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中国园艺学会球根花卉分会会长穆鼎先生
近年来,大大小小的花店里,百合都是必不可少的鲜切花。消费者对百合花的巨大需求,推动了国内百合种植业的发展。优质百合花需要优质的种球做保障。目前,国内百合切花生产严重依赖“洋种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市场上的百合种球,几乎全都是从荷兰等国进口。
具有知识产权的百合新品种不被市场认可,百合种球国产化水平低,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百合种球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打破荷兰等西方发达国家对百合新品种及种球生产的垄断,不断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能被市场认可的百合新品种,推动种球生产的国产化呢?带着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园艺学会球根花卉分会会长、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穆鼎。
种质资源开发明显不足
穆鼎说,要进行百合的新品种培育,首先得进行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目前中国百合种质资源保存量最多的是云南省农科院,其百合种质资源量最多也不超过300份。而且,在这300份种植资源中,很多种我们研究的还很不够,许多情况还没有完全掌握。
没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储备,就不可能有辉煌灿烂的百合产业。荷兰之所以成为百合种球大国,得益于他们丰厚的种质资源。今天,荷兰国际植物育种中心已收集保存了2000余份百合种质资源,是迄今为止全球百合资源保存量最大的机构。荷兰百合育种专家们不仅对2000多份种质资源了如指掌,并且对其相互之间杂交能否成功育种都一清二楚,迄今为止,他已经发表了数百篇百合育种方面的权威论文,并对各个品系之间的杂交方式、亲本来源等都做了详细的图解。
实际上,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百合资源分布中心,其中有许多性状优良的百合原种可用于新品种的选育。目前,全世界百合杂种系很多都是利用了我国的百合遗传资源为亲本杂交育成。然而,我们国内对这些丰富的资源却没有充分的利用,实为可惜。
新品育种速度过于缓慢
穆鼎认为,搞百合育种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成功培育出一个百合新品种并把它推向市场,至少需要10年时间。“在所有杂交材料都齐全的情况下,你看到一个不错的性状,首先把它挑出来,让其成为开花球便需要3年;然后对其检测、登记、DUS测试、申请新品种保护等等,同时立即进行扩繁,得到脱毒原种,这一过程又需要3年;再利用脱毒原种进行鳞片扦插,把它变成商品种球,推广给生产者试种,再将其推向市场又需要3~5年。加起来一共9~12年,在这期间任何一环节出了问题,又得重新再来”。
穆鼎介绍说,荷兰搞百合育种已有上百年历史。而国内进行育种研究也不过才二三十年,研究深入程度肯定不够。如果只是在国内闭门造车,不很好地汲取荷兰等花卉发达国家的育种经验,要赶上荷兰的百合育种速度恐怕只是天方夜谭。如果我们的百合种球永远只停留于“拿来主义”,那么百合切花生产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新品种难获市场认可
新品种的价值取决于市场的认可。目前全球登录的百合品种共有8000多个,实际上每年在市场上流通的品种只有500多个,而中国迄今为止未有一个品种获国内外市场认可。
穆鼎说,一个百合新品种能否被市场接受取决于它的观赏性状和农艺性状的结合程度。在育种方面,虽然我国科研人员育出了一些抗性好的新品种,但这些新品种的市场竞争力比较弱,消费者不认可。生产者更愿意去种植从荷兰进口的种球。由此看出,在花卉育种方面,观赏效果还是排在第一位。只有消费者接受了,才有市场,才能说明育种获得了真正成功。
严重依赖进口种球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一旦荷兰种球出现质量问题,我国的百合种植者将面临无球可种的危险。由于国内种植者多为小型花卉企业或散户花农,鲜有能力能与荷兰的大公司打官司。2007年就曾报道云南部分花企和花农因购买荷兰菲尔蒙贸易有限公司的腐烂霉变种球蒙受巨大损失。
艰难中取得初步成效
尽管国内百合种球育种研究面临诸多问题,但在业内专业人士数十年来的努力培育下,还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2005年,我国首次培育出了两个综合性状均优于荷兰的东方百合新品种,并已申请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的百合种球国产化进程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中国园艺学会球根花卉分会意识到只有将产学研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百合种球国产化。近年来,他们已经连续6年举办球根花卉研讨会,历届研讨会都将百合种球的各个方面的研究放在了重要位置。他们通过开办培训班、球根花卉质量评比等活动将学术界、商界、生产界联合起来,使得百合种球国产化植根于生产领域。至于在消费领域,百合切花能否逐步脱下“洋装”还需等待时间的考验。
编辑:Aggie