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路:加强防灾绿地建设标准研究是当务之急

2008-10-09 19:52:27    作者:西木     来源:中国花卉报     浏览次数:

访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所所长李金路

  强化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难职能,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被国内不少城市提到了一个新高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过程中,将会有一些新建的公园绿地更加突出防灾避难功能。但是,这些已建和在建的防灾公园绿地在灾时究竟能满足多大社会需求量,发挥多大功能,可以有效运作多长时间,决策者和建设者并不十分明确,各地方也没有相对应的技术标准去考量。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所所长李金路近日表示,有关防灾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研究的匮乏,严重阻碍了我国公园绿地防灾建设的步伐。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城市人口密集,是一个灾害较多的国家。长期以来的和平发展使人们对城市防灾的重视程度不够,市民防灾意识相对缺乏,城市的整体防灾避难能力一直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城市公园绿地在抵御灾害发生后引发的二次灾害和避灾、救灾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考虑新的城市防灾公园绿地的规划和建设。”

  李金路指出,防灾避难是城市公园应具备的五大功能之一,但是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更多的是现有公园、绿地建成后,再追加防灾功能,而不是先天就具备这些核心要素。这就导致一些问题出现,诸如公园绿地到底具备多大的灾民承载力,能满足多长时间的避难使用,符合应急避难场所需求的设施是否一应俱全等。而这些平时看似无足轻重的问题,在灾难发生时可就是关系到城市居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点。如果能从公园绿地的规划之初就建设以防灾避难为主要功能和主题的公园,相信其不仅会在平时的公众教育、演练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专业性”在灾时也会得到最大发挥,让更多的人受益。

  目前,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和建设部门在涉及防灾工作需要时,多从各自角度予以关注,缺乏从头到尾全方位的防灾规划研究,制定行动计划。随着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经济日渐发达,社会和谐发展,人口越密集的城市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专门的、具有示范作用的防灾公园绿地的建设意义也就越大。李金路说:“宜居的城市首先是一个安全的城市,防灾公园绿地应作为绿地系统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予以重视。既然是防灾公园绿地,就必然有与众不同之处,具备主要应急避险空间及配套设施就是其核心内容,此外对于植物品种的筛选、硬件设施建设也会有一定的要求,进而在紧急需要时为人们提供一个设施配套、安全的临时居所。”

  李金路表示,公园绿地的防灾功能可从技术层次、经济层次、运作能力、供需关系等方面予以体现,防灾公园绿地设计要从生态景观和防灾避难入手,明确不同程度灾害灾时总需求量,根据不同环境,对周边社区居民基本供需关系以及需要程度进行调查研究预测。《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城市防灾也应当是“不防已灾防未灾”,从被动防灾到主动防灾,利用有限的基础资源将防灾功能做到最大化。公园绿地的实际容量、地形、坡度、布局形式、水面等要素都会对其防灾功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设计时都要综合考虑。少损失,快恢复是建设防灾空间的宗旨。

  鉴于防灾公园绿地要在万分之一的几率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防灾公园绿地的设计和建设标准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李金路表示,科学地确定人均使用面积、生命线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接口设置等重要环节都有赖于实际使用检验。平常组织公众进行防灾演习,不仅能够弥补公众防灾意识薄弱的缺陷,提升灾时应对能力,还能从各个层面发现公园绿地在防灾功能设计建设上的欠缺,从空间布局、配套设施、植物配置、资源储备等方面不断完善,最终建成符合要求的避难场所。要因地制宜制定标准,而不是一味参考国外经验。

  我国绿地总量和人均绿地面积在全世界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绿地空间供给与居民防灾需求关系非常紧张。李金路指出,现阶段全国各地仍需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除了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也要为防灾避难奠定空间和设施的基础。此外,落实已有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和设计方案,深化相关科研课题和法规政策制定工作。“尤其是北京等重要城市,一旦灾害发生,受灾害影响会很大,反过来其防灾建设的示范作用也更大,经济实力和高层领导重视的优势使其理所当然要加快此项工作的进度,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的防灾公园绿地建设步伐。”李金路说。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