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凉自有栽树人――记农三师84团林学专家林易

2008-09-02 19:06:54    作者:张宝 文辉     来源:兵团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一片片充满生机的胡杨、枣林、梨园、苗圃组成的绿色林海,承橄榄状的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泽河、叶河两岸。

  这些既承担抵御风沙肆掠的农田卫士,又承担为团场各项棉粮、林果增产增收的重任,这一切生态环境的改造和经济园林的创建,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专家30多年饱经风霜、艰苦探索是分不开的。他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四十八团原林业总工程师、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林易先生,他对四十八团最大的贡献就是功劳就是在十几万亩被恢复的胡杨次生林上成功嫁接新疆杨林,培育从内地引进的各种果树,选育梨的新品种??贡梨,被自治区林业厅命名为“新梨五号”并名扬中外,为团场的林果发展也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所引种的竹子、月季、龙柏、榆叶梅等园林植物新品种也生长旺盛。

  林易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1960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填志愿时,第一志愿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立志要为祖国边疆的造林绿化事业贡献毕生力量。当年冬天,他告别了四季如春的南国家乡,乘坐上海到大河沿(今吐鲁番站)的试行列车进疆。当火车到达车站时,眼前出现的是一片漫无边际、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北国的冬天,寒风刺骨,冻得两手僵硬。刮起的大风,飞沙走石,连人都站不稳。住的是帐篷,大风卷着小石子打得帐篷叮当响。吃的是玉米糊糊和高粱窝头。

  后来又坐着卡车去乌鲁木齐,车行至达坂城时,天已大黑,就住了下来。进房子一看,把人惊呆了,原来是一间土房子,只有一个土块台子,什么都没有。一个土炉子还冒着烟,只好坐着烤火过夜。由于疲劳过度就睡着了,醒来时已被冻得全身麻木,到乌鲁木齐后就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拖了将近一个月才康复。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那一颗支援边疆建设的心始终没有动摇过。

  一个月后,他被分配到兵团农学院(今石河子大学)园林系任教,后调兵团农科所(今兵团农垦科学院)搞科学研究工作,对兵团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益和盐碱地造林技术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撰写了几篇很有科学价值的论文。经他整理、补充的《农八师三十团农场盐碱地造林经验总结》,曾在天津召开的全国盐碱地造林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并被《林业科学》杂志刊用。在此工作期间,为他的林业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5月,他被调到农三师四十八团(原前进九场)工作。由于是刚组建的农场,生活条件极端艰苦,住的是简易的地窝子,即在沙包上挖个坑,上面搭上红柳条子和芦苇,再压上点土,就住上人。夜里狂风大作时,早晨被子上落了一层厚厚的沙子,满脸尘沙,只露着两个鼻孔。这样恶劣的生态环境,是难以进行农业生产的,他暗下决心,要在这亘古荒原上拓出一片绿洲。

  1967年,四十八团组建了园林队,林易被任命为副队长,他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他走遍了附近的老团场,引进果树苗木栽培,但是由于果园土地不平、盐碱重,成活率很低。他利用冬闲时间带领职工平地,夏季洪水期引洪灌溉压盐;果树缺肥,他就带领职工利用节假日拾牛、马粪,用瓜菜到老乡羊圈换羊粪;果树缺水,他就组织职工用人力推钻井机打井。他以身作则,带头苦干,手拿砍土曼,腰挂修剪工具,走到哪里干到那里。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果树终于开花结果了。为了引进内地的优良果树品种,他不辞劳苦,四次去安徽砀山县进行考察,并引进了砀山酥梨优良品种进行推广栽培。

  1978年,在农三师进行果树品种普查时,他发现大果园里有一株砀山酥梨结的果实,其外观品质和风味品质均优于其它梨树,他就从这棵优良单株上采集枝条进行高接换种。结果后,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品质鉴定,发现其优良性状都能表现出来,而且很稳定。他就大量培育苗木,大面积推广,后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命名为“新梨5号(贡梨)”。

  贡梨果实外形美观、色泽鲜艳、皮薄肉厚,香甜酥脆、汁液多,其果实品质远远超过原产地的砀山酥梨。由于果实品质优异,曾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连续8年用专机调运贡梨,作为国宴珍品招待国际贵宾,是唯一的国产水果。梨果畅销国内外。

  他培养了一批园林队、基建连、一连、二连等连队、园林工作站等林业管理技术骨干,为四十八团林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四木王”为主打品牌的林果产品正蓬勃发展。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