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园林城市系列之:楚天绿城 山水宜都
历史文化古城新兴工业强市
宜都市原名宜都县,地处长江三峡出口南岸、长江与清江交汇处。全市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总人口39.3万人。
宜都市历史悠久,自汉武帝建元六年置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宜都区位优势独特,是湘鄂西、川黔东重要的物质集散中心和我国中西部地区主要水陆交通枢纽之一,素有“三峡门城”、“楚蜀咽喉”之称;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建有大小水电站32座,石灰石、煤碳、重晶石等18种矿产,储量大,品位高,便于开采;文化旅游开发富有潜力,三国名将陆逊曾在这里屯兵筑城,“火烧连营七百里”。随着高坝洲水电工程的建成,秀丽的清江已展现迷人的“星岛湖”风光,长江、清江、渔洋河、荆门山、宋山、梁山、双龙洞等构成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此外,宜都依山傍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绿树成荫,最适宜人类居住,是一座融历史文化、现代文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城市。
近年来,宜都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立市、项目强市不动摇,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县域经济走上快速发展轨道。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纷至沓来,推动宜都迈入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宜都市已建成全国知名的高浓度复合肥和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和PTC功能陶瓷生产基地,以及亚洲最大的红霉素生产基地;宜都也是湖北省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新型陶瓷工业基地、农副产品外贸出口基地。机械、纺织、能源三大传统产业经过不断改造升级,脱胎换骨,业已成为宜都市工业经济的强有力支撑。
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2.2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10.3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8亿元。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连续两年居湖北省第一位,连续四年荣获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称号,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第17位,先后被授予全国城市绿化先进集体、湖北省文明城市、湖北省卫生城市等称号,并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连续三届夺得湖北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县市组第一名,2008年9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建管并举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在绿化规划上,宜都市坚持科学规划、民主决策,十分注重体现宜都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充分考虑城市人居环境,注重发掘和增强城市园林绿化的文化内涵,编制了《宜都市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宜都市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宜都市园林绿化系统专项规划》。根据规划,将宜都市21世纪城市发展蓝图确定为“三山环抱,绿荫满城,两江伴流,景色宜人”的山水园林城市。宜都市坚持用城市生态的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山水优势,把人文资源开发和自然保护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兼容,把城市作为一个大园林来规划。为广泛吸收先进的设计思想和优秀的绿化创意,宜都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通过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进行绿化规划,先后有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台湾、上海等国内外的多家高水平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招标,每个项目至少同时拿出3套设计方案,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力求样样是精品。
为适应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的需要,宜都市坚持“建管并举、依法治绿”的原则,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园林绿化方针政策。一是根据《城市绿化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精神,相继出台了《宜都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宜都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宜都市公共绿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园林绿化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加大已建成公共绿地的保护力度,市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保护城区公共绿地的决定》,通过法定程序,对城区6个公园、两个游园绿地实行永久性保护。二是严格审批手续。所有基建项目,必须保证政府规划的绿化面积,建设单位在规划方案报批前,须经绿化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在报批建设工程项目的同时,必须报批附属绿化工程审批手续。三是加强绿化管理,克服重栽轻管现象。理顺了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成立了园林绿化管理处,组建了专业园林绿化管理队伍,园林主管部门制定了街道绿化及公园绿化养护标准,把保护、养护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对城区内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保护。
确立创园目标 强化组织领导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宜都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市民居住环境的一项利民工程,也是宜都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重大举措。宜都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起步较早,2000年10月被湖北省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园林城市后,宜都市委、政府就第一次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口号。2003年10月,市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创建国家园林城市。2004年初,市人民政府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把宜都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宜都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坚持“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全面推进城市社会绿化、主体绿化、公共绿化、街道绿化以及城郊绿化建设。
为加强对创园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宜都市一是成立了“宜都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宋文豹、市长庄光明任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市直各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成立工作专班,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日常工作。近几年来,领导小组召开协调会议14次,及时研究解决了创建活动中的一系列困难和重大问题,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理顺了管理机构。组建了宜都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局,明确了职责任务。为便于综合管理,将市园林局与建设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加强了领导力量,完善了工作协调机制。三是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将各项工作任务逐一分解到相关部门,并确定部门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从组织上保证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的顺利开展。
打造园林精品注重绿化实效
近几年来,宜都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坚持街道绿化、公共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同步齐驱,先后打造出文峰公园、滨江公园、陆逊广场、人民广场、名都湖心公园等一批精品工程,涌现出了宜都外国语学校、东门水厂等一批园林单位,城市绿化快速发展。
一是街道绿化。坚持绿化与建设同步,注重植物品种造型、色彩搭配,力求一街一景、一路一特色。到目前为止,城区所有主次干道已全部配套绿化,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82%,道路绿化总面积48.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23%,形成了以园林大道、体育路等绿化样板街为代表,以香樟、广玉兰、法国梧桐、雪松等植物物种为骨干,以红叶李、红继木、丰花月季、紫薇等花灌木为点缀,以大面积草坪为衬托,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道路绿化系统。
二是公共绿地建设。始终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努力做到“绿地增加了,市民的休闲空间不能少;环境提升了,市民的休闲质量不能低”。近几年来,宜都市先后扩建了文峰公园,兴建了文笔塔、文峰湖、荷花池等各类景点18处,并配套进行了绿化,使全园绿地率达84.9%%;在清江与长江交汇处,利用有利地形和两江交汇的自然景观,兴建了占地4.1公顷的滨江公园和8.7公顷的清江公园,形成了滨江绿化带,改善了临江环境;以三国东吴名将陆逊为主题,突出陆城历史文化氛围,建设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的陆逊广场;建成了占地6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成为宜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是居住区、单位庭院绿化建设。突出绿量和乔灌花草适宜结合,大量推广以藤本植物为重点的屋顶、墙面等立体绿化,大力推进庭院和居住小区的绿化建设,全面开展了创建“园林单位(小区)”活动,以此提高全社会整体绿化水平,涌现了一大批绿化格调较高的“园林单位”,达标单位占61.72%。
四是“门前五包”街头绿地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发动园林部门与城区各临街单位共建共管街道小型绿地,将管理目标和责任签入“门前五包”责任制,实行绿地认养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的原则,共建成街头绿地40余处,新增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
五是大环境绿化建设。通过开展“植树节”全民义务植树、企业居民自觉认养公共绿地、中小学生争当“护绿使者”等活动,城区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0%以上。经过对城市周边龙山、宋山两大绿色屏障精心建设和保护,城市周边森林面积达400公顷。以江、河、渠、路为重点,栽植水杉、白杨等高大乔木,完善城市防护林。目前,城市周边各种不同风格的林带超过40公顷。
编辑: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