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筑”迹踏遍香江
在圣童之家中由修女及孤儿所绣的祭台布及其它生活用品
集体回忆、历史建筑,备受时下香港人关注,然而,大家对旧建筑物的认识,又有几多?只要细心观察,会看得出,香港的怀旧建筑,风格各异,这是由于受到来自不同地方的建筑师、设计师所影响。现于文物探知馆举行的「共建香江─法国筑迹160年」展览,专门介绍法国建筑师的设计,在香港留下法国文化「遗产」。
展览分三个历史阶段来介绍法国建筑物及在建筑物里的生活。第一部分是一八四○年代至一八九○年代,十九世纪下半叶。期间建成的著名法式建筑物有圣童之家(育婴堂)、伯大尼疗养院及旧大会堂。
圣童之家养育孤儿
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李和声香港历史资源中心主任何佩然介绍说,这些都是较传统,当时在法国流行的建筑形式,例如圣童之家,整座呈长方形,设有百叶窗的法式大门连接深长的走廊,斜尖的屋顶铺著中式砖瓦,柱廊采用歌德式拱形设计,反映了建筑物的宗教背景。圣童之家是修女收留养育弃婴的居所,后来发展成学校、医院,工业学校、盲人院、老人院等慈善用途,让当时贫民百姓都在当中生活及使用。现场展出了当时孤儿院修女及院童的手绣祭台布、熨斗等文物。
伯大尼歌德式建筑
伯大尼疗养院中的教堂,亦有歌德式的建筑特点,但那里整个区域主要是教士疗养所,建筑物半圆形窗顶是十三世纪法国典型歌德式教堂特色之一,壁顶处各有一个小顶塔,建筑中大量采用歌德建筑的四叶纹和三叶纹作主题。这里最有趣的历史,是两位教士是植物专家,他们发现了洋紫荆,达十多种,在一九六二年,当时的张有兴议员建议洋紫荆作为香港市花。
旧大会堂具罗浮宫特色
至于当时香港地标性的建筑,应是旧大会堂,旧大会堂位于现时的汇丰银行大厦,由法国建筑师艾米特通过公开比赛得奖设计,何佩然说,旧大会堂的风格有点罗浮宫的特色,平面U型设计,正门顶部呈半圆形,以花形图案装饰,面对雕工精美的喷水池,庭院式设计如皇宫及豪华大宅。不过,何佩然表示,在殖民地时期,大会堂的文娱生活,是将洋人与华人、男性与女性分开,部分地方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可说是当时上流社会活动的地方。现场除了展出模型与图片,亦放映几段一八九六年,开始有电影放映时,大会堂曾放映过的电影片段,每段约十多秒至一分钟。
终审法院采新古典风格
第二部分是二十世纪初至抗日战争时期(一九○○年至一九四五年),何佩然表示,这时的法式建筑物结合了新古典风格及装饰艺术风格,又带有简约、实用的味道。如现为终审法院的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便是新古典主义的优雅建筑,红砖墙则是其另一特色。大楼建于1842至1843年,它是第一任港督?甸乍和第二任港督戴维斯的居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更一度成为香港临时政府的总部。1989年,被列为法定古迹。
法国建筑师设计唐楼
政府早前公布,即将被保存及修建的太子道西唐楼,原来亦出自法国建筑师之手。四层高混凝土平顶建筑物,两座唐楼共享一条楼梯,具装饰艺术风格特点,着重平面、垂直建筑线条,及几何图案作装饰,楼宇之间及楼梯通道亦饰有垂直图案,游廊与阳台的扶手上有长而窄的条纹,二楼以上的楼层有深长的露台,用方柱承托,骑楼受中式建筑风格影响,扶手呈竹子形,楼梯上中式建筑采用通风格子窗。
利舞台中西合璧
何佩然说,当时的不少建筑物,都采取了东西结合的元素,如人们熟悉的利舞台,外表是西式建筑,以法国和意大利歌剧院所采用的建筑设计为蓝本,流露著格鲁吉亚风格,采用的大理石柱子具装饰艺术特色。正门顶部的小塔,小塔上方建有圆形拱顶,绘以金箔装饰的九条金龙,糅合中国和西方的建筑特色。
内里的大剧院亦照歌剧院形式兴建,但剧院顶的凤凰、仙鹤、莲花等装饰,座椅设计等仁、义、礼、智、信、中、东和西座,都是中式风格,而剧院中常上演的,大部分是戏曲表演。
第三部分是香港光复至今(一九四五年至二○○八年),这段时间的建筑,随著香港的不断建设,似乎以实用较多,如启德机场跑道、塞拉利昂隧道、香港大球场重建工程、中区至半山自动扶梯、亚洲国际博览馆等。
知专设计学院具创意
当中较有特色的是,将于二○一○年落成的香港知专设计学院,是法国高地菲及伙伴建筑公司(Cold?fy & Associ?s)设计。这座位于将军澳的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相关的设计学系,构思和创意来自一张白纸,建筑物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一平台,突出「空中之城」浮起的感觉,既充满诗意,亦同时展现一个充满创意的环境。
编辑:songg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