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优秀青年景观设计师林选泉

2008-09-22 18:24:24         来源:建筑时报     浏览次数:

  2008年,有一个刚满30岁的小伙子,在众所瞩目的世博会相关项目设计中频频出现,屡屡折桂,这让他突然间成为上海乃至全国规划设计界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6月,上海世博局组织“上海世博会协调区建筑和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评选,他带领团队最终获得上海世博会协调区(浦东区)建筑和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导则编制权;7月,在业界享有盛誉的第七届上海(国际)青年设计师作品展评奖结果揭晓,由他领衔的“2010上海世博会浦东园区场地设计”在55位设计师的131个参展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第一名;8月,上海世博局传来消息,他的团队再次以第一名中标“上海世博会浦东临时展馆及配套设施项目景观设计”,负责世博会5大洲国家馆区、国际组织馆区中11个地块所有展馆广场和绿地的设计。这已是他第5次中选上海世博会相关设计项目……

  他是谁?

  他就是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室主任林选泉。

  1970年代末出生的林选泉,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景观规划设计师、城市设计师。“而立”之年的他,不高的个儿,看上去甚至有些瘦弱;平时常戴一副眼镜,书卷气十足,但镜片后闪烁的目光却智慧而沉着;与他交流,显得罕有的少年老成。他已主持主创20余项重大规划设计项目,其中10个国际国内项目竞标都获得第一名,并且结合实践发表论文10余篇,工程实践和学术论文均获得过重要奖项。

  设计遵“无为”

  从事景观规划设计职业之前,林选泉曾任教于高校,这让他多少保留了学者的印记,也使得他具备了一个学者型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当的兴趣和积淀,对于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尤为推崇,并将道家的“无为”思想渗透于他的设计实践。

  林选泉说,《道德经》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结晶,对景观规划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实践意义。他认为,老子思想所蕴含的生存智慧特别是生态智慧,正得到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认同。而老子的自然观与生态观,也使得“无为”思想和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交汇,即景观规划设计必须遵循大自然规律。

  近年的实践,林选泉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对他所理解的老子思想作了总结归纳:

  首先,“无为”是景观规划设计的终极追求目标。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然”与“无为”融合为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大自然为根本,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无为”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思维方法论。所谓“天下万物生与有,有生于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个项目的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循环过程也需遵循自身的学科原理与规律。无与有是相辅相成、矛盾统一的,由此对应的虚与实、图与底、减法原则、平衡调和等方法常运用在设计中。同样,设计中从最不利、最柔弱处着手而寻找突破,实现完美答案的例子也很多。从对立面中寻找“和谐共生”的朴素美学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发与指导已是很多人的共识。

  再次,“无为”是景观规划设计追求的一种境界。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设计在以人为本的同时,也应该深知人不过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而已,必须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面对全球化,不入俗、不随流,不媚外,不轻己,根植乡土景观,用民族的语言创造属于中国的现代景观。有境界自成高格。

  最后一点,“无为”是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宣言与道德。所谓“不自矜故长”、“不自常,妄作凶”。“无为”不是“无作为”,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而“不妄为”。面对大工业、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危机,景观规划设计师不能仅仅是“城市绿化师”、“城市美容师”,更要用可持续的观点处理好大地上各种复杂的综合体。对于规划设计,不凌驾于自然之上,倡导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减到最小,维持大地生命有机体的健康与稳定。对于学科,术业有专攻,景观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倡导相关学科交融与合作,在自我创新的蜕变中完善、发展。

  世博显身手

  从2006年开始,林选泉通过公司的平台,参加了2010上海世博会相关重大项目的数次投标,与国际、国内高手同台竞技。由他担当主持主创角色的“上海世博会园区白莲泾河地区规划实施方案”获第一名;“上海世博会浦东园区场地设计”获国际竞标第一名,并成为中选方案;“世博会园区样板组团(环境景观部分)项目设计”竞标获第二名。

  林选泉说,这些重大项目的设计中均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无为景观”思想。世博会场地设计是世博会的重要项目,也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研究工作,浦东园区围栏区2.39平方公里内的广场体系、绿地体系、高架体系、服务设施体系等外部公共空间,是世博会最终落地实施的关键性环节。场地设计既要协调、融合、落实20多个相关世博园区的规划设计专项,又要演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如何解题?最终,林选泉在中国具有传统城市特色的“街坊”中找到诠释。“我理解,上海世博会只是一个特殊城市事件,其目的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博览会,而是启动一场世博经济,重建一片新城,加快城市化进程。我们希望通过场地设计,让展馆建筑围合形成具有传统’街区’结构的格局。世博会后尽管大多展馆将被拆除,但空间肌理被保留了下来,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构筑世博场地,让它回归城市生活:充满自然气息的街区景观、充满绿色理念的街区交通、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区生活……”

  “世博会期间有7000万的高密度人流,而其中2/3由场地外部公共空间承担,”林选泉说,“在设计中,我们将原先过度对展示空间的重视转变成为对交流空间的关照,将’展馆空间’转变为主动的’消费空间’,让参观者在馆内外活动中快乐交流、互动体验……整个过程积极运用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生态技术等,引入’生命周期评价体系’,让生态设计来诠释对自然的尊重,从而体现了’无为景观’思想。”

  在“世博园区样板组团(环境景观部分)项目”设计中,为了处理好环境景观与展馆、高架、出入口广场等关系,并体现出东方韵味,林选泉用“无与有”的思辩逻辑来建构整个环境景观。整体环境景观上运用道家“太极”的形和神,让植物等软质景观包容广场、展会建筑、高架步道、市政设施等硬质景观,彼此间相互协调,形成“和谐共生”的统一体。建筑只是绿色基底上零星洒落的斑块,而“绿廊”是连接各场馆的绿色廊道。它们起到了“隔、融、透、廊、屏”的作用,实现了极具东方特色的空间体验。

  “小”亦“有为”

  中国快速城市化给设计师提供了一生难遇的机会。可能是出于经济等原因,很多设计师觉得只有大尺度、大项目才“有可为”,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小尺度、小项目谁来关注?林选泉认为,所谓“大小”只是相对而言,“小”也可“有为”,恰恰是小尺度才能与人的尺度相关,也常常能真正反映出是否做到“以人为本”。老子说“故道大,天大,人亦大”,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本关怀,“无为景观”思想在林选泉的“小设计”中也得到了诠释。这就是林选泉在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为浦东大街小巷设计的一种新型路名牌,至今,民众的评价都很高。

  林选泉说,路名牌作为城市景观的元素,小得不起眼,却有“本地人脸、外地人眼”之称,同时对市民出行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城市文明进程中,需要大家改变传统思路,对城市公用设施进行人本化的深层思索。林选泉针对浦东旧路名牌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从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角度出发,研究人的信息接受过程,确定路名牌的图形、文字、色彩、材料等各项综合指标以及制作工艺,让路名牌所传递的信息具有快速、方便、易于识别的特点,尽量让路名牌形式趋于美。这又是老子道家哲学观中“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体现,它揭示了老子的宇宙观,也反映了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尺度”问题??从1米人的尺度到1000公里区域尺度,甚至到国土资源和地球表层规划。2006年5月,浦东内环把该新型路名牌作为试点开始运用,由于社会反馈很好,浦东新区政府很快就决定全区推广,随后几个月内整个区域就都换上了新路牌。

  设计是忙碌的,设计也是快乐的。随着世博项目的动工,每天奔波于世博工地和工作室之间的林选泉累并快乐地享受着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结晶。对于一个有梦想,并且不愿让梦想沉睡在摇篮里的设计师,林选泉注定要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相信这颗星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闪亮!

编辑:royal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