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建筑设计的3个灵感
近日,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第7届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竞赛成功举办,包括港、台在内的200余所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作品参加了此次比赛。虽然参赛者还都是在校大学生,但他们的作品却充满了创意与个性,让人眼前一亮。本期创意经纬特别采访了在此次大赛中获得优秀奖(最高奖项)的三名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分享他们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
融合与再创
设计人:郭袁媛
设计项目:建筑设计事务所
郭袁媛的设计主体是一所建筑设计事务所,该设计选择了北京旧城真实基址环境为对象,以对其融合与再创作为出发点。她在前期调研时发现,建筑周边交通便利,房屋风格统一,但房屋多为板楼,缺乏设计和美感,各类建筑基本没有任何建筑的特征和性格。所以,她的设计是将建筑形体与周边建筑融合,而院落化的布局则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尊重环境以给予自身的交流机会。再创则是重新阐释新秩序和时代感,通过界面的虚实,以及扭转、穿插的组合,使内外环境交流,进行再创造,从而进行对建筑空间和形式的可能性探索。
刚刚学习建筑设计满两年的郭袁媛对设计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她说:“建筑专业的学习不像之前的书本学习那样枯燥,对于从数理化课本中钻出来的我来说,这一切都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建筑本身就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但好的设计作品会带给人以美的快感。每个设计都是有生命的,每个设计者、每个设计作品都拥有自己的个性,我想这个就是设计的魅力所在。无论是现在设计的仅仅停留在图纸上的作业,还是未来将要变成这个城市一部分的建筑设计,我都会倾尽全力追求完善。”
皇城的平民化
设计人:张婷
设计项目:北京市城市博物馆
张婷的设计作品名为《皇城的平民化??北京市城市博物馆设计》,那是一个被设定在气派的前门大街尽端的一座现代的城市博物馆。她介绍说:“我认为建筑不单是一个功能、空间、造型、规范的集合体。作为城市中的一员,它更有责任处理好与城市空间、环境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找到自己在城市中恰当的位置。北京城一方面用断裂斑驳的旧城池承载着几千年的城市文脉,一方面又是无数平民共同建设与重新相处的新首都。皇城的血脉依然流淌在人们的身躯里,皇城的秩序,构建与场所却渐变成为平民的乐园。”
从“一草”时分割设计的大体布局,到“二草”时设计方案的确定,再到“三草”时的逐步深入,层层细化,张婷为此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她也因此了解了许多从前不知道的北京这个城市的历史,张婷笑称这是设计之外的收获。
张婷一直在设想,如果有一天图纸上的设计变成真真切切的一座建筑的时候,她希望人们在这座建筑内部或外部空间不断游走或停驻时,它可以唤起那些关于皇城的悠远记忆与情愫,感受到那些熟悉的或是似曾相识的古都的面容与质感,而这里将不再局限于参观或是听讲,它将会成为接触、交往、聚集、休闲的包容之所,也是平民与皇城的亲近之所。
社区三代人共享的乐园
设计人:刘东顺
设计项目:幼儿园
刘东顺告诉记者:“学习建筑设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在最初入门阶段,听从老师的建议,按着老师教授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无疑是一条捷径。泡图书馆看样板书,吸取国外优秀作品的长处,仔细做调研,不断积累经验……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当遇到困难,难以突破的时候,不妨站到使用者的角度去想想,也许会找到解决的好办法。”
刘东顺设计作业的内容是一所幼儿园,他最初的想法就是希望把这里设计成为一个所有人都喜欢的空间。通过一系列对周边环境的前期调研,他认为作为一所社区中的幼儿园,仅仅是让孩子们喜欢是不够的。他说:“这个社区中还居住着众多的家长和老人,而我把这个设计重点定位在三代人共享,成为了这个设计最大的亮点。现代社区中,老年人的空巢现象是很普遍的,我希望通过这个设计能让社区里的老人走出家门。当我发现,孩子这个群体特别喜欢和擅长表演,而老人与孩子之间又有一种天生亲切感的时候,我决定在我设计的幼儿园里为他们创造这个共享的空间。而作为家长,他们一定会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玩耍环境充满好奇。于是,我在设计中最大限度地考虑了这一点,在不影响幼儿园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把这里设计成一个半封闭的环境,让三代人都能乐在其中。”
刘东顺还说:“如果说学习建筑设计两年来最大的感触,我想就是设计的以人为本。任何一个好的设计,都应该遵从这个基本,使得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无论是使用者还是观赏者,都觉得满意的话,那就是设计师最大的成功。”
相关链接
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竞赛是由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建筑学专业最高级别的国家级竞赛,以考核和展示相关院校本科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此项赛事每年举行一次,今年为第7届,有包括港、台在内的200余所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作品参赛。
编辑: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