加丰富了原有园林艺术所能给予的审美感受;何况这些新颖的感受不仅限于视官方面,还丰富了户外游憩的其它内容。因此在各民族不断交往的过程中,每个民族园林艺术的发展总会逐渐溶入他人的某些特点,各民族间原有的差异会逐渐缩小;一种更具有综合性的形式或风格会逐步形成。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各地客观条件和每个民族社会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具有新的特点、与众不同的形式或风格又会在这里或那里出现。
3.引出意境的园林
把两千年来的中国园林笼统归结为自然式是不全面的,因为中国园林中不仅有供人赏景的游园,还有格局方整的宫庭、宅院,质朴静谧的寺观,庄严肃穆的庙坛和陵园等等。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要求把人的生活和意识都纳入明确的等级和严格的礼教之中;由此而产生的对人造空间形象的正统审美标准是规则方正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形象才能反映端庄、平稳的生活内涵和对自由及突破宗法思想的扼制。这样的审美标准从整个城市的规划直到最小的四合院住宅都已明白无误地体现出来,甚至一个家庭中哪些成员应该住在住宅中的哪个部位都是严格规定了的。因此应该说: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部分是规则式的;而自然式园林只是它的附属物。这个附属物是与主要部分相对应而产生的;它所反应的审美意识是正统部分的对立面和补充。如果把规则式园林在中国的发展比作一条绵延的山脉,那么自然式园林就是一条与山脉平行奔流的小河;河水是清澈的,两岸风光是美丽的。
自东晋以后按照不满社会现状的知识分子的审美观创造的中国自然山水园所反映的理想生活环境是摆脱政治纷争、远离市井嚣噪、放情自然、与世无争的怡悦境界;同时还把人类的性格品质赋与园林景物,又从被赋与人的性格品质的园林景物身上获得怡悦,受到陶冶。这样的园林大多是住宅的组成部分,面积不可能很大,而造园者希望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广阔幽邃的山林丘壑情趣,在艺术风格上又接受了写意山水画的启示,因而实质上创造出来的不是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它们的意境。游赏者只能从象征山水景物的假山、泉池、树丛、花卉中去想象真正的山林水泽。其中供休息、宴饮、遮避雨雪的厅、廊、亭、榭占地比例很大;而山水所占空间往往仅够象征一些意境的标题,而且常以建筑为中心,如“远香堂”旁一隅荷花,“五峰仙馆”前几块湖石,“向木樨香轩”凭几棵桂花望一轮明月等等。结果园林的主题只能是一组建筑;不过它的布局不是严整方正而是不规则、不对称的;单体建筑的形式也有别于宅第主体而不拘一格,变化多端。
帝王园苑的审美内容与上述宅园不同。它们虽有广阔的空间可供创造自然景色,但实际上其中的园林主体多是殿宇庭院;有时还有寺庙、城关、街市,象颐和园或圆明园那样,自然山水则成为这些建筑组群的铺衬。
中国的自然山水园形式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开始被朝鲜和日本的造园师们引用。但在日本,由于更重视植物造景和现实主义的自然景观形象,在面积较小的园林中采用了小尺度的地形处理,对树木则施似整形修剪,体形较小而具有苍老的姿态,从而产生出缩自然风景于庭园之中的效果。日本的寺庙庭园则创造了中国园林所不及的佛教意境。单调的白色石砾构成的大海形象意在引人深思冥想,遁入空蒙世界。
4.伟大的变革
18世纪之初,从英国吹起了一股摒弃规则的几何图案式园林的风;尤其鄙薄对树木过分人工化的修剪整形。这股风首先来自一些诗人和作家,后来被一些造园师们付诸实施。到了18世纪中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英格兰自然式风景园开始出现;其中著名的如威尔特郡(Wiltshire)的斯陶黑德(Stourhead)和北汉普顿(Northhampton)的司托园(Stowe)。这是在包括欧洲、西亚、北非在内的西方园林发展历史中,第一次走出了以人的力量为对象的审美意识,而跨入以大自然为对象的审美领域。在艺术创作上,摆脱了建筑体系的表现性造园范畴,而推出提炼自然景观的再现性造园类型。及至进入19世纪,这种自然式风景园不但风靡了整个不列颠,而且陆续传到北美、法国、德国以及其它地域。
英国的自然式风景园与中国的自然式山水园不同,它们不是借助于抽象的假山、泉池和少量的树木花卉去让人想象山林丘壑、河湖溪涧,而是创造由丘陵、湖池、树林、树丛和大片草地所构成的真正自然景观形象。其中建筑很少;而且不为实用而只为点缀风景。这种园林产生的精神基础不是逃避政治和社会纷扰,而是出于对人造物质环境的厌恶和对真正自然环境的追寻。仔细分析起来,其出现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 16世纪以后,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快,工业水平在欧洲居于领先地位,除已出现了集中的纺织手工工场之外,一些新的工业如造船、酿酒、玻璃、造纸、制铁、制铜等也迅速兴起。这使得城市不断扩大,而且摆布着大量工厂和作坊;这些城市已不象过去那样清洁安静,它们变得日益纷乱喧嚣。在这以前,宏伟的园林大多建在城市郊区的山林田野之中。规则式园林所反映的审美观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劳动中产生的对规则、对称、节奏和人造图案的美感享受。到了18世纪,英国许多有能力造园的资产阶级大多不是住在乡间的大庄园中而是住在城市里。对他们说来,常年生活于其中的人造环境范围愈来愈大,而未被改造的自然却愈来愈难于接触。前者由于司空见惯而变得平淡无奇;后者却因稀者为贵而倍受珍惜。18世纪初期英国的政治家兼诗人和作家爱迪逊(Joseph Addison),一位自然式园林的鼓吹者,取笑学自法国的勒?诺特(Lc Notre)风格的规则式园林,而提倡一种“荒野园林”,“在其中艺术只用于把艺术隐藏起来”。这种“隐藏起来”的艺术实际上就是一种再现艺术。它从自然景色中提炼精彩部分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在园林中再现,而不去表现那些人工技巧,因此,精湛的艺术似乎隐藏在自然景色之中。
② 自然是人类生活资料的源泉;但同时又是许多苦难与灾害的来源。当人类掌握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就变得可爱起来。加上经过人类的干预,过于粗犷的荒野逐渐消失,可怕的成分也随着减少。从16世纪开始,由于毛纺业在英国迅速发展,在农村中养羊比种地更能获利。草地牧场大量出现。这些遍覆丘陵缓坡的如茵绿草加上片片野花和错落于其间的树林、灌丛,确实令人赏心悦目。面对这样的原野风光,难怪一些风景爱好者认为:“他们自己的乡村已到了被驯服得足以被喜爱而不是被惧怕的时候了。”这时一批英国独有的风景水彩画家也相继出现;他们的作品乃成为园林造景的极好蓝本。这大概也是自然式风景园诞生在英国而没有诞生于西亚干旱草原或北非沙漠地带的原因之一。
③ 自然式风景园所反映的思想境界比反映于规则式园林的更为自由,更少清规戒律的束缚。这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的理想从神的王国带到尘世以后的进一步解放。如果我们注意到大音乐家贝多芬与此同时(1770-1827)在德国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伟大时代以及当时在欧洲出现的许多诗人、作家和他们所创作的一大批旷古名著,就不难理解自然式风景园所代表的是企图冲破封建桎梏而飞向资本主义自由天地那种浪漫主义美的理想。
5.植物的魅力
英格兰自然式风景园盛行了大约一个世纪以后,园林界对这种形式的热衷情绪逐渐冷却下来。在英国有人开始考虑花费很大气力建成的这种园林和真正的乡村原野并无多大区别,而对过去传统的造园艺术一概抛弃不用究竟是否应该。于是一些法国式模样花坛组和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式庭园又逐渐在英国露面。但这些风格并没有完全取代园林中如画的自然风景,而是往往在自然式风景园中安排规则式的庭园局部。较多的情况是在房屋附近采用规则式布局,而在较远的较大范围内创造自然式的风景画风格(Picturesq ue)。就在这时,一股强劲的暖流涌进了西方的园林界。这就是由欧美一些醉心于发掘优美的新鲜植物的“植物专业者(Plantsmen)”所掀起的从世界各地大规模引种植物的浪潮;随之而来的还有植物育种事业的发展。这些事物的出现给西方??首先是英国??的园林内容与形式带来不可抗拒的冲击。
异地之间引种植物的做法从久远的古代就已出现。前文已经提到,至少在三千多年以前,亚述就从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向底格里斯河中游引种许多木本和草本植物。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雪松从那时起就已走出它的原产地黎巴嫩。悬铃木也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开始从它的原产地伊朗和克里米亚出发,逐渐在世界各地的园林中和城市道路广场上扮演重要角色。公元纪元之初,原产于亚洲腹地的唐菖蒲、郁金香已被引往很远的地方。中世纪欧洲一些修道院中的药圃??现代植物园的雏形??也是在引种外来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16世纪中叶开始先后在意大利、德国、荷兰、英国和法国引种外国植物建造起来的植物园,是文艺复兴在园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18世纪后期开始出现的,从世界各地大规模收集植物的浩荡大军比较起来,只不过是一首序曲。从18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150年当中,以英国为主的欧洲一些研究机构和种苗企业派出大量人员从南非、北美、智利、秘鲁、印度、锡金、日本、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采集了数千种可用于园林的美丽植物;其中前来中国进行大规模采集的团体和个人就有十余起,从1843到1909的60多年间连续不断。其中闻名于中国的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曾4次前来,在中国中部和西南部共逗留了5年以上。这些植物猎取者从中国引去数千种植物;仅杜鹃就有几百种。在19世纪中叶,英国的种苗市场中有许多种苗商直接出售从各国运来的植物供造园使用。在此以后,许多育种者用这些引来的种质资源培育出成千上万的优美园艺品种。如此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植物材料的出现,致使园林的风格不可能不发生变化。
变化的开始是在风景画风格的自然式园林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色彩鲜艳的外来植物;特别是大量的杜鹃、茶花、玉兰和许多种草本观花植物。以后又出现了规则式建筑风格的局部与风景画式的自然风格相结合;有些设计巧妙地把用草本植物布置的规则式地毯花坛群降低到自然式风景园的地面以下,从远处眺望时,起伏连绵的树林草地仍是一个整体;在自然林野中则穿插交错地摆布着几百个属、几千个种、品种的观花灌木和草本花卉。有的园子设计出几个风格各异的局部,随心自如地采用了已往园林形式中的一切完美的风格:从古老的埃及式、文艺复兴式意大利台级园到法国式大型植坛等,成功地把它们统一在风景画风格的自然式布局之中。有人把这种风格叫作“意大利??风景画??地毯花坛式园林(Italianete-picturesque-carpetbedded garden)”。然而任何形式的设计都围绕着最大限度地展示来自全球的丰富植物材料的一切最优美的特点。有人为20世纪最成功的英国园林设计归纳出三条要点:
① 它们的植物材料在世界上所有园林中最为丰富,而配置上是自然式的;
② 它们在英国复兴了建筑式园林,有的还是最完美的宏伟的意大利式;
③ 十分重视自然式风景设计中的透视和环视效果,其风格是风景画式的。
有人把这样的园林称作“天堂园林”(paradise garden,英语paradise一词原出波斯语pairideza,意为封闭的林园;后来演化为希腊语paradeises,不仅指如波斯园林那样美丽的境界,还包括伊甸乐园、天堂或至高无上的乐土等含意)。这样的园林不仅今天在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到处可见,而且也出现在欧洲大陆和美国。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在英国还出现了“农舍型(Cottage type)”以及月季园、岩石园等专类园,都具有植物丰富美丽的特点。
这个阶段西方园林内容和形式的发展表明,科学技术在扩大园林美的领域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世界范围的植物引种活动和育种技术的发展为造园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其中每一株植物都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具有不断变化的形态。在这以前,园林的设计大多出于建筑师和艺术家之手;而到了这时,如果没有具备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精通栽培技术的人参与??有时甚至是主持,就不可能设计出成功的作品。而且根本就无法获得理想的造园材料;建成以后也不能保持长久。
这一时期西方造园方面的另一特点是:一些高明的设计师们已成为传统形式风格的主人。它们能够在已往各种园林形式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一座园林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条件进行创造,把从古到今各不相同的形式和风格组织在一座园林中,运用自如,做到有机结合,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其中还包括大量通过神奇的育种工作所创造出来的“人造自然美”??园艺品种。
四、现代园林的步伐
进入20世纪以来,园林的范畴和园林审美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较突出的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民主制度的迅速发展,皇家园林和贵族们的庄园别墅不再兴建了,代之而起的是大大小小的公园。自从两千年前古代希腊和罗马供奴隶主休息活动的公共园林随着奴隶主民主政治的解体而荒废以后,过了一千八百多年,供市民大众享用的公共园林又在欧美大陆上发展起来。17世纪。巴黎只有个别皇家园林向上层社会开放。18世纪中期以后的100多年间,伦敦大部分皇家的囿(Park一词过去指供皇室或贵族狩猎作乐的一定范围的林野,有如中国皇家的囿)陆续向公众开放,成为公园。到了19世纪30年代,新的公园在英国各主要城市兴建起来;在50多年之间共建成40多处,面积大多在十多公顷至五、六十公顷之间。这一时期法国、德国及其它欧洲大陆各国也建起不少公园。美国1831年在麻省建造了第一座园林式公墓蒙特奥本(Mount Auburn),有起伏的草地和精心配置的树木;规定所有的坟墓都不得设置任何围栏。在那以后的20年内,几乎全国所有的墓地都布置成自然风景式的墓园。1855年美国费城开始建造一座面积1550多公顷的大公园,全国兴建公园的运动便从那时展开。当时还出现过一批私人投资经营的收费公园,园中布置外来植物和温室,有滚球草地,有咖啡厅或酒馆。1858年,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的纽约中央公园设计方案当选并开始实施。进入20世纪以后,公园乃成为世界各国任何城市所不可缺少的公益设施。这意味着大型园林这个在已往漫长岁月中只是少数权贵和富人的审美对象已进入广大公众的审美领域。
2.19世纪后半期,经过了产业革命的英国城市不断扩大,其中的卫生条件和精神环境日益恶化,许多人为之忧虑。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 ard)写了一本名为《明天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 es of Tomorrow)》的书,提出了一种优美城市的设想。他主张这种城市人口限制在2.5-5万。城市中心是个大公园;中心附近安排政治、文化和商业设施。在这四周是带有庭园的居住区,其中贯穿一圈绿地很宽的园林环路和几条放射方向的林荫道。在居住区以外安排工厂。整个城市为广阔的农田和绿色地带所围绕;其中包括牧场、果园、按户配给居民的小块种植用地以及森林、学校、休养所等。他的设想获得包括作家肖伯纳在内的许多名流的支持。1903年英国开始建设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契沃茨(Letchworth)。1919年又建设第二座??维尔温(Welwyn)。这样的设想也为法国、美国的一些建设者所推崇,先后建起一批田园城市。这些小型城市并不完全符合霍华德的设想;其实践的结果也不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成功。然而对城市的发展加以限制、安排较多绿地并使之系统化以及城市外围由宽阔的绿色地带环绕这些做法,则为后来大多数西方城市的发展规划所采纳。突出的例子如1944年确定的大敦伦规划中的环状绿带宽10英里(16公里),占地2000平方英哩(5180平方公里);而且已经实施。1962年英国政府又划定围绕21个城市的13组环状绿带。这样的做法已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采用。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城市公害日趋严重,环境科学逐渐发达,城市生态科学也随之兴起。到了70年代,许多城市制定了“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发展方针。
今天的现代化城市都具备按不同服务范围划分等级、分布均匀的公园系统,有从城市四周伸进市内分割市区的绿地骨架。
3.随着风景审美意识在更多人的心目中增长,越来越多的公众对更远更广泛的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美国为了保存某些天然状态下具有独特代表性的自然环境。从1872年开始在广大的国土上划定一系列国家公园;在其中一定区域内安排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到1966年已发展了32处,面积共13,826,000多英亩(34万多平方公里)。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在城市郊区建造了大量沿线绿地宽阔、风景优美,随处可以休息的公园道路(parkway)。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般发达国家都实行了职工定期休假制度;这时期一般阶层的收入有了较大增加,假期从事远距离旅行的人多了起来。一些过去只有少数人采用的消闲方式如驾驶游艇和驾驶野营车出游等,这时从事的人日渐增多。登山和徒步远游等活动也为很多人所喜爱。由于汽车作为家庭的交通工具日益普及,以时间计算的旅行距离大大缩短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原有风景资源的基础上开辟了郊区公园和城市之间的公园,在天然生态完好的地方建立面积很大的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园林建设的概念已扩大到大地景观(earth scape)的保护和改善。我们不妨引用日本的命名,把这门专业叫作“修景”。内容包括对地形地貌、水体、植被、景观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景观质量的提高,采掘迹地的整理和植被的恢复以及对空气质量的保护等。
4.由于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和植物培育成果丰富,园林越来越多地渗入生活环境的各个领域。
随着社会上财富分配情况的变化,发达国家对小型园林的需要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多。这些与房屋紧密相连的庭园不再是主要供植物生存的空间而是让人生活在植物当中,有的甚至是生活在有如植物布景的前面。庭院成为居室的延伸部分。这样的环境迫使造园师创造出小而精的作品,用面积很小的泉池、一小片草坪、三五株树木、精心挑选的花卉及攀援植物等组成一个足以令人忘却身居闹市的人造自然空间,或是植物配置与建筑结成一体。然而也有的西方造园师抱怨许多住宅营造商只设计房屋而不设计庭园,许多房屋的主人也不找专业造园师为他们布置庭园而宁愿随便种点植物了事。
今天园林已从室外走入室内。过去室内往往只摆些插花,个别住宅可能养些盆栽或桩景。近几十年来种类繁多的耐阴室内观赏植物在公共建筑里已成为主要装饰材料。并已走进许多家庭居室。不少场所出现了室内花园(indoor garden)。室内观赏植物和切花的培育与生产企业已形成世界园林行业中的一支宠大队伍。
5.1933年,出生于巴西圣保罗的造园师布尔勒?马克思(Roberto Burle Marx)开始了他的设计生涯。他认为造园艺术不是建立在它的材料上面,而是在于如何使用这些材料,与在其它艺术中一样,风格、设计、目的性和意向可以在任何合适的物质材料中加上表情。就这样,他把植物当作一种建筑材料,设计成建筑的组成部分。他把几何形态或色泽各不相同的植物分别组成单一的群体再互相结合,形成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植物群体组成的图案。有时在自然地形上布置色泽不同的、很大面积的自然式植物色块穿插交错。有时用天然的或经过雕琢的石块以及一些非生物形象的人工造形与植物结合起来。有时用饰以粗犷图案的墙壁参与造景。不过他所设计的园林大都地处热带,使用的是热带植物。这样的风格还没有在气候冷凉的地方尝试过。这种风格几乎完全摆脱了造园的传统风格和艺术手法。有人赞赏;有人嘲讽。究竟能否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风格,尚待进一步分晓。
此外,半个世纪以来日本风格的园林在西方小型庭园中屡屡出现,有的公园则建造日本庭园局部。
本世纪园林的发展足以使我得到如下的启示:
园林不是单纯的艺术作品,象绘画或雕塑那样;园林是个生活空间,除艺术内容和形式之外它还须满足享用者户外活动的需要和改善气候、卫生条件等功能要求。另一方面,造园绿化不仅需要艺术和技术,还需要土地、材料和劳力。也就是说,必须有提供资金的人;而这一般也就是园林的享用者。因此园林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只凭设计人的理想,而却首先必须符合享用者的理想;通常是只能实现设计人和享用者都能同意的那些内容与形式。以往两千多年间所造的大园林多数是供王公贵族们享用的,内容形式当然要适合王公贵族的口味;而大量的公园出现以后,它们的享用者变成了广大群众。公园须能容纳较多的游人,对它的审美要求也从主要供休息观赏发展到多种多样的消闲娱乐。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消闲娱乐的内容和行踪又在不断扩大。园林的范围也不断向更广阔的天地延伸,直到整个大地都变成园林美学涉足的范畴。
20世纪人类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增长,深刻影响了大多数人对大自然的情感。真、善和美在人的意识中本来就是密切相关的。科学的启迪使人们懂得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犹如婴儿的依赖母亲;从而也唤醒了对大自然的爱,特别是其中的空气、阳光、水和生物。对于与自己生死攸关的山川大地、草木林野,人们当然会越来越细心地去发现它们美的所在。而在人类过去曾盲目地过分破坏了自然的地方重建自然,把自然引进城市、居室的四周直至居室内部,把它们视为美的环境所不可缺少的成分,当然是不难理解的。
五、对历史的思考和怎样走我们的路
1.自园林在世界上出现以来,直到今天的每一步发展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孤立的。它与人类其它许多物质的、精神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或有时看来某一重大变化是由某人或某些少数人在起作用,但这些人物的出现也是那个地区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天园林事业已经是全社会的事业。弄清两千多年来园林发展的历史规律,弄清园林的发展与决定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和推动今后园林事业走向正确方向,减少因盲目发展给人民造成的错误和损失是有裨益的。
园林建设是为了创造美的生活境域;但是必须依赖物质条件。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决定园林内容和形式的因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 对园林的审美要求;其中包括;
美的感官感受,如美的形象、音籁、花的芬芳、阳光风雨的触摸等等;
美的思维,如园林所能启迪的关于生命、时间、自然、人生等方面的哲理,引出另一些空间与时间的意境等;
美的消闲活动:立足于户外和自然环境,从其它地方无法获得的休息和娱乐。
② 社会物质生产能力。除古代社会一般生产力发展到有足够的财富积累可以用于建造最原始的园林以外,还有直接用于造园的园艺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
③ 空间条件,包括造园用地以及其中绿色部分与建筑部分或其它功能空间的关系;特别是由谁??、建筑、其它功能还是植物景观??处于支配地位。
④ 园林改善物质环境的功能,包括改善气候和卫生状况;这一因素从近代到现代日益突出。
决定园林内容形式的诸因素会随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起变化;而且诸因素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例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导致人们消闲时间的增加;科学的进步会扩大审美领域和改变审美标准;造园技术的提高会改进创造园林内容形式的手段,甚至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新品种植物;国家民族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彼此之间内容与形式的交流;人造环境的恶化与环境科学的发展要求扩大园林用地,改善分布状况,而且促进人对自然的审美能力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等等
如果不弄清上述决定园林内容形式的各种因素和各种因素的变化对园林的影响,而在新的园林建设中任意保持或追求某些内容形式,那只能是脱离实际和脱离时代。
在上述各种因素以外,还有一种因素今天象幽灵一样徘徊在园林领域中,它的能量足以打乱上述各种因素与园林之间的关系,而且可能把园林引入歧途,那就是园林建设与经营中的纯盈利观点;它以盈利为目的破坏园林所应实现的各种使用价值,抵消或削弱其它各种因素应该给予园林的正常影响。在这里借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来形容它的可怕程度应该是不过分的:“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争得的自由。”纯盈利观点在园林中把本该让人欣赏自然风光的地方变成欣赏美味佳肴的餐馆,把本该让儿童们自由嬉戏的场所布满搜刮钱财的机械,把本该供人安静休息的绿地变成乱哄哄的马戏场。对于“盈利”这只可怕的蛮牛,我们必须时刻加以约束,只能让它在严格的驾驭下为园林的建设和经营负犁挽车,而绝不能任它横冲直撞。
2.无论是从审美需要还是从改善物质环境出发,也无论是人工再创造自然还是保护原有的地貌和植被,园林都应该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古代希腊的回廊内院虽然形式上属于规则式的建筑体系,但庭院还是由植物、水体、阳光和户外环境所组成。现代公园虽有多种多样的群众休息游戏场所,但它的内容绝不是室内娱乐场所能代替的,也不该被其它非园林所能进行的消闲活动所侵占。当人类认识了植物在健全生态中的决定性作用和自身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关系以后,园林的内容和主要特点更加明确无误。它必须是以植物为主要成分,以自然景观为游赏内容,以苍穹为盖,以泳浴于阳光大气之中为活动特征。它应该能够尽量弥合因人类的无知给大自然造成的致命创伤,在维持生态良性循环上卓有成效。
为了向人工破坏了自然的地方引进自然,在建造人工环境时必须空下足够的土地让自然穿插其间;风景名胜区是供人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境界,以自然风光为审美对象,必须完整保存其自然面貌。设置必要的游赏条件时绝不可破坏原有的审美对象,也不该把自然环境改造成人工环境,或把自然风光改变成人造庭园。无论在园林中还是风景区内,服务设施都必须真正为游赏审美服务;绝不该让风景园林成为所谓的服务行业攫取贪得无厌的利润的工具。
为了达到园林审美与国土整治的统一,我们应该承担起对全国大地进行景观规划、保护、改进的严肃责任。
3.在过去的两千年历史中,园林美的内容与形式是逐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顺应潮流而创新的先驱者,也有随之而来的一味模仿前人形式的艺术庸人。园林艺术需要继承历史遗产,但目的则是为了创造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新的作品。今天我们面前纷陈着大量以往的和外国的模式与经验可资借鉴,一定要辩清哪些是真正的精华,而哪些却是历史留下的沉渣,哪些是新时代的杰作,而哪些只是追求时髦的浮浅作品。针对目前我国园林建设的状况,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① 不要盲目地抄袭古代传统风格;不要过分强调民族形式;更不要把古代传统风格当作今天的民族形式到处应用。如果达不到群众喜闻乐见和与内容统一的效果,任何形式都将失去意义。我们也绝不应拒绝外国真正优秀先进的成果。历史证明:无论是由于盲目的自豪感或恼人的自卑感而拒绝接受其它民族文化、坚持抱残守缺的人,只能永远落在时代的后面。
② 我们要为中国人民创造具有多种效益、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美园林。这种园林的审美标准绝不能与输出一些古典形式的庭园供外国人猎奇的标准混淆起来。我们也绝不应为了一时谋利而到处建造只为招徕不知底细的外国游客的“假古懂”。对于已有园林文物当然应该完整地保存;但是千万不要真假混杂,以假乱真。因为这样的以假乱真,受损失的是真正的瑰宝。
③ 园林是一种艺术作品;而一切艺术作品都应承担一种使命,那就是激发人们尊崇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丰富思维,奋发向上。园林当然不能例外;对那些以审美为目的的园林尤其应该如此。应使人们游息在优美的园林中感觉到大自然的生气勃勃、和谐美满;领会到人类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从植物的荣枯变化和由幼到老的生命进程中领悟到时间流逝和历史演替的无情规律;从姿态万千、欣欣向荣的树木花草领悟到大千世界的神奇广袤和个人功名利禄的微不足道;从自然景观的雄奇深远、纤巧妍艳更能体会人类性格中的开朗豪放与细腻温柔;从星罗棋布的大小公园、纵横交错的绿地系统和遍布大地的优美景观中理解到只有人们共同努力才能建造美好的家园,理解到个人与社会利益的息息相关,从而更明白个人对社会所负的责任。至于公园里的文化鉴赏、体育游戏等活动,也都应有利于增进游人的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园林美的创造者应该时刻不忘自己崇高的社会责任,不使自己的作品沦为哗众取宠、逗噱谋利的工具,尤其不能让封建残毒、迷信思想有传播的机会。公园也不该成为借口群众需要而大摆吃喝、化装复古的场所,因为园林既不是饭店也不是剧院;况且任何艺术作品都应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领先引导作用,而不该去迎合庸俗落后那部分人的口味。
4.植物的形象是园林美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任何其它材料所不能代替的。植物材料是否丰富、品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著园林美的驰骋疆域。早在两百多年前西方的植物专业者就从中国引走无数种可供造园的植物,并以此为母本培育出万紫千红的园艺品种;中国因此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可是两百年来中国的园林植物育种事业并无多大发展。“世界园林之母”今天不但从国外引进园林植物品种,甚至直接成批进口观赏植物。各地园林部门只争即刻获利的设计施工生意,育种事业迄今未见振兴迹象。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则“园林之母”子孙后代悉数流落海外,自己老境凄凉,殊堪嘘唏。我们必须立誓发展自己的园林育种事业。
5.园林美的创造有赖多种科学技术为基础。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独特规律。美的标准见仁见智,贤愚不肖各有所爱。美对人类的心灵、性格影响很大,运用巧拙,后果悬殊。对于园林美的哲学思辩、审美心理、园林艺术等系统理论深入研究,实有必要。而土壤气候、栽培与工程技术关系到造园成败;植物科学、育种成果关系到材料质量和景观效果。至于园林在环境、生态方面的效益高低还牵涉到更多的学问。因此从根本上说,要创造出美的园林就必须创建起一整套精湛的理论、技术并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园林工作队伍。有关领导亟应在这方面统筹规划,推动实施。如果把复杂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误以为不知即乌有,遇事草率决策,盲目兴工,则难免为社会造成浪费,抑且殆害子孙。
主要参考书目
王朝闻等(1981):《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北京。
华岗(1981):《美学论要》人民出版社,北京。
汪菊渊(1980):《中国古代园林史纲要》北京林学院园林系,北京。
Edward Hyams(1971):《A History of Gardens and Gardening》Praeger Publishers,New York.Washington
佐藤 昌(1968):《欧米公园绿地发达史》株式会社都市计画研究所,东京。
冈 大路(1938),常瀛生译(1988):《中国宫苑园林史考》农业出版社,北京。
编辑: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