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景观可以重来?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开启了国人对国民心态的讨论:从崇洋媚外到以大国自居,再到以更开放平等的平常心对待外国人;杜丽的失金,刘翔的退赛,从安慰到更重视运动员的安全,最后达到了尊重运动员选择的高度。中国人开始对“异己”抱着包容的态度,尊重作为一种“存在”而有的价值。
同样,在中国绿化工程中,我们也应该抱着尊重的心态来看待沙漠、岩石。排除人类破坏所造成的荒漠化的担忧,我们不得不对感叹沙漠的壮阔,不得不感叹黄土高原的厚重。但在我们赞同的同时,内心深处,依然希望它成为云南那样的原始森林。
中国对于“景观多样性”的保护还处于意识形态阶段,对于我们认为美的,我们积极的呼吁保护,但对于那些所谓的“不美”,我们并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无论美丑,景观都是一种存在的体现,不仅要保护,更需要尊敬。于是在有树一定比没树好的传统观点下,一味的追求森林覆盖率;在扩大造林面积的伪善面具下,不知不觉地破坏了现有景观。
为了奥运会,北京城市大规模绿化,北京郊区也不例外。大片荒山栽上了油松、侧柏、黄栌、火炬等,如卫士一样整齐划一。在一片赞美高兴声中,不吃惊得听到了一个词“爆破造林”。北京2007年在荒山上通过爆破造林1万亩,计划在2010年前完成206.8万亩爆破造林工程。在原本光秃秃的山上用炸药炸出一个洞,填上一点土,栽上一棵树。我不禁担心,这么小的坑,这么少的土,这棵树能活吗?没有人工的看护,还能活多久?爆破造林是难度最大,标准最高的工程,其造林成本也最高,每天人工费就将近五六十元,再加上苗木、水费、引水上山的发电费用等,栽活一棵树苗平均需要百余元,每亩费用就将近五千元。
在不惜血本的造林绿化工程中,我们为自己的大手笔沾沾自喜,憧憬着“京郊的荒山秃岭将呈现红叶迎客、层林尽染的美丽景象。”但可曾想过,岩石也是一景,我并不反对在宜林地造林,但在岩石上去人工造景,让人匪夷所思。我们舍弃了自以为丑的岩石,去营造所谓美的林,而这是否意味着这里原始的山石风貌已经被破坏,而且挖的坑不能填上,这里的景观无法修复。
光秃秃的山就真的不美吗?还是仅仅因为我们没有去发现它的美。难道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我们就要把“石林”改为“森林”吗?很难想象美国犹他州的红岩峡谷如果被植树造林会怎样。
中国的绿化应改变唯绿论的观点,如果不适合造林,我们是否应该以一种平静的心情说:此地不宜种树,“一毛不拔”也有自己的美。当面对不合理的绿化时,更应坚定的说:我要保护那片荒地!
编辑: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