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讨论:世博会呈现怎样的城市文化图景

2008-10-15 16:51:16    作者:龚丹韵     来源:中国上海     浏览次数:
  ●主持人:解放日报记者龚丹韵

  ●嘉宾: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北京奥运会已经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上海世博会正进入600天倒计时阶段,世博如何借鉴北京的奥运经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京沪两座城市,毕竟有不同的文化性格、人文风貌和生活习俗,相异的城市文化中,我们怎样才能取长补短,更好地展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呢?

  龚丹韵:世博会,无疑也是上海形象展示的舞台。作为城市研究经典《城市季风》一书的作者,您觉得什么才是上海的形象特征?

  杨东平:我在《城市季风》中对上海人的性格特征作过一点描述,那就是精明、追求合理化,讲究实惠、效率。比如生活中精打细算,居家或旅游如何配置资源有详实计划;做城市规划时,哪里需要天桥、哪里需要地铁,特别考虑便捷性;上海新闻中,那些造成老百姓生活不便的事,一经报道就会引起共鸣,比较容易得到改善。因此,生活服务的不便在上海少得多。这些都是现代化、工业化造成的影响,与上海现代化起步较早有关。相比之下,北京在1949年以前还是文化古都,城市的现代化历史只有50多年,城市性格相对比较随性。

  这种文化性格,也渗透到城市的管理方式中。前几年,中国百多个城市禁止过年燃放烟花,上海的规定就颇显人性化。在合理、效率的考虑下,决定不是“禁放”而是“限放”。近些年来,解禁的城市越来越多,证明了上海当初的判断。上海人的思维里,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这种精明实惠,虽然容易与“俗气”挂钩,但实用理性其实是一种现代化的价值。如果说世博会的运作,能体现什么“上海风格”,我想其中之一,应该是上海人追求合理、高效、精致、人性化的风格。

  龚丹韵:国际上不少商业都市都是“文化沙漠”,上海有什么文化资本,可以在世博会上体现呢?

  杨东平:所谓的“海派文化”,狭义的是指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包括出版、媒体等。中国的流行音乐、电影等都起源于上海,现在这方面情况有些变化,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如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等被迁至北京。另外,过去传播方式依赖口耳相传、剧场演出,大家就到上海“跑码头”,而现在传播的主流是电视,中央电视台在北京,于是一江春水向“北漂”。

  目前,上海的文化建设从大剧院、博物馆等硬件,到频繁举办的国际电视电影节、国际艺术节、旅游节、服装节、书展、双年展等,不难看出发扬“海派文化”、“上海精神”的文化努力。当代一些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人令人可以感到他们身上的某种“同质性”:聪明、精致、温文尔雅,较多地将目光转向过去,追寻已经飘零的“金枝玉叶”和“风花雪月”。显然,“海派文化”不仅是对旧日美好的悼念。怀旧不应该成为当代上海城市文化的主流,当代的上海精神需要突破原先的文化模式,一个21世纪的新上海形象,才是世博会期待看到的身影。

  龚丹韵:相比北方人的热情外向、侃大山,上海人并不能言善辩。这对城市的开放交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杨东平:北方长期是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培育出北京人能言善辩的特点。上海人不喜欢夸夸其谈,比较务实、善于做事,这与上海作为工商业城市的特征有关,形成了迥异于北京的市民文化和工商业文化。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一直是计划经济的排头兵,并不鼓励人的创造性,曾经阳刚、外向的“冒险家”精神,以及勇于创业、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人格,逐渐内敛为我称之为的“职员人格”:勤勉认真、服从管理,可以成为很好的执行者、操作者。上海人的一个特征是遵守规矩,这当然有好的一面,奠定了现代社会的基础秩序,也是国际化都市的基本条件。上海的城市现代化一直走在前列,乃至“上海男人”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居家品牌,连龙应台都曾撰文赞誉,这与上海城市的开明、开化、男女平等做得好有关。但是上海人在创造性上确实需要更加努力。

  龚丹韵:城市性格如此不同,北京的奥运经验,上海世博会究竟该如何借鉴呢?

  杨东平:打个比方,历时十几天的奥运,好比一场华丽的婚礼。世博会却是一个漫长的“蜜月”假期,可以深入内心、细致体验,需要更加平和自然。毕竟城市的日常生活不可能尽善尽美,而生动活泼的市民文化本身就成为魅力所在。我们到云南、西藏,是希望看高楼大厦、立交桥,还是帐篷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样,上海更有价值的形象,是真实自然的都市生活,而非完美无缺的舞台“秀”。北京奥运的基础建设、服务措施能够借鉴,但是城市魅力和文化,则需靠上海自己提供一个以人为本、生动丰富的市民生活图景。

  近些年来,国内大规模的“城市美化运动”,使城市不断人工化、雷同化,整齐划一,市民丧失了在弄堂口修车补鞋的便利、小餐馆吃馄饨的乐趣。城市变得冰冷机械,缺乏质感和个性。有鉴于此,北京在奥运期间设置了几处“涂鸦墙”,一下子就和横幅、广告不一样,显得生动活泼,具有青年文化、都市文化的色彩。公众的自发参与,是都市文化的重要机制,比统一规制更有感染力。所以,世界名城多有独具特色的露天市场、活跃的街头表演和流浪艺人。在台北繁华的大商场边上,仍有夫妻开的个体户小店,就好比小店林立的淮海路周围支路,成为白领青睐的休闲去处。这些才能展现出一座城市的有机生长,而非一边倒的大资本逻辑。

  上海从百年前自然发展而来,马路蜿蜒曲折,老城市的味道就在这里。世博会城市文化建设关键之一,是社区、企业、家庭、市民、青年、艺术家自下而上广泛参与,构成丰富多彩、生气昂然的市民文化空间,而不仅仅是大商厦和酒吧街。城市形象的塑造最终是要回答这样一个命题:谁的城市?商业精英还是市民大众的?新移民不断增加,已经使上海人、北京人的定义日益困难。不管文化性格如何演变,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是不可避免的大势,也是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旨所在。

编辑:songgaofe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